概况
建造者
使用者
建造期
1916-1918年
服役期
1917-1935年 建造中
145 规划数
201 完成数
96 取消数
56 损失数
37
技术数据 船級
UB级潜艇 船型
近岸潜艇 排水量
船長
型宽
5.76-5.80米 吃水
3.67-3.85米 動力輸出
780-809千瓦特(柴油机)
580千瓦特(电动机)
動力來源
船速
續航力
水面:7120-9090海里以6节
水下:50-55海里以4节
潛航深度
50或75米 乘員
3名军官、31名水兵 武器裝備
注释
75米的潜航深度仅限于由伏尔铿船厂承建的艇只
UB-III型潜艇 (德語:U-Boot-Typ UB III )是UB级 近岸潜艇 (U艇 )的一个亚型,由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建造。不同于前型UB-II型 ,它与广获成功的UC-II型 (水雷 艇)更为相似。UC-II型因致沉了逾1800艘协约国 或中立国 船舶而闻名,德国工程师没有错过扩展这种功能设计潜力的机会,将其一些特点融入到了UB-III型潜艇。它可携带10枚鱼雷 ,通常配备一门88毫米或105毫米口径甲板炮 。
德意志帝国海军 共订购了逾200艘UB-III型潜艇,但仅96艘建成。能够赶在战争结束前入役的82艘中,有37艘沉没,其中4艘为意外事故。战后,根据对德停战协定 ,幸存的潜艇必须移交协约国投降,其中一些UB-III型艇甚至服役至1935年。
设计
UB-III型潜艇的司令塔 及甲板炮
1916年1月,海军中将赖因哈德·舍尔 接替病重的胡戈·冯·波尔 担任德国公海舰队 总司令。虽然舍尔一向对U艇战 持支持立场,但他认为在受《捕获法则 》限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发挥U艇 的最大威力。此外,就攻击海峡运输线而言,工艺简单、生产周期较短的UB 和UC级潜艇 显然更适合水浅流急的海峡环境,其中UC-II型艇 因击沉了逾1800艘协约国 和中立国 船只而赢得了可怕的名声,因此应当把这种潜艇作为生产重点。[ 2] 但实战表明,排水量只有300-400吨的UB和UC级潜艇续航力和攻击力不足的缺点非常突出,无法对有护航 的商船形成威胁。针对以上不足,潜艇监察局在广获成功的UC-II型布雷潜艇基础上,将其一些特点融入到一款新的鱼雷潜艇中,拿出了代号为44号工程的UB-III型设计方案。
UB-III型采用了双壳体 结构。其水面排水量为508-555吨,全长55.3-57.8米,舷宽5.76-5.8米。在取消了UC-II型前部的水雷 布设装置后,设计工程师对潜艇舷弧 进行了优化,增大了司令塔 体积,配备两具潜望镜 ,司令塔与控制室之间增加一道水密舱壁 。这些改进显著提高了潜艇的水下机动性和生存力。为了达到更高的航速,UB-III型以两台530—550匹公制馬力 (390—405千瓦特 )柴油机 取代了UC-II型的300匹公制馬力(221千瓦特)柴油机。但由于潜艇不应超过特定尺寸,因此搭载的蓄电池 比类似尺寸的舰队远洋潜艇更少,两台电动发电机 的功率亦仅各有394匹公制馬力(290千瓦特)。其水面最高航速13.2—13.9節(24.4—25.7公里每小時),水下7.4—8節(13.7—14.8公里每小時);能够在水面以6節(11公里每小時)航速续航7,120—9,090海里 (13,190—16,830公里 ),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连续在水下航行50—55海里(93—102公里)而无需充电。
UB-III型潜艇的武器装备为前四后一共五具鱼雷发射管 ,可搭载10枚G6型鱼雷 。辅助武器是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 ,后期更换为威力更大的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 。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加31名水兵。
建造
设计完成后,潜艇监察局于1916年5月与汉堡布洛姆与福斯 、不来梅威悉 、汉堡伏尔铿 和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 达成首批订货协议,由这四家船厂各建造六艘,战术编号使用UB48至UB-71号。建造工作将在各船厂在建的UB-II 和UC-II型艇完工后开始,但新艇的交付时间不得晚于1917年4月。同时,潜艇监察局还提前落实了这24艘UB-III型艇的柴油机配备问题。虽然德国军方竭尽全力确保这批潜艇能按时交付,但其入役时间依然延迟了四个月,直至1917年8月才最终完成。
第二批次的16艘UB-III型潜艇于1916年9月23日订购,仅发包予三家船厂承建,其中汉堡伏尔铿建造UB-72至UB-74号、布洛姆与福斯建造UB-75至UB-79号、威悉建造UB-80至UB-87号,至1917年12月完成交付。第三批次的45艘UB-III型潜艇则于1917年2月确定,它们被平均发包予原三家船厂各自建造15艘,其中汉堡伏尔铿为UB-88号至UB-102号、布洛姆与福斯为UB-103至UB-117号、威悉船厂为UB-118至UB-132号。1917年6月27日,潜艇监察局又追加了第四批次订单,并恢复基尔日耳曼尼亚作为承建商。战争期间,德国军方共订购了201艘UB-III型潜艇,但仅96艘能够竣工,其中82艘赶在战争结束前入役。
服役
UB-III型潜艇于1917年中期加入战事,当时美国已对德国宣战,美国海军 也成为了它们的敌人。随着护航系统 的引入,在不被护航驱逐舰 发现的情况下与敌对商船交战变得愈发困难。[ 6] 尽管如此,UB-III型艇还是出色地履行了职责,在敌对行动结束前击沉了合计为1123211总吨的521艘船舶和包括不列颠尼亚号战列舰 在内的7艘军舰。UB-III型自身则损失了37艘,其中4艘为意外事故。战后,根据对德停战协定 ,幸存的潜艇必须移交协约国 投降,其中一些UB-III型艇在当地甚至服役至1935年。
实战证明,UB-III型的确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潜艇,设计工程师在500吨的排水量内实现了潜艇适航性、机动性和战斗力的均衡配置,因此受到一线艇长的广泛欢迎,其优良的设计思路甚至一直沿用至战后。尽管《凡尔赛条约 》禁止德国在战后组建新的潜艇部队,但德国的海军将领们无意让他们的国家忘记如何建造潜艇。德国开始生产并出口稍作修改的UB-II和UB-III版本。通过这种方式,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最终催生出一款新的近岸潜艇。这正是以UB-III型为基础,具有全新、全焊接结构技术和一系列电子和机电设备,并在二战 中得到广泛运用的VII级潜艇 。
脚注
参考资料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译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Bendert, Harald. Die UB-Boot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1914-1918. Einsätze, Erfolge, Schicksal. Hamburg: Verlag E.S. Mittler & Sohn GmbH. 2000. ISBN 3-8132-0713-7 .
陈进 等 (编).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Williamson, Gordon. U-boats of the Kaiser's Navy . Oxford: Osprey. 2002. ISBN 978-1-84176-362-0 . OCLC 48627495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 Band 3: U-Boote, Hilfskreuzer, Minenschiffe, Netzleger, Sperrbrecher . Bonn: Bernard & Graefe. 1985. ISBN 3-7637-4802-4 .
一戰德國海軍艦船
A
從奧匈帝國購入
C
俘獲
I
被意大利扣押
S
僅建一艘
X
計劃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