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拿骚级通常被认为是德国人对革命性的英国战列舰无畏号的回应,[1]但其采用“全装重型火炮”(all big gun)[註 1]的决定甚至早于英舰的建造。最终被纳入拿骚级的设计工作始于1903年,并计划于1906年开建。德皇威廉二世认为,海军应该建造大型装甲巡洋舰(即大巡洋舰)作为单一的主力舰类型。1903年12月,威廉二世提议建造一款排水量约为13300吨的新舰,配备四门280毫米炮和八门210毫米炮,速度为18節(33公里每小時)。他要求造舰局根据其想法提交草案;至1904年1月,已有三项类似设计得到拟定,分别为“5A”、“5B”和“6”号方案。前两项方案均配备八门210毫米炮,其中“5A”号安装在四个单座炮塔和四个炮廓(英语:Casemate)内,“5B”号安装在四个双联装炮塔内。“6”号方案则有十门火炮,其中四门安装至四个炮廓内,余下六门设于中央炮台内。虽然海军司令部认为“5B”号能够提供最佳的射击角度,但他们还是提呈了“6”号方案供进一步考虑。对该方案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它与之前的德国级战列舰相比没有显著的改进。[3]
在此期间,提尔皮茨致力于确保下一部舰队法的通过;他原本要求建造六艘新的战列舰和六艘大巡洋舰,以及其它一些混杂的小型舰艇,并认为这是打破英国“两强标准(英语: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政策的一个绝佳机会。[註 2]随着主力舰设计在尺寸和功率上的不断增长,其成本也呈螺旋上升。随着帝国议会反对增加预算,迫使提尔皮茨将其要求减少至六艘大巡洋舰(其中一艘本应作为储备)和四十八艘鱼雷艇,新战列舰的要求则完全放弃;经过删减的提案于1906年5月19日投票通过,成为《舰队法》的第一修正案。修正案通过一周后,用于两艘18000吨级战列舰和15000吨级大巡洋舰的经费获拨付予海军。资金还拨付用于拓宽威廉皇帝运河及扩建码头设施,以便容纳更大型舰只。[1]
帝国海军在采用先进的帕森斯(英语:C. A. Parsons and Company)蒸汽轮机方面进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提尔皮茨和海军造舰局的抵制。后者曾于1905年表示“在重型军舰上使用涡轮机本身并不可取”。[14]这个决定完全是基于成本考量:当时,帕森斯在蒸汽轮机上拥有垄断地位,并要求每制造一台涡轮机须支付100万马克的使用费。德国企业直至1910年才开始大批量生产涡轮机。[15]
每艘舰只均装备有十二门280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28 cm SK L/45 gun)。[註 4]翼炮塔使用Drh LC/1906型炮架,这也被应用于同级的前两艘舰——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的中心线炮塔。波森号及莱茵兰号的中心线炮塔则使用Drh LC/1907型炮架,其管径比LC/1906型更长。[19]Drh LC/1906型炮架和280毫米舰炮是在1907年专门为新的德国无畏舰而设计的。两种炮架均可提升至20度的仰角,但LC/1907型可额外调低2度,降至-8度俯角。除了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的中心线炮塔外,主炮的装药系统均设于弹药舱上方。它们均可发射302千克炮弹,其中26千克的前推进剂装入丝绸炸药包,而79千克的主推进剂则装至黄铜药筒内。炮口发射的初速为855米每秒,最大射程为20500米。在12000米的距离下,280毫米炮可以穿透高达200毫米厚的装甲带。[22][23]
为了近距离防御鱼雷艇,舰只还配备了十六门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45 naval gun),同样是安装在炮廓内。其中四门位于主炮前方、两侧各有两门。另有四门位于舰艛前部,余下四门在舰艉。这些火炮能够以650米每秒的初速发射10千克重的弹药,并可在抬升至25度仰角后达到9600米的最大射程。1915年后,有两门88毫米炮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两门88毫米高射炮;而在1916年至1917年间,剩余的十二门88毫米炮都被移除。所替换的防空高射炮在发射较轻的9.6千克弹药时的初速可达765米每秒。它们能够升高至45度仰角并可命中相距11800米内的目标。[11][19]
在返回北海后,舰队于10月进行了另一次突击,希望能捕猎一支英国分舰队;进一步的行动开始于1916年3月,此时的舰队总司令已换成了赖因哈德·舍尔。这些行动包括4月对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的袭击(英语: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然而,德国人不知道的是,英国人在袭击之前便意识到了他们的意图;1914年8月,德国小巡洋舰马格德堡号在波罗的海搁浅,俄国军队从残骸中打捞出了德军的电码本,并将副本交给了他们的英国盟友。有了解码德国无线信号的能力,英国人便可以派遣部队在对他们有利的条件下攻击公海舰队,就像他们在多格滩所做的那样。这也导致了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当时英国人试图在离港口足够远的海域捕猎德国舰队,以切断并摧毁它们。[37][38][39]
01:00后不久,拿骚号和图林根号与英国装甲巡洋舰黑太子号(英语:HMS Black Prince (1904))相遇。图林根号首先开火,并以总计27枚大口径炮弹和24枚副炮弹药连续重击黑太子号。拿骚号、东弗里斯兰号,以及腓特烈大帝号随后亦相继加入增援。[47]黑太子号呈现出可怖及令人惊叹的景象,因为它伴以熊熊大火漂离战线,直至经过数次小规模的燃爆,最终连同全体船员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后,消失在水平面之下。[47]黑太子号的残骸直接倒在拿骚号的航路上;为了规避,拿骚号不得不陡然转舵驶向第三战列分舰队。同时舰只必须全速倒车,以防止与皇后号相撞。随后,拿骚号重新回到前无畏舰黑森号和汉诺威号之间的位置。[47]返回德国水域后,拿骚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连同黑尔戈兰级舰只黑尔戈兰号和图林根号,负责在亚德湾(德语:Jadebusen)锚区组成夜间防御阵位。[48]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拿骚级舰只仅遭受到大舰队的少量副炮袭击;其中拿骚号被命中两次、威斯特法伦号和莱茵兰号各一次,波森号则完全没有受到伤害。四艘同级舰只无一被对手的重炮击中。[49]
后续行动
在日德兰海战不到三个月后,舍尔又开始在北海开展另一项行动;在1916年8月19日行动(英语:Action of 19 August 1916)期间,威斯特法伦号遭英国潜艇E23号(英语:HMS E23)发射的鱼雷击中,但损伤程度较轻,并且很快即完成修复。[50]9月和10月还有进一步的行动,但舰队在1917年几乎没有活动。1917年10月,当舰队大部在里加湾执行的阿尔比恩行动期间,四艘拿骚级战列舰则被派往波罗的海东部巡逻,以防范任何英国企图干预的可能。1918年2月,威斯特法伦号和莱茵兰号从公海舰队中分离出来,受命进入波罗的海。[51]此时芬兰正在反抗俄国的统治,两艘舰是为了对内战中的芬兰人提供协助。[50]波森号亦于4月初加入它们之列。在4月11日大约07:30,莱茵兰号于奥兰群岛搁浅。为了减轻负重使其重新浮起,舰上拆除了总计大约6000吨的火炮、装甲带和煤炭,并直至7月9日才完成。[52]莱茵兰号并未进行修复,而是在基尔作为宿营船继续服役。[50]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Ship. Garden City: Doubleday. 1973. ISBN 978-0-385-07247-2.
Campbell, N. J. M. Preston, Antony , 编. German Dreadnoughts and Their Protection. Warship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7, I (4): 12–20. ISSN 0142-6222.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Guns, Torpedoes, Mines and ASW Weapons of All Nations; An Illustrated Direc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Grießmer, Axel. Die Linienschiff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1906–1918; Konstruktionen zwischen Rüstungskonkurrenz und Flottengesetz [The Battleships of the Imperial Navy: 1906–1918; Constructions between Arms Competition and Fleet Laws].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20. ISBN 978-1-5267-4198-1.
Koop, Gerhard; Schmolke, Klaus-Peter. Von der Nassau – zur König-Klasse.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94-1(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