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全境之地形圖。
《國家地理雜誌 》1920年3月號介紹美麗島-福爾摩沙
臺灣 ,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 ,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臺灣島 ,舊稱福爾摩沙 ,佔中華民國所控制領土面積的99%。主島面積為35,808平方公里(13,826平方英里),以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 東南沿海相隔,距離約180公里(112英里)。臺灣島北臨東海 ,東鄰菲律賓海 ,南隔呂宋海峽 ,西南接南海 。此外,中華民國還控制多個小島 ,包括台灣海峽內的澎湖群島 ,靠近中國大陸福建沿海的金門 和馬祖列島 ,以及部分南海諸島 。
從地質構造上來說,臺灣本島由傾斜的斷塊 組成,特色在於東部3分之2地區主要由5座沿著東海岸平行分布的崎嶇山脈構成,西部3分之1則為平坦或緩坡的平原地帶,是大部分人口的聚居地。臺灣多座山峰高度超過3,500公尺,其中玉山 為最高峰,海拔達3,952米(12,966英尺),使臺灣成為全球第四高的島嶼 。形成這些山脈的構造邊界仍然活躍,島上時常發生地震,有些地震破壞性極高。此外,臺灣海峽內還存在許多活躍的海底火山 。
臺灣氣候南部屬熱帶 ,北部則為亞熱帶 ,並受到東亞季風 的主導影響。本島平均每年有4場颱風 襲擊。東部茂密的森林山區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而西部與北部的低地則因人類土地使用 密集而高度開發。
位置與面積
臺灣的總陸地面積為36,197平方公里(13,976平方英里)[ 4] ,略大於比利時 ,海岸線長度為1,566.3公里(973.3英里)[ 5] 。中華民國聲稱擁有83,231平方公里(32,136平方英里)專屬經濟區 ,範圍涵蓋200海里 (370.4公里;230.2英里)的海域,並且領海範圍為12海里(22.2公里;13.8英里)[ 6] 。
臺灣島是該群島中最大的島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西方世界仍稱其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 「Ilha Formosa 」([ˌiʎɐ fuɾˈmɔzɐ] ),意為「美麗的島嶼」[ 7] 。臺灣島長394公里(245英里),寬144公里(89英里)[ 8] ,面積35,808平方公里(13,826平方英里)。該島最北端位於新北市 石門區 的富貴角 ,中心點位於南投縣 埔里鎮 ,最南端則是屏東縣 恆春鎮 的鵝鑾鼻 。
臺灣島與中國大陸 東南海岸之間隔著臺灣海峽 ,海峽最寬處約220公里(140英里),最窄處約130公里(81英里)。臺灣海峽屬於大陸架的一部分,深度不超過100米(330英尺),曾在冰河時期 形成陸橋[ 10] 。福建省 福州市 平潭縣 海壇街道 南賴村的牛山島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下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島嶼[ 11] 。
臺灣島南方與菲律賓 的呂宋島 隔著約250公里(155英里)寬的巴士海峽 。臺灣的西南方為南海 ,北方為東海 ,東方則面向菲律賓海 [ 12] 。
群島中的較小島嶼包括位於臺灣島西方50公里(31英里)的澎湖群島 ,總面積127平方公里(49平方英里);位於西南海岸外的小琉球 ,以及東南方的蘭嶼 和綠島 ,這些島嶼與菲律賓北部的島嶼隔著巴士海峽 。跨越臺灣海峽 ,靠近福建沿岸的金門 和馬祖群島 ,總面積180平方公里(69平方英里);此外,南海中的東沙群島 與太平島 也由中華民國管轄,但不屬於臺灣群島的一部分[ 14] [ 15] 。
地質
臺灣島約在400至500萬年前形成,位於菲律賓海板塊 與歐亞板塊 之間的複雜聚合邊界 上。這條邊界沿著臺灣島延伸,並向南進入呂宋火山弧 (包括綠島 和蘭嶼 ),其中歐亞板塊正滑入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臺灣大部分地區由向西傾斜的大型斷層塊 構成[ 16] 。島嶼的西部以及中部山脈的許多區域,主要由從歐亞板塊下沉邊緣刮起的沉積物構成。在島嶼的東北部,則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之下滑入,並延伸至琉球 火山弧[ 17] [ 18] [ 19] 。
這條構造邊界仍然活躍,臺灣每年發生約15,000至18,0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約800至1,000次。近年最具災難性的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發生於臺灣中部的7.3級集集地震 ,造成超過2,400人死亡[ 20] 。2010年3月4日,臺灣西南部的高雄縣山區發生6.4級地震 [ 21] 。2016年2月6日,臺灣再次發生6.4級強震 ,臺南是重災區,共造成117人死亡,許多人因一棟17層樓高的公寓倒塌而喪生[ 22]
。
地形
臺灣的地形分為兩部分:西部是平坦到緩坡起伏的平原,90%的人口居住在此,而東部的三分之二地區則多為被森林覆蓋的崎嶇山地。
臺灣東部由五條主要山脈構成,這些山脈大致從北北東延伸至南南西,與東海岸大致平行。整體而言,這些山脈自北向南延伸約330公里(210英里),東西方向平均寬度約80公里(50英里)。其中有超過兩百座山峰的海拔超過3,000米(9,800英尺)。
中央山脈 自東北部的蘇澳 延伸至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 ,形成一條高山山脊,是臺灣主要的分水嶺。這些山脈主要由耐風化和侵蝕的硬岩層構成,但大量降雨已經在山坡上形成了峽谷和陡峭的山谷。地形的相對高差通常極大,覆蓋森林的山區極度崎嶇,幾乎無法通行。中央山脈東側是全臺灣最陡峭的山坡,斷崖高度介於120至1,200米(390至3,900英尺)之間。位於東側陡峭地區的太魯閣國家公園 ,是觀察山地地形、峽谷以及河流侵蝕作用 的絕佳範例。
海岸山脈 沿著臺灣東海岸從花蓮溪 口延伸至臺東縣 ,主要由砂岩和頁岩構成。它與中央山脈之間隔著海拔120米(390英尺)的花東縱谷 。雖然海岸山脈的最高峰新港山海拔達1,682米(5,518英尺),但該山脈大部分是由大型丘陵構成。山脈兩側形成了小溪流,但只有一條較大的河流橫越整個山脈。惡地 地形位於山脈西側山腳下,該地區的地下水位最低,岩石最不耐風化。東海岸被抬升珊瑚礁和縱谷中的頻繁地震表明,這片斷層塊仍在上升。
中央山脈西側的山脈分為兩組,並由位於臺灣島中央的日月潭 盆地分隔。大肚溪 和濁水溪 從中央山脈的西坡流出,經過盆地,最終注入臺灣的西海岸。
雪山山脈 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方,起自臺灣東北端的三貂角 ,向西南延伸至南投縣 ,並逐漸升高。雪山 的主峰海拔3,886米(12,749英尺)。
玉山山脈 沿著中央山脈的西南側延伸,其中包含全臺最高峰——海拔3,952米(12,966英尺)的玉山 [ 5] [ 24] ,使臺灣成為世界第四高的島嶼 ,也是西太平洋地區的最高點,僅次於堪察加半島 、新幾內亞高地 和京那巴魯山 [ 25] 。
阿里山山脈 位於玉山山脈的西側,兩者之間隔著南流的高屏溪 谷。阿里山山脈的主要山峰高度在1,000和2,000米(3,300和6,600英尺)之間,主峰大塔山的海拔達2,663米(8,737英尺)。
在新竹丘陵 和苗栗丘陵 等地的西側山腳下,有由山脈侵蝕物質堆積而成的階地 ,包括林口臺地 、桃園臺地 和大肚臺地 。臺灣約有23%的土地由肥沃的沖積平原 和盆地 構成,這些地區由來自東部山脈的河流灌溉。其中超過一半位於臺灣西南部的嘉南平原 ,較小的區域分布在屏東平原 、臺中盆地 和臺北盆地 。東海岸唯一較大的平原是位於東北部的宜蘭平原 。
水文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長度超過100公里有七條,依序分別是濁水溪 、高屏溪 、淡水河 、曾文溪 、大甲溪 、烏溪 、秀姑巒溪 - 樂樂溪 。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雖然最長,然而以流域面積而論,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最大。其他主要河流尚有大安溪 、北港溪 、八掌溪 、蘭陽溪 、花蓮溪 、卑南溪 等。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15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2.6倍。位於新北市 平溪區 的火燒寮 還是東亞 年降雨量最多之地,是世界雨極之一。但降雨量分佈不均,約80%降雨集中於5月至10月之豐水期 。使每人分配平均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6,約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而33.3%為蒸發散損失,可利用水量僅佔降雨量之20.5%。受益於巨大的雨量,島上撐起了僅佔陸地總面積2.1%的巨木生態,擁有近1000棵屬於世界排名前列的高大個體,十分罕見[ 27] 。
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
多數河川在夏季時洪水滾滾;至冬季又只剩下河床上礫石粒粒,堪能行舟者不多,為荒溪型河川 。僅有臺北市 周圍之淡水河 、大漢溪 、基隆河 等有全年較穩定的水量,在台灣清治時期 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
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 ,面積約8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如虎頭埤 、曾文水庫 、烏山頭水庫 、石門水庫 等。
氣候
臺灣的柯本氣候分類
臺灣島橫跨北回歸線 ,氣候受東亞季風 影響。北部屬於濕潤的亞熱帶氣候 ,氣溫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中部部分地區和大部分南部地區則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季節性氣溫變化不明顯,氣溫通常介於溫暖至炎熱之間。冬季(11月至3月)期間,東北部持續降雨,而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則多為晴天。夏季季風(5月至10月)占南部年降水量的90%,而北部僅占60%。年均降雨量約為2,600毫米。
臺北市 (北臺灣)
氣候圖表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臺中市 (中臺灣)
氣候圖表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高雄市 (南臺灣)
氣候圖表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臺東縣 (北臺灣)
氣候圖表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颱風 最常在7月至10月之間侵襲,臺灣每年平均受到約四次颱風的直接襲擊。颱風帶來的強降雨經常引發災難性的土石流。
氣候變遷
過去100年來,氣候變遷已使臺灣的氣溫上升了1.4攝氏度[ 29] 。臺灣周邊海域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將是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兩倍[ 30] 。政府承諾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 排放量減少20%,並在2050年減少50%(以2005年為基準)。
動植物
在大規模人類定居之前,臺灣的植被隨著海拔高度變化,從低地的熱帶雨林 過渡到溫帶森林 、針葉林 和高山植物 [ 31] 。自17世紀和18世紀以來,來自中國的移民將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平原和低矮丘陵開墾為農業用地。然而,山區的森林仍然非常多樣化,其中有多種特有植物,例如臺灣扁柏 和臺灣冷杉 ,而樟樹 曾在低海拔地區廣泛分布。
台灣長鬃山羊
臺灣是鳥類 特有種 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國家工業化 之前,山區曾有多種特有動物和亞種,例如藍腹鷴 、臺灣藍鵲 、臺灣梅花鹿 以及櫻花鉤吻鮭 。其中一些物種已經滅絕 ,其他許多物種被列為瀕危物種 。
臺灣擁有65種螢火蟲,物種密度世界第三,僅次於牙買加和哥斯達黎加。螢火蟲受保護且數量正在增加,但長期來看仍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 32] 。
臺灣的食肉動物 相對較少,僅有11種,其中臺灣雲豹 可能已滅絕,而歐亞水獺 則僅限於金門島 棲息[ 33] 。最大的食肉動物是臺灣黑熊 ,這是一種稀有且瀕危的物種[ 34] 。
臺灣有九座國家公園,展現了群島多樣的地形、生態系與動植物。位於臺灣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 擁有隆起 的珊瑚礁 、潮濕的熱帶雨林 及海洋生態系。玉山國家公園 則擁有高山地形、山地生態系,森林種類隨著海拔變化,園區內還有古道遺跡。陽明山國家公園 以火山地質、溫泉、瀑布和森林為特色。太魯閣國家公園則擁有大理石峽谷、懸崖和摺曲山脈。雪霸國家公園 擁有高山生態系、地質地形及溪谷河流。金門國家公園 則擁有湖泊、濕地、海岸地形及豐富的動植物。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擁有完整的東沙礁環礁,具有獨特的海洋生態系和生物多樣性,並且是南海與臺灣海峽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 35] 。
自然資源
臺灣冷杉
臺灣的自然資源包括少量的黃金 、銅 [ 36] 、煤 、天然氣 、石灰石 、大理石 和石棉 [ 5] 。全島有55%是森林和林地(主要分布於山區),24%為可耕地(主要在平原),15%用於其他用途,5%為永久放牧場 ,1%為永久作物地。
由於臺灣在前現代及現代歷史 中的大量開發 ,島上的礦產資源(如煤、黃金、大理石)以及野生動物資源(如鹿)幾乎已被耗盡。此外,許多森林資源,特別是杉木 ,在日本統治時期 因建造神社 被大量砍伐,至今僅稍有恢復。目前森林並未成為重要的木材生產來源,主要是因為生產成本與環保法規的考量。
農業
臺灣僅剩少數具有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主要與農業相關。自17世紀以來,甘蔗 和稻米 在臺灣西部開始栽培。樟腦 提取和製糖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期間,曾是臺灣出口的重要產業。然而,這些產業的重要性隨後衰退,主要原因是國際需求減少,而非相關自然資源的枯竭[ 38] 。
台灣的農業(以稻米為主要作物)和漁業 仍具有一定重要性,但自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後,這些產業面臨進口產品帶來的巨大挑戰。因此,隨著自給農業的衰退,臺灣農業現今主要依賴於行銷和出口特色作物,如香蕉 、芭樂 、荔枝 、蓮霧 和高山茶 。
能源
臺中 的風力發電機
臺灣擁有豐富的煤礦儲量,但石油 和天然氣 儲量較為有限。截至2010年,石油 佔臺灣總能源消耗的49.0%,其次是煤炭 的32.1%,核能 佔8.3%,天然氣 (包括本土和液化天然氣)佔10.2%,再生能源僅佔0.5%。臺灣的交通和發電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使臺灣對能源價格波動特別敏感。臺灣擁有豐富的風能 資源,無論是陸上還是離岸都有風力發電場,但由於土地面積有限,離岸風力資源更具優勢[ 40] 。
人文地理
臺灣人口密度圖
臺灣人口超過2,300萬,其中絕大多數居住在西部沿海的低地。臺灣高度城市化,北部的臺北—基隆—桃園都會區 居住著將近900萬人,另外高雄市 和臺中市 的城市區域各有超過200萬人口[ 41] 。
臺灣原住民族 約佔總人口的2%,目前主要居住在東部山區[ 43] 。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們的祖先大約在西元前4000至3000年之間經由海路抵達臺灣[ 44] 。
漢人 佔臺灣總人口的95%以上。從17世紀起,來自福建 南部的移民開始在現代的臺南和高雄地區務農,隨後擴展到西部和北部的平原,並逐漸吸收這些地區的原住民族。來自廣東 東部的客家人 稍晚抵達,並定居於更內陸的山麓地區。然而,臺灣東部崎嶇的高地直到20世紀初仍是原住民族的專屬居住區[ 46] 。1949年,國共內戰 結束後,來自中國各地的120萬人進入臺灣。
環境問題
摩托車 是台灣常見的交通工具,也是都市空氣污染的原因之一
台灣一些人口密集且工廠眾多的地區受到嚴重污染影響,最顯著的區域包括臺北南部郊區,以及從臺南到高雄南部林園的西部地區。到了20世紀末,臺北曾因車輛與工廠排放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但隨著政府強制推行無鉛汽油,並於1987年成立環境保護署(今環境部 )來監管空氣品質,臺灣的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48] 。機車 ,特別是老舊或價格較低的二行程 機車,廣泛存在於臺灣城市中,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尤為突出[ 49] [ 50] 。臺中發電廠也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超過瑞士全國的排放量[ 51] 。
其他環境問題還包括工業排放和未經處理的污水 導致的水污染 、飲用水 源污染、瀕危物種交易 ,以及低階放射性廢料 的處理[ 5] 。雖然對石油燃燒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排放的管制越來越嚴格,但酸雨 仍對居民健康和森林造成威脅。台灣的大氣科學家估計,超過一半導致台灣酸雨的污染物是由季風從中國帶來的[ 52] 。
臺灣過去曾面臨嚴重的家庭和工業廢棄物非法傾倒問題,嚴重到一度稱臺灣為「垃圾島」。這樣的高污染水平促使社會和政府採取行動,到了2022年,臺灣的回收率已達55%,位居世界前列。社區行動的積極參與是促成這一改變的關鍵,此外,像播放音樂的垃圾車等創新措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53] 。
中國抽砂船的非法採砂 活動已對臺灣外島地區的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中臺灣淺堆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 54] 。底拖網捕撈 因其對環境的破壞而備受爭議。50噸以下的底拖網漁船被禁止在距岸5公里的範圍內作業,50噸以上的漁船則限制在距岸12公里內捕撈[ 55] 。2023年,海洋污染的最高罰款從48,820美元提升至325萬美元[ 56] 。
参考文献
^ 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 .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 . [2018年12月14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年1月19日).
^ 蕭博陽. 最新玉山高度出爐 石碑標高3952公尺不變 . 中央通訊社. 2018-07-11 [2018-07-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11).
^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櫥窗:讓我們看河去(重要河川)- 濁水溪 . [2022-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24).
^ Land and Climate .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20 [29 August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9 August 2022).
^ 5.0 5.1 5.2 5.3 Taiwan . The World Factbook.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6 May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9 January 2021).
^ Law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 . [21 May 2007] .
^ Chapter 3: History (PDF)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11: 4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14 May 2012). .
^ 1.1 Number of Villages, Neighborhoods, Households and Resident Population . Monthly Bulletin of Interior Statistic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 (XLS) 存档于29 March 2014).
^ Chang, K.C. . translated by W. Tsao, ed. by B. Gordon. The Neolithic Taiwan Strait (PDF) . Kaogu. 1989, 6 : 541–550, 569 [30 November 2017]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18 April 2012).
^ 歐芸榕、張旻儒、謝其文. 中國牛山島實彈射擊軍演 距台北市僅約165公里 . 公共電視. 2024-10-22.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Geography Department. Geography of Taiwan: A Summary . [21 May 2007] . (原始内容 存档于14 December 2007).
^ 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 Crisis Group . 27 October 2023.
^ The Island Claims: Taiwan versus the ROC . 3 February 2019.
^ Williams, Jack Francis; Chang, David. Taiwan's Environmental Struggle: Toward a Green Silicon Island. Routledge. 2008: 3. ISBN 978-0-415-44723-2 .
^ earthquake.usgs.gov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lff4/region-info . [2024-09-05 ] .
^ The Geology of Taiwan . Department of Geolog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2 February 2008).
^ Geology of Taiwan .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Arizona. [12 February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3 April 2017).
^ GSHAP Region 8: Eastern Asia .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12 February 201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30 May 2012).
^ Theodorou, Christine; Lee, Andrew. 6.4-magnitude quake hits southern Taiwan . CNN.com. 3 March 2010 [4 March 2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4 March 2010).
^ Yang, Ssu-jui; Huang, Frances. Body of last victim of apartment collapse in Tainan found . Focus Taiwan. 18 February 2016 [16 March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9 March 2016).
^ Reported by Taiwan's Nat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teering Committee (NGISSC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1 November 2008.)
^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 World Island Info web site . Worldislandinfo.com. [1 August 2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 February 2017).
^ 存档副本 . [2024-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2-03).
^ Climate of Taiwan . Travel Tips - USA Today. [2021-08-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7-29) (英语) .
^ Taiwan faces watery future: Greenpeace - Taipei Times . www.taipeitimes.com. 2020-08-25 [2020-12-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26).
^ Tsukada, Matsuo. Late Pleist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Taiwan (Formosa)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966, 55 (3): 543–548. Bibcode:1966PNAS...55..543T . ISSN 0027-8424 . PMC 224184 . PMID 16591341 . doi:10.1073/pnas.55.3.543 .
^ Davidson, Helen. ' An ecological miracle': Taiwan's fireflies are flirting in the dark again . The Guardian . 22 April 2022 [22 April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2 April 2022).
^ Otter Conservation in Kinmen .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2 January 2019 [14 August 20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1 September 2021).
^ Chiang, Po-Jen; Kurtis Jai-Chyi Pei; Michael R. Vaughan; Ching-Feng Li. Niche relationships of carnivores in a subtropical primary forest in southern Taiwan (PDF) . Zoological Studies. 2012, 51 : 500–511 [24 August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12 May 2013).
^ National Parks of Taiwan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16 December 2017.,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OC (Taiwan).
^ Taiwan Panorama. Chinkuashih's Gold Ecological Park brings history to life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Taiwan Today. 17 July 2008 [3 December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7 December 2019).
^ Huang, Sophia Wu.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s Agricultural Economy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3, 42 (1): 43–65 [1 January 2021] . ISSN 0013-0079 . JSTOR 1154612 . S2CID 153836478 . doi:10.1086/45206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8 March 2021).
^ Taiwan's Energy Policy and Supply-Demand Situation . Bureau of Energy,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原始内容 存档于22 May 2012).
^ Taiwan: metropolitan areas . World Gazetteer. [19 December 201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9 February 2013).
^ Thomson, John, English: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PDF) , 1898 [2017-1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 January 2022) , see: Appendix- The Aboriginal Dialects of Formosa , page 275 – 284
^ Jiao, Tianlong. The Neolithic of southeast China: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interaction on the coast. Cambria Press. 2007: 91–94. ISBN 978-1-934043-16-5 .
^ Knapp, Ronald G. The shaping of Taiwan's landscapes. Rubinstein, Murray A. (编). Taiwan: a new history. Armonk, N.Y.: M.E. Sharpe. 1999: 1–26. ISBN 978-0-7656-1494-0 .
^ Taiwan: Environmental Issues . Country Analysis Brief – Taiwa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 October 2003 [8 March 2006] . (原始内容 存档于7 October 2006). The government credits the APC system with helping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ays when the country's pollution standard index score exceeded 100 from 7% of days in 1994 to 3% of days in 2001.
^ Taiwan Country Analysis Brief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 August 2005. (原始内容 存档于2 February 2007). Taipei has the most obvious air pollution,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motorbikes and scooters used by millions of the city's residents.
^ Tso, Chunto. A Viable Niche Market–Fuel Cell Scooters in Taiwan (PDF)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July 2003, 28 (7): 757–762 [26 March 2012] . Bibcode:2003IJHE...28..757T . doi:10.1016/S0360-3199(02)00245-8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6 May 2017). In Taiwan's cities, the main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is the waste gas exhausted by scooters, especially by the great number of two-stroke engine scooters.
^ The largest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the world . esfccompany.com. [2022-07-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1 July 2022) (英语) .
^ Chiu, Yu-Tzu. Forests in Taiwan jeopardized by acid rain: EPA . Taipei Times. 26 January 2005 [27 December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4 January 2021).
^ Davidson, Helen; Hui Lin, Chi. Classical trash: how Taiwan's musical bin lorries transformed 'garbage island' . The Guardian. 26 December 2022 [26 December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6 December 2022).
^ Chen, Kelvin. Taiwan's outlying marine ecology severely damaged by Chinese sand dredging . taiwannews.com.tw. Taiwan News. 7 February 2022 [7 February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7 February 2022).
^ Everington, Keoni. Record 800 kg goblin shark with 6 pups caught off northeast Taiwan . taiwannews.com.tw/. Taiwan News. 14 June 2023 [17 June 2023] .
^ I-chia, Lee. President touts changes to ocean-related policies . taipeitimes.com. Taipei Times. 11 June 2023 [20 June 2023] .
引用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註釋
臺灣主要山脈連綿縱貫於本島中央地帶,可以此二分為西部及東部。本島縣市以外的地區為外島。
四分法有數種版本,此為依據行政院國發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而來。除了東臺灣之外,北、中、南三區各形成臺灣三大都會地帶。
六分法係參照日治時代後期 的州廳制 (五州範圍各為一區、東部兩廳範圍合視為一區)而來,因臺灣現今的行政區劃乃依循此日治時期的行政區調整而來,故在區域劃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適用。恰好平均約三個縣市劃分一區。
澎湖縣位置在雲林、嘉義外海一帶,有與金馬地區一起被劃分在「澎金馬」做為一區,即外島三縣之合稱;另有「嘉南澎」、「雲嘉南澎」、「高屏澎」、「高屏澎東」等多種劃分法。
中華民國連江縣統治地區為馬祖列島 ,故通常與金門縣合稱「金馬地區」。因其位屬福建省 ,故常視為一獨立區域,而不包含於四分法或六分法之中。
宜蘭縣位置在臺灣北部、東部之過渡帶,故有「北基宜」、「宜花東」二種劃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