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英語: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歷史
牛頭角作為地名早於1866年出版的《新安縣全圖》已有標示。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牛頭角村
清嘉慶年間,牛頭角村建村。1899年,牛頭角有居民約200人。[3]1911年,牛頭角有人口440人。牛頭角村是一條雜姓村,以李氏和吳氏佔多數,主要居於村的西面部份,村東有小市集和一所養智學校。[4][5]1960年代前,牛頭角仍屬九龍十三鄉之一,有百多戶人家,過百座屋舍。[6][7]
1952年及1956年,政府收回牛頭角村大部份耕地以修築並擴闊牛頭角道。[8]1956年,牛頭角碼頭落成,可從水路往來銅鑼灣及北角、筲箕灣和荼果嶺。[9][10][11][12]1965至66年,政府全面清拆牛頭角村,村民被安置往油塘灣徙置區。[13][14][15][16]牛頭角村現今建成定安街一帶的洋樓,餘下牛頭角道遊樂場內的大王廟為舊村建築。1980年代中前,牛頭角舊村民仍會舉行大王爺誕打醮。[17][18][19]
復華村
1951年11月21日,九龍城東頭村發生大火,政府計劃將災民徙置於牛頭角龍山山麓,定名為福華村(牛頭角平房徙置區)。福華村於1970年代中全面清拆,原址闢建成為公共屋邨樂華邨及居屋樂雅苑,於1982年至1985年間陸續落成。[20]
牛頭角工廠區
1953年政府發展大角咀為商住區,指令當地工廠遷至牛頭角,於牛頭角道山邊一帶建立工廠。[21][22]有廠商自資於佐敦谷外之淺灣(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之間的海灣)填海建廠,1955年已填海逾一百萬平方呎,成為新工業區。[23]1963年牛頭角道山邊的工廠用地被政府收回,發展牛頭角政府廉租屋。[24][25][26]1965年政府將填海工業地上的工廠用地政府收回以發展牛頭角徙置區,[27]200多家廠戶被迫遷離,[28][29][30]119戶工廠合資格遷進新蒲崗工廠大廈。[31][32]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主要建築物
住宅
學校
寫字樓
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
宏利廣場
-
One Bay East
-
香港綠景NEO大廈
-
海濱匯
交通
主要交通幹道
公共交通
區議會議席分佈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佐敦谷明渠以南、觀塘道、牛頭角道、聯安街、功樂道、康寧道為範圍。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牛頭角
|
---|
M香港1,3,4,5,6,7,8,9a,10,11,12,14,15,16 | | |
---|
M九龍KL,1,2,3,4,5,6,7,8,9a,10,11,12,14,15,16 | |
---|
M新九龍NKL,2,3,4,5,6,7,9a,10,11,12,14,15,16 | |
---|
新界 | M葵青區6,7,9b,10,11 | |
---|
M荃灣區6,7,9b,10,11 (不包括大嶼山青洲仔半島) | |
---|
沙田區9b,10 | |
---|
西貢區15 | |
---|
離島區11,14,15 (包括荃灣區的大嶼山青洲仔半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