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卸中的新蒲崗工廠大廈最後一幢第四座(2007年),現為啟新道 用地。
新蒲崗工廠大廈 (英語:San Po Kong Factory Estate ),是位於香港 九龍 黃大仙區 新蒲崗 的一個徙置工廠大廈 ,鄰近太子道東 及私人機構參建居屋 采頤花園 ,由前徙置事務處 在1962年至1965年間興建而成,並於1973年起由香港房屋委員會 接手管理。該工廠大廈共有六座五至七層高大廈,提供逾兩千個單位,工廠區域分為兩個部分,分佈在今日東啟德遊樂場 以西及以南地方。由於房委會認為大廈設計不合時宜,且樓宇結構惡化造成維護成本高昂,於是在2003年9月宣佈清拆該工廠大廈,2006年2月收回所有單位,翌年拆卸。東啟德遊樂場以南地皮隨後成為首個綠表置居計劃 屋苑景泰苑 及啟新道 用地,而東啟德遊樂場以西地皮部分則是東華三院 青少年全人成長中心-東蒲 。
簡介
新蒲崗工廠大廈曾稱為「新蒲崗徙置工廠大廈」,由六座無升降機 及獨立廁所 的大廈組成,在1962年至1965年間興建[ 1] 。事緣啟德機場 新跑道於1958年9月啟用,原本屬機場範圍的蒲崗 一帶,因為機場南移而改為設立工業區,即今日的新蒲崗 ,加上太子道東 在1962年延伸至彩虹邨 一帶,促進那裡工業發展,當時政府工務司署 受徙置事務處 委託在新蒲崗東南部興建工廠大廈,為九龍 的寮屋 區及平房區 內工廠或工場提供重配單位[ 2] 。
該工廠大廈有四座五層及兩座七層高長條型大廈,全部採用近似第二型徙置大廈 的版本而建,提供2,008個實用面積為24平方公尺的單位,總樓面面積近4.81萬平方公尺[ 3] 。工廠區域分為兩個部分,其中第一至四座位於今日東啟德遊樂場 以西,與三祝街 直向並行,而第五至六座位於今日東啟德遊樂場以南,與太子道東 橫向並行。1973年4月1日,香港房屋委員會 成立,所有工廠大廈均轉由房委會管理[ 4] 。
樓宇座號
落成年份
拆卸年份
層數
重建後原地所屬的樓宇
第一座
1962年
2007年
5
東蒲
第二座
第三座
1963年
第四座
啟新道
第五座
1965年
7
景泰苑 、啟新道下通道
第六座
現況
房委會曾在1989年檢討其轄下工廠大廈的情況,決議長遠逐步減持工廠大廈單位,以集中發展公共房屋 ,於是房委會在1990年代起開始清拆舊式工廠大廈以作重建[ 5] 。房委會到2000年11月推行「提早退租計劃」,鼓勵包含新蒲崗等五個剩餘舊式工廠大廈的租戶自願終止租約,房委會也在2001年9月停止出租該類單位。直至2005年3月尾,新蒲崗工廠大廈有七成租戶參與提早退租計劃,房委會也收回約七成的單位及租約,是上述五個剩餘舊式工廠大廈中比例最高者[ 6] 。
事實上,新蒲崗工廠大廈的樓宇結構在2000年代開始惡化,混凝土強度出現問題,外牆部分尤其是近公用廁所的一面明顯剝落,房委會也動用大型支架支撐樓宇以策安全。到2003年9月,房委會策劃小組委員會基於大廈結構惡化,維修及管理費用高昂,決議清拆新蒲崗工廠大廈,並安排受影響租戶競投其他工廠大廈單位,最初計劃2005年5月尾收回,及後延遲三次[ 7] 。雖然提早退租的租戶較多,但另外留下來的租戶卻不滿賠償安排,拒絕搬走,其中56名租戶向房委會上訴卻遭駁回。2006年2月,尚有40名租戶仍拒絕交回,房委會派人強制收回所有單位,成功封閉大廈到翌年拆卸[ 8] 。
房委會曾表示會展開環境評估研究,決定清拆後的地皮是否適合作發展公屋用途,後來更計劃興建兩至三幢公屋大廈,不過由於地皮鄰近采頤花園 ,引起屋苑業主關注屏風樓 問題。業主代表曾在2011年向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 提出申請,要求將地皮改作休憩用途,指出地皮不宜建住宅,房委會跟采頤花園居民團體商討後,最終決定在原工廠大廈第五及六座位置,只建一幢樓高33層的公屋大廈[ 9] 。2016年,房委會因應《施政報告 》而推出綠表置居計劃 ,選擇興建中之公屋項目出售給租住公屋租戶等人士,首個選址就是定在上述公屋大廈,這幢大廈在2017年6月落成,即現時的景泰苑 [ 10] 。政府也利用部分景泰苑用地及原第四座位置,興建啟新道 及其下通道。至於原第一至三座用地一度成為露天停車場 ,2017年起交予東華三院 興建青少年全人成長中心-東蒲 以配合起動九龍東計劃 ,該中心於2023年4月22日開始分階段運作[ 11] 。
交通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