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中国福建在明朝时设置的府,存在至清朝,府城東有洛陽橋。
歷史沿革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路改为泉州府,隶属福建行省,治所在晉江縣(縣城、府治屬泉州市鯉城區),辖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布政使司,泉州隸之。洪武十七年(1384年),撤澎湖巡检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置漳泉道。
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泉州府、漳州府、延平府三府四縣邊地置大田縣,隸延平府。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设澎湖巡检司。
入清以前,泉州府並未增設新縣,僅維持七縣。
南明永曆九年(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在厦门置思明州。
清朝
清朝时,府治仍为晉江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後,泉州府範圍大約等同今日的金門縣(不包含金城鎮東碇島[a]、烏坵鄉[b])、廈門市(不包含海滄區南半部[c])、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少數地區[d]、莆田市仙遊縣龍華鎮[e]及園莊鎮[f]之少數村莊與泉州市所轄安溪縣、南安市、鯉城區、豐澤區、晉江市、石獅市、惠安縣、泉港區、洛江區。
康熙十九年(1680年)思明州废。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1]。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永春直隶州管辖,泉州府轄境縮小。
乾隆四十年(1775年),从同安析置马巷厅[2],驻马家巷(今廈門市翔安区马巷)。
至此,泉州府辖五县一散厅如下:
一、晉江縣
二、南安縣
三、惠安縣
四、安溪縣
五、同安縣
六、馬巷廳[3]
中华民国
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废除泉州府,下辖各县归属南路道,共開府544年。
兵制
清朝
順治三年(1646年),設提督軍門統轄全省水陸軍務。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另設水師提督,專管水師標下中左右前後五營,統轄全省水師鎮營,提督總兵官駐泉州府同安縣廈門城。本軍門(陸路提督)專管陸路標下中左右前後五營,統轄全省陸路鎮營,提督總兵官駐泉州府城。[4]
乾隆年間泉州府陸路諸營[4]
上級主官
|
各營
|
單位
|
主官
|
兵丁
|
種類員額
|
總數 5964
|
駐地員額
|
馬戰 1014
|
步戰 1781
|
守兵 3169
|
永春 536
|
泉州 5428
|
晉江 3667
|
安溪 336
|
惠安 431
|
南安 133
|
同安 861
|
府城 2743
|
城外 924
|
福建陸路提督(總兵官)
|
提標中營 |
參將 |
170 |
230 |
454 |
854 |
0 |
518 |
0 |
336 |
0 |
0 |
0
|
提標左營 |
遊擊 |
170 |
230 |
454 |
854 |
336 |
518 |
0 |
0 |
0 |
0 |
0
|
提標右營 |
遊擊 |
170 |
230 |
454 |
854 |
0 |
237 |
617 |
0 |
0 |
0 |
0
|
提標前營 |
遊擊 |
170 |
230 |
454 |
854 |
0 |
423 |
0 |
0 |
431 |
0 |
0
|
提標後營 |
遊擊 |
170 |
230 |
454 |
854 |
200 |
654 |
0 |
0 |
0 |
0 |
0
|
城守營 |
參將 |
77 |
312 |
444 |
833 |
0 |
393 |
307 |
0 |
0 |
133 |
0
|
漳州鎮總兵(官)
|
同安營 |
參將 |
87 |
319 |
455 |
861 |
0 |
0 |
0 |
0 |
0 |
0 |
861
|
乾隆年間泉州府水師諸營[4]
上級主官
|
各營
|
單位
|
主官
|
兵丁
|
種類員額
|
總數 7104
|
駐地員額
|
步戰 4904
|
守兵 2200
|
漳州 1126
|
泉州 5978
|
同安 5743
|
晉江 105
|
惠安 130
|
廈門城 3284
|
[m] 大小擔 300
|
[n] 金門 1854
|
其他 305
|
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
|
提標中營 |
參將 |
960 |
0 |
960 |
371 |
519 |
40 |
0 |
30 |
0 |
0
|
提標左營 |
遊擊 |
960 |
0 |
960 |
300 |
586 |
60 |
0 |
14 |
0 |
0
|
提標右營 |
遊擊 |
960 |
0 |
960 |
185 |
695 |
80 |
0 |
0 |
0 |
0
|
提標前營 |
遊擊 |
460 |
500 |
960 |
80 |
774 |
40 |
0 |
66 |
0 |
0
|
提標後營 |
遊擊 |
460 |
500 |
960 |
0 |
710 |
80 |
0 |
170 |
0 |
0
|
金門鎮總兵(官)
|
鎮標左營 |
遊擊 |
552 |
600 |
1152 |
0 |
0 |
0 |
927 |
25 |
70 |
130
|
鎮標右營 |
遊擊 |
552 |
600 |
1152 |
190 |
0 |
0 |
927 |
0 |
35 |
0
|
泉州府五縣兵丁統計
縣
|
陸路 5428
|
水師 5978
|
總數 11406
|
同安縣
|
861 |
5743 |
6604
|
晉江縣
|
3667 |
105 |
3772
|
惠安縣
|
431 |
130 |
561
|
安溪縣
|
336 |
0 |
336
|
南安縣
|
133 |
0 |
133
|
同治六年(1867年),漳州鎮同安營改歸福建陸路提標管轄。[5]
職官
入清以後,滿清大量起用北人。
明朝
知府
清朝
清代依據各地民情之不同,制定了選任地方官員的標準。
泉州府五縣[9][p]
|
晉江縣 |
南安縣 |
惠安縣 |
同安縣 |
安溪縣
|
交通位置重要程度 |
衝 |
|
衝 |
衝 |
|
政務負擔程度 |
繁 |
繁 |
|
繁 |
|
稅賦完納程度 |
疲 |
疲 |
疲 |
疲 |
疲
|
居民刁悍程度 |
難 |
難 |
難 |
難 |
難
|
知府
志書
《泉州府志》最初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編撰。现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志书是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泉州知府阳思谦聘请原礼部尚书黄凤翔、行省解元李光缙所编修。
文教
注釋
- ^ 原屬漳州府海澄縣四五都
- ^ 原屬興化府莆田縣
- ^ 原屬漳州府海澄縣三都
- ^ 原屬同安縣積善里十八、十九、二十都
- ^ 原屬晉江縣四十七都
- ^ 原屬惠安縣待賢里十一都
- ^ 原屬南安縣四十六都
- ^ 原屬南安縣三十三、三十四都
- ^ 原屬南安縣三都
- ^ 原屬南安縣二都
- ^ 全部劃屬馬巷廳
- ^ 部份劃屬馬巷廳
- ^ 大小擔門,即大膽島、二膽島。
- ^ 大小金門,即金門本島、烈嶼。
- ^ 然《重纂福建通志》云其為南直隸和州含山縣人,越州衛籍,與雲南說迥異。
- ^ 該資料不包含馬巷廳
- ^ 明末的河南開封府許州襄城縣辛自修此時已不在人世,並非同一人。
- ^ 《永春縣志》載為正白旗
- ^ 然泉州歷史網云其為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人,與貴州說迥異。
- ^ 並非乾隆年間即已逝世的鑲黃旗滿洲人盛安。
- ^ 《重纂福建通志》僅收錄至徐耀,後續知府記載散見各處,名單不全。
参考文献
- ^ 〈清代前期廈防同知與閩臺互動關係初探〉,《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1期,2014,呂俊昌
- ^ 《廈門市志》 卷二 第二章 第一節 宋至清代區劃
- ^ 〈清代廳制研究〉,1995,吳正心
- ^ 4.0 4.1 4.2 《泉州府志》,卷二十四軍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懷蔭布
- ^ 《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紀一,清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 ^ 6.0 6.1 《泉州府志》,卷二十六文職官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懷蔭布
- ^ 《重纂福建通志》,卷百之三,清道光九年(1829年),陳壽祺
- ^ 〈《清史稿˙地理志》府州廳縣職官缺分繁簡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三分,頁633-638,1994,劉錚雲
- ^ 〈《清史稿˙地理志》府州廳縣職官缺分繁簡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三分,頁638,1994,劉錚雲
- ^ 《重纂福建通志》,卷百之七,清道光九年(1829年),陳壽祺
- ^ 《重纂福建通志》,卷百一十,清道光九年(1829年),陳壽祺
|
---|
1700年 | |
---|
1875年 | |
---|
1920年 | |
---|
1950年 | |
---|
1980年 | |
---|
2000年 | |
---|
|
|
---|
|
区划 |
| |
---|
历史 |
|
---|
地理 | |
---|
名人 | |
---|
族群 | |
---|
语言 | |
---|
文化 | |
---|
高校 | |
---|
饮食 | |
---|
景点 | |
---|
特产 | |
---|
经济 | |
---|
交通 | |
---|
|
|
---|
语言 | | |
---|
行政区划 | |
---|
地理 | |
---|
教育 | |
---|
商业 | |
---|
体育 | |
---|
交通 | |
---|
传媒出版 | |
---|
文化 | |
---|
科技 | |
---|
旅游 | |
---|
军事 | |
---|
外交 | |
---|
典籍记载 | |
---|
建筑 | |
---|
其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