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夏天,德意志帝国海军发现了UC-II型潜艇中的各种缺陷,需要进行纠正。船员们抱怨舱内的通风不佳和在舰桥上相当潮湿——这在寒冷的季节尤为令人难受。另一方面,这款潜艇的潜航性能也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当开发另一款布雷潜艇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响应海军部对更强大火炮武器的渴望。基于UB-III型的成功经验,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拿出了代号为41a号工程的UC-III型潜艇设计方案。与前型相比,新艇的水面排水量增至470吨,增加了一具外置式鱼雷发射管,改用更大口径的105毫米甲板炮的并调高炮位,以及通过调整注水和排水管径使潜航时间显著缩短。然而,由于布雷装置的特殊要求,UC-III型艇的外形很难按照UB-III型艇进行优化,因此其航速略有下降。[3]
UC-96号是汉堡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的第一批次七号艇,由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于1917年6月27日订购,建造编号为330。它于1918年3月17日下水,至同年9月25日在首度担任艇长的海军上尉弗里茨·赖歇的指挥下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由于入役时间较迟,该艇与其它已完工的UC-III型艇一样,在战争结束前未及编入任何部队,亦无参与实战行动。[5]战后,根据对德停战协定的要求,UC-96号于1918年11月24日被引渡至英国哈维奇正式向协约国投降,后于1919年3月3日由英国海军部作价1,650英镑将艇体售予T·W·沃德公司(英语:Thos. W. Ward),至1919-1920年间在莫克姆拆解报废。艇载发动机则移交海军机械部门,并以每吨8英镑的价格售予H·G·尼科尔森。[6]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3: U-Boote, Hilfskreuzer, Minenschiffe, Netzleger, Sperrbrecher. Bonn: Bernard & Graefe. 1985. ISBN 3-7637-4802-4.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2020. ISBN 978-1-5267-4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