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足龙 (属名 :Hulsanpes ,國際音標: [hʰʊlsɑːnpɛs] )是一属 驰龙科 兽脚类 恐龙 ,生存于大约7500至7200万年前晚白垩世 的蒙古国 西戈约特组 。化石发现于1970年,并在1982年由哈兹卡·奥斯穆斯卡 正式叙述,他还指出该标本尚未成年。胡山足龙代表驰龙科基础演化支哈兹卡盗龙亚科 的首个化石记录。
研究历史
脑壳右部
首件化石 于1970年(第三次波兰蒙古联合考察期间)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 的胡山地区。12年后(即1982年),模式种 珀氏胡山足龙 (Hulsanpes perlei )由波兰 古生物学家 哈兹卡·奥斯穆斯卡 (Halszka Osmólska)正式命名。属名 Hulsanpes (Hulsan +pēs )取自模式产地胡山(Khulsan)的拉丁化 名称及拉丁语pēs (脚),意为“胡山的脚”。种名 perlei 纪念蒙古古生物学家阿勒坦格列尔·珀尔 (Altangerel Perle)。正模标本 ZPAL MgD-I/173 出自西戈约特组 的一个砂岩层中,年代可追溯至坎帕阶 晚期(约7200万年前)。标本由未成熟个体的部分脑壳 碎片、右脚第二、第三和第四跖骨 及三节趾骨 组成。奥斯穆斯卡曾提及正模标本中保存的脑壳,但从未将其叙述。她根据跖骨和第二趾骨的特殊形态推测其属于恐爪龙下目 ,但由于材料稀少而仅将其初步归入驰龙科。[ 1]
叙述
复原图 右跖骨及第三跖骨的趾骨化石
正模标本是一具小型未成熟个体,因此可用数据有限。骨骼上的粗糙纹理是生命早期阶段的标志,表明该个体可能是刚孵化 的幼龙。本属的鉴别特征为:主视图中,第三跖骨和第四跖骨的接触区域平直,第四跖骨下端延伸到下外侧。[ 2]
总的来说,保存下来的右跖骨纤细而结构坚实,三块主要跖骨只缺少第一块,所有跖骨上端都有轻微的侵蚀 。虽然第三跖骨非常坚实,但上端没有压缩,表明其不属于“窄足型跖骨”(Arctometatarsalian)。第二、第三和第四跖骨长度相似,分别为3.4 cm(34 mm)、3.9 cm(39 mm)和3.6 cm(36 mm),但第三跖骨最长。有三块趾骨保存下来,但仅有一块完整。第三跖骨的第一趾骨被严重侵蚀,下端大部分缺失,但保留了上端,而且仍与跖骨相连。第二跖骨第一趾骨保存完好,但第二趾骨严重受损,同样是下部缺失,但仍与第一趾骨相连。[ 1] [ 2]
脑壳碎片体积较小,长度仅为1 cm(10 mm),嵌入砂岩层的一小部分。其形态极其复杂且形状不规则。经过与其它手盗龙类 的比较发现,保存下来的部分可确认为脑壳前耳-后耳骨(Prootic-opisthotic bone)的右内侧。[ 2]
分类学
第二跖骨的前两节趾骨
1982年首次叙述时,奥斯穆斯卡暂时将其归入驰龙科 。奥斯穆斯卡认为,该标本的一些特征过于“原始”,因此胡山足龙不可能是鸟类,例如跖骨缺乏融合(除较低区域之外的部分),但该特征可能部分是由标本年龄过小所造成。[ 1] 标本的幼年特征让人想起一只小型伶盗龙 ,尽管这些特征属于共有衍征 ,但胡山足龙仍可能属于驰龙科以外的另一个非鸟手盗龙类 谱系。[ 3] 由于中国猎龙 的编码错误,2004年驰龙科支序分析将本属归入驰龙科,[ 4] 但阿格诺林和诺瓦斯在2013年将其归为鸟盗龙类 未定属 ,因为其极其纤细的跖骨与鸟翼类相似,而其第三跖骨被认为是上部区域受到挤压。[ 5] 后一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2]
在几次分析结果皆不一致之后,考尔及其同僚于2017年在哈兹卡盗龙 叙述论文中建立一新的演化支――哈兹卡盗龙亚科 ,以包含新命名的哈兹卡盗龙及其近亲胡山足龙和大黑天神龙 。分析表明,哈兹卡盗龙亚科是已知最原始的驰龙科演化支,与半鸟亚科 稍有关联。胡山足龙作为大黑天神龙的姊妹物种 ,在该演化支中占有衍生地位,分支图如下所示:[ 6]
古生物学
胡山足龙已被重新归入哈兹卡盗龙亚科,更新了这种动物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胡山足龙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秋沙鸭 或雁形目 相似,大部分时间都在水生环境(如河流)中使用前肢和后肢辅助游泳 ,但与所有恐龙一样在陆地上繁殖 并在巢穴 中产卵。[ 6] [ 7] 然而,从跖骨特征来看,胡山足龙可能更适应陆生生活且善于奔跑 ,显示该亚科具有多样性。[ 2]
古生态学
正模标本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的西戈约特组 ,该地层可追溯至约7200万至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坎帕阶中晚期。当时,其环境主要包括大型河流 和其他水体 以及突出的沙丘 状地形。在这片区域,胡山足龙与多种恐龙共享栖息地,如弱角龙 、戈壁鸟 、小驰龙 、美甲龙 、多智龙 和膨头龙 。[ 8] [ 9] 胡山足龙的运动特化可能表明该地层物种生态位分化 的减小。[ 2]
参见
参考资料
^ 1.0 1.1 1.2 Osmólska, H. Hulsanpes perlei n.g. n.sp. (Deinonychosauria, Saurischia, Dinosauri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Barun Goyot Formation of Mongolia.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Monatshefte. 1982, 1982 (7): 440–448.
^ 2.0 2.1 2.2 2.3 2.4 2.5 Cau, A.; Madzia, D. Redescription and affinities of Hulsanpes perlei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 PeerJ. 2018, 6 : e4868. PMC 5978397 . PMID 29868277 . doi:10.7717/peerj.4868 .
^ Currie, P. J. Theropod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PDF) . Benton, M. J.; Shishkin, M. A.; Unwin, D. M.; Kurochkin, E. N. (编).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34–455 [2021-11-19 ] . ISBN 052154582X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6-11-10).
^ Senter, P.; Barsbold, R.; Britt, B. B; Burnham, D. A.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Dromaeosauridae (Dinosauria, Theropoda). Bulletin of Gunm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2004, 8 : 1–20.
^ Agnolín, F. L.; Novas, F. E. Uncertain Averaptoran Theropods. Avian Ancestors . Netherlands: Springer, Dordrecht. 2013: 37 [2021-11-19 ] . ISBN 9789400756373 . doi:10.1007/978-94-007-5637-3_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08).
^ 6.0 6.1 Cau, A.; Beyrand, V.; Voeten, D. F. A. E.; Fernandez, V.; Tafforeau, P.; Stein, K.;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Currie, P. J.; Godefroit, P. Synchrotron scanning reveals amphibious ecomorphology in a new clade of bird-like dinosaurs . Nature. 2017, 552 (7685): 395–399 [2021-11-19 ] . Bibcode:2017Natur.552..395C . PMID 29211712 . doi:10.1038/nature2467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3-18).
^ Cau, A. The body plan of Halszkaraptor escuilliei (Dinosauria, Theropoda) is not a transitional form along the evolution of dromaeosaurid hypercarnivory . PeerJ. 2020, 8 : e8672. PMC 7047864 . PMID 32140312 . doi:10.7717/peerj.8672 .
^ Fanti, F.; Cantelli, L.; Angelicola, L. High-resolution maps of Khulsan and Nemegt localities (Nemegt Basin, southern Mongolia): 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8, 494 : 14–28. Bibcode:2018PPP...494...14F . doi:10.1016/j.palaeo.2017.10.015 .
^ Eberth, D. A. Stratigraphy and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dinosaur-rich Baruungoyot-Nemegt succession (Upper Cretaceous), Nemegt Basin, southern Mongoli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8, 494 : 29–50. Bibcode:2018PPP...494...29E . doi:10.1016/j.palaeo.2017.1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