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顿·莫尔斯

H·C·马斯顿·莫尔斯
H. C. Marston Morse
摄于1965年
出生(1892-03-24)1892年3月24日
美国缅因州沃特维尔
逝世1977年6月22日(1977歲—06—22)(85歲)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国籍美国
母校科尔比学院
哈佛大学
知名于莫尔斯理论
奖项博谢纪念奖 (1933)
国家科学奖 (1964)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数学
机构康奈尔大学
布朗大学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论文负曲率曲面的某些类型的测地运动(1917)
博士導師乔治·戴维·伯克霍夫
博士生

哈罗德·卡尔文·马斯顿·莫尔斯(Harold Calvin Marston Morse,1892年3月24日–1977年6月22日)是一名美国数学家,他为大规模变分法引入了微分拓扑,即现在的莫尔斯理论。莫尔斯理论的关键成果之一——莫尔斯–帕莱引理得名于他,图厄–莫尔斯序列是有诸多应用的无限二进制序列。

莫尔斯于1929年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于193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于1936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会士。[3]1933年,莫尔斯因在数学分析方面的工作获得博谢纪念奖罗伯特·奥本海默形容莫尔斯“几乎是数学界的政治家”。[4]

生平

1892年,马斯顿·莫尔斯生于缅因州沃特维尔。莫尔斯在1914年获得了科尔比学院(同在沃特维尔)学士学位,[5]1915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于1917年获得博士学位。莫尔斯的博士论文《负曲率曲面的某些类型的测地运动》(Certain Types of Geodesic Motion of a Surface of Negative Curvature)导师是乔治·戴维·伯克霍夫[6]

1919–1920年,莫尔斯在哈佛大学担任本杰明·皮尔斯讲师,之后到1925年和1925–1926年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26年他回到哈佛,1929年晋升为教授,并一直任教到1935年。同年他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直到1962年退休。[7]

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研究现在所谓的莫尔斯理论,是微分拓扑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光滑流形上的可微函数来分析此流形的拓扑。莫尔斯最初将理论用于测地线路径能量泛函临界点),后来拉乌尔·博特用这些技术证明了博特周期性定理。莫尔斯理论是现代数学物理(如弦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莫尔斯于1977年6月22日在普林斯顿的家中逝世。[8]他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杰弗里斯于2016年去世。[9]

马斯顿·莫尔斯和他的五代堂兄萨缪尔·摩尔斯是不同的两人,[10][11][12]:183 (Entry 2696), 217 (Entry 3297)[13][14]后者闻名于摩尔斯电码;与安东尼·摩尔斯也是不同的两人,后者闻名于摩尔斯–萨德定理

部分著作

论文

书目

影视

注释

  1. ^ Marston Mors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2023-02-09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30) (英语). 
  2. ^ H. Marston Morse. www.nasonline.org.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3. ^ APS Member History. search.amphilsoc.org.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30). 
  4. ^ YouTube上的A Conversation with J. Robert Oppenheimer
  5. ^ Marston Morse - Scholars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www.ias.edu. 2019-12-09 [2021-12-26] (英语). 
  6. ^ 马斯顿·莫尔斯數學譜系計畫的資料。
  7.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Morse, MacTutor数学史档案 (英语) 
  8. ^ Harold Marston Morse Dies at 85; Served With Einstein at Princeton. The New York Times. 1977-06-26 [2021-12-2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3) (美国英语). 
  9. ^ Obituaries 12/7/16. Town Topics. 2016-12-07 [202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4). 
  10.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rston Morse. Biographical Memoirs: Volume 65.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4 [2024-05-26]. ISBN 978-0-309-0735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3). 
  11. ^ Noteworthy Morses. Morse Society.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0). 
  12. ^ Morse, J. Howard; Leavitt, Emily W. Anthony Morse and Four Generations. Morse genealogy, comprising the descendants of Samuel, Anthony, William, and Joseph Morse and John Moss: being a revision of the Memorial of the Morses, published by Abner Morse in 1850. Springfield Printing and Binding Company. 1903. hdl:2027/hvd.hxcrcu. 
  13. ^ Howard Calvin MORSE. Pilgrim Edward Doty Society: A Family History Society. [2022-06-05]. [失效連結]
  14. ^ Grimaud, Jessica. Cousin Chart—Family Relationships Explained. FamilySearch. 2019-07-23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3). 
  15. ^ Dresden, Arnold. Review: Calculus of variations in the large, by Marston Morse. Bull. Amer. Math. Soc. 1936, 42 (9, Part 1): 607–612 [2024-05-26]. doi:10.1090/s0002-9904-1936-06362-7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8). 
  16. ^ Ahlfors, L. Review: Topological methods in the theory of functions of a complex variable, by Marston Morse. Bull. Amer. Math. Soc. 1948, 54 (5): 489–491 [2024-05-26]. doi:10.1090/s0002-9904-1948-09004-8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8). 
  17. ^ Smale, Stephen. Review: Global variational analysis: Weierstrass integrals on a Riemannian manifold, by Marston Morse. Bull. Amer. Math. Soc. 1977, 83 (4): 683–693 [2024-05-26]. doi:10.1090/s0002-9904-1977-14345-0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30). 

生平参考

参考文献

  • Bott, Raoul, Marston Morse and his mathematical work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New Series, 1980, 3 (3): 907–950, MR 0585177, Zbl 0469.01012, doi:10.1090/s0273-0979-1980-14824-7可免费查阅 .
  • Nadis, Steve; Yau, Shing-Tung, Chapter 4. Analysis and Algebra Meet Topology: Marston Morse, Hassler Whitney, and Saunders Mac Lane, A History in Su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6–115, 2013, ISBN 978-0-674-72500-3, JSTOR j.ctt6wpqft, MR 3100544, Zbl 1290.01005, doi:10.4159/harvard.9780674726550  (e-book: ISBN 978-0-674-72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