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埃布尔森(英語:Philip Abelson,1913年4月27日—2004年1月8日),美国物理學家。他参与发现了镎,使用的同位素分离技术为曼哈顿计划提供了支持,提出了使用核动力推进潜艇的概念。战后他对生命起源进行研究,还长期担任《科学》杂志主编,撰写了百余篇社论,以鼓励民众对科学发生兴趣,进行思考。
生平
在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物理與化學,後於柏克萊加州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二战中他在华盛顿的海军研究实验室工作,1940年艾贝尔森帮助埃德温·麦克米伦使用回旋加速器用中子轰击铀,制成了镎。艾贝尔森采用热扩散的办法循环六氟化铀蒸气,收集了足够量的铀235,他后来在费城海军船坞建造了多条精密工程管道来收集铀235,之后又在橡树岭建立了更大的设备,用于给第一颗原子弹提供燃料。
他撰寫了世界上第一篇如何將核子反應爐裝置在潛艇中,以同時提供潛艇潛航時所需的推進力與電力之報告。在他的報告中提到可將潛艇用作一個飛彈發射台,等於是將潛艇的作用由戰術的攻擊用艦艇轉化為戰略武器載台。战后艾贝尔森一直在卡内基研究所工作,发展了斯坦利·米勒有关生物起源的重要工作,证实了可以用多种气体制成氨基酸。并从三亿年前的岩石中鉴定出了氨基酸,证明了氨基酸具有很大的稳定性。[1]
参考文献
- ^ J·丹梯斯、S·米歇尔、E吐梯尔. 科学家传记百科全书. 四川辞书出版社. : 4.
|
---|
行为与社会科学 |
---|
196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生物学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化学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工程科学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科学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
物理科学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