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罗毗荼-韩超语系假说

达罗毗荼-韩超语系
地理分佈南亚日本朝鲜半岛
谱系学分类假设的语系
分支
日本—琉球语系 (有时包括)
Glottolog

达罗毗荼-韩超语系达罗毗荼-韩-日超语系,是一个已经被废弃的将达罗毗荼语系朝鲜语日语(部分版本)联系在一起的假说。[1]:15达罗毗荼语系人群和朝鲜人群间的基因联系最早在1905年由荷马·胡尔伯特作出假设。[2]大野晋在他的《日语的起源》 (1970)一书中,认为在朝鲜语和日语中共有一层达罗毗荼语系(特别是泰米尔语)词汇。摩根·克利平格在他的论文《朝鲜语和达罗毗荼语系:一个古老理论的词汇证据》(1984)中给出了一份详细的朝鲜语和达罗毗荼语系的词汇比较表,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个假说兴趣不大。[1]:15

对语言相似性的认识

达罗毗荼语系朝鲜语间的相似性最早由在朝鲜的法国传教士发现。[3]:28在1905年,荷马·胡尔伯特撰写了一部朝鲜语和达罗毗荼语的比较语法,他还在书中提出了两支语言有发生学关系的假说。[2]后来大野晋在日本扬起轩然大波,他的理论认为泰米尔语朝鲜语日语中有一个共同的词汇底层。接下来几年间这个理论被大肆宣传,又很快被废弃。克利平格将比较法系统地应用于中世朝鲜语形式,并构拟达罗毗荼形式。[4]首尔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李基文在2011年提出质疑,认为克利平格的结论应该重新考虑。[1]:15荷马·胡尔伯特,韩国许多古城的名字精确对应达罗毗荼语系的词汇。[3]:29例如,金首露创立的金官伽倻原始达罗毗荼语中意为“鱼”。[5]:185[6]三国遗事》记述了许黄玉,她是金官伽倻的第一位王后—来自印度阿踰陀(北方邦阿约提亚甘尼亚古马里县)。《三国遗事》是在12世纪编篡的,包含神话故事,其说服性并不强。不过,至少泰米尔人商人和一些移民可能影响过伽倻的建立。[7][8]

在2011年,韩国泰米尔研究学会主席郑南金注意到朝鲜语和达罗毗荼语系间的相似度很高,但他也说这不能证明达罗毗荼语系和朝鲜语间存在发生学关系,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工作。[來源請求]

论据

大野晋[9]荷马·胡尔伯特[10]认为古达罗毗荼族,特别是泰米尔人,迁徙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摩根·克利平格给出了408个同源词和约60个音位对应。克利平格发现有些同源词间的关系比其他同源词更近,使他推测,朝鲜语和达罗毗荼语间的同源关系可能被更晚的迁徙巩固过。[4][11]:28–29日本学者神部勉发现了泰米尔语和日语间超过500个同源词。[12]有两个共同特征:[11]:29

不过,这些形态上的相似性很可能出于巧合:黏着语很常见,而且世界上约有一半语言都是SOV语序。统计学上显著的同源词的缺乏和人类学、基因联系的缺乏足以否定这一假设。[13]

比较语言学家康吉云识别出1300个朝鲜语-泰米尔语同源词。他认为朝鲜语可能和尼夫赫语有关,并受泰米尔语影响。[14]

朝鲜语-泰米尔语可能的同源词

人称代词

朝鲜语 词义g 泰米尔语 词义 注释
na (나) (naneun 나는、naega 내가) nāṉ (நான்)/ nāṉu (நானு)

nāṅgaḷ (நாங்கள்)

Nā நா在两个语言中都是非正式形式。朝鲜语中naneun 나는、na 나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而-neun 는是话题标记。非正式朝鲜语语境下,naneun 나는可能缩短为nan 난。
neo (너) (neoneun 너는、nega 네가) nī (நீ)/ nīnga (நீங்க) Nī நீ 在两个语言中都是非正式形式。泰米尔语中正式形式是Nīnga நீங்க。朝鲜语nega 네가是neo 너(第二人称单数单词)+-ga 가(主格标记)的不规则形式。朝鲜语非正式语境下neoneun 너는可能缩短为neon 넌,nega 네가可能读作niga 니가。

亲属词

朝鲜语 词义 泰米尔语 词义
Appa (아빠, informal) / Abeoji (아버지,正式) 父亲 Appā (அப்பா)/ Appuchchi (அப்புச்சி, grand-pa) 父亲
Eomma (엄마) / Eomeoni (어머니) 母亲;中年妇女;姨 Ammā (அம்மா) / Ammaṇi (அம்மணி,女名尊称后缀) 母亲;夫人(年轻女性的敬称)
Eonni (언니) 姐姐(女性称姐姐);但要注意历史上这个词意味着无论性别的长辈 Aṇṇi (அண்ணி) 大姑
Nuna (누나) 姐姐(男性称姐姐)
Agassi (아가씨) 年轻女子;不过这个词更像是“aga”(婴儿)+“-ssi”(礼貌称呼别人的后缀) Thankachi/Thangai (தங்கச்சி/தங்கை) 妹妹

其他

朝鲜语 词义 泰米尔语 词义 注释
Mettugi (메뚜기) 蟋蟀 Vettukkili (வெட்டுக்கிளி) 蟋蟀
Pul (풀) Pul (புல்)
Ippal (이빨) 齿 Pal (பல்) 齿
-boda (-보다) 比...更 Vida (விட) 比...更
gada (가다) Kada (கட) 经过或穿过
Wa (와) 动词o-(오-)“来”的屈折形式 Vā (வா)
olla (올라) 动词oreu-(오르-)“爬”的屈折形式 Yeḷḷa (எழ)/Yeḷḷa(எழு) 升起 Yellu/yella
Aigu (아이구) - Aiyō (ஐயோ) - 表达惊喜、恶心或忽视
Igeot (이것) 这:i“这”+geot“(某些)东西”的复合词 Itu (இது)
Nal (날) 一天 Nāḷ (நாள்) 一天
jogeum-jogeum (조금 조금) - konjam-konjam (கொஞ்சம் கொஞ்சம்) - 字面上“一点-一点”
eoneu (어느) 有一/哪(如“有一天”或“哪天”) onnu (ஒண்ணு) 1

参考

  1. ^ 1.0 1.1 1.2 Lee & Ramsey (2011).
  2. ^ 2.0 2.1 Hulbert (1905).
  3. ^ 3.0 3.1 Hulbert (1906).
  4. ^ 4.0 4.1 Clippinger (1984).
  5. ^ Barnes, Gina Lee.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1. 
  6. ^ Kim, Choong-Soon. Voices of Foreign Brides: The Roots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alism in Contemporary Korea. Rowman & Littlefield. 2011. 
  7. ^ 甘尼亚古马里县在古代被称作阿育塔
  8. ^ 이거룡. 2017, "가락국(駕洛國)과 고대 남인도(南印度)의 문화적 접촉에 관한 고찰: 물고기숭배를 중심으로", 인도연구, vol.22, no.1 pp.85-121. Available from: doi:10.21758/jis.2017.22.1.85
  9. ^ Ohno, Susumu. The Origin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1970. 
  10. ^ Paek, Nak-chun. The his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Korea, 1832-1910. 1987.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DFGH M Mer= (帮助)
  11. ^ 11.0 11.1 Sohn (1999).
  12. ^ Researchers find Tamil connection in Japanese - Times of India. The Times of India. [201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13. ^ Origin Theories of the Korean Language. [2013-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8). 
  14. ^ Kang, Gil-un. 고대사의 비교언어학적 연구. 새문사. 1990. 

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