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三國時期孫吳所置的臨川郡。关于東漢末年東吳所置的臨川郡,請見「
臨川郡 (東漢)」。
|
設置 | 三國吳 |
---|
使用状况 | 江西省撫州市 |
---|
三國 | 臨川郡(吳) |
---|
西晉 | 臨川郡 |
---|
南北朝 | 臨川郡(宋) 臨川郡(齊) 臨川郡(梁) 臨川郡(陳) |
---|
隋朝 | 撫州→臨川郡(607年) 改稱為撫州(621年) |
---|
唐朝 | 撫州→臨川郡(742年) 改稱為撫州(758年) |
---|
臨川郡,中國古代的郡,在今江西省撫州市一帶。
建置沿革
六朝
三國孫吳太平二年(257年)分豫章東部建臨川郡。屬揚州。郡治南城縣(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1],領有10縣:
西晉減吳後相沿,郡治改為臨汝縣,並改西平縣為西豐縣,西城縣為西寧縣。
南朝末年,以今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东晋之后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臨川郡,其地屬撫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撫州为臨川郡。臨川郡領四縣:臨川、南城、崇仁、邵武。[16]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林士弘,改臨川郡为撫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撫州為臨川郡。臨川郡領四縣:臨川、南城、崇仁、南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臨川郡為撫州。[17]
人口
行政長官
臨川太守(257年—384年)
臨川內史(384年—559年)
臨川太守(559年—589年)
臨川郡太守(607年—622年)
臨川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東晉臨川國(384年—420年)
臨川國(384年—420年)[54][55]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川郡王 |
獻王 |
司馬郁 |
384年追封 |
晉簡文帝子
|
2 |
臨川郡王 |
|
司馬寶 |
|
司馬晞曾孫
|
宋受禪,降封西豐縣開國侯
|
南朝宋臨川國(420年—479年)
臨川國(420年—479年)丨食邑5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川郡王 |
烈武王 |
劉道規 |
420年追封 |
宋孝帝第三子
|
2 |
臨川郡王 |
康王 |
劉義慶 |
420年—444年 |
劉道規兄子
|
3 |
臨川郡王 |
哀王 |
劉燁 |
?—453年 |
劉義慶子
|
4 |
臨川郡王 |
|
劉綽 |
?—479年 |
劉燁子
|
齊受禪,國除
|
南朝齊臨川國(479年—502年)
臨川國(479年—502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川郡王 |
獻王 |
蕭映 |
479年—489年 |
齊高帝第三子
|
2 |
臨川郡王 |
|
蕭子晉 |
?—502年 |
蕭映長子
|
梁受禪,國除
|
南朝梁臨川國(502年—550年)
臨川國(502年—550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川郡王 |
靖惠王 |
蕭宏 |
502年—526年 |
梁文帝第六子
|
|
臨川世子 |
哀世子 |
蕭正仁 |
|
蕭宏長子
|
2 |
臨川嗣王 |
|
蕭正義 |
|
蕭宏子
|
3 |
臨川蕃王 |
|
? |
|
蕭正義子
|
南朝梁臨川國(550年—557年)
臨川國(550年—557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川郡王 |
|
蕭大款 |
550年—557年 |
梁簡文帝第三子
|
陳受禪,國除
|
南朝陳臨川國(557年—559年)
臨川國(557年—559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川郡王 |
|
陳蒨 |
557年—559年 |
陳道譚長子
|
即皇帝位,國除
|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 ^ 按:吳以豫章東部為臨川郡,郡治當為東部都尉治,《洪志》(洪亮吉《補三國志疆域志補注》)引《記纂淵海》治南城,《吳表》(吳增僅《三國郡縣表附考證》)從之,《圖集》(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亦治南城,今暫從之,待考。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第136頁。
- ^ 東興侯相,吳立。(陳健梅謂析自南城)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南豐令,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本漢南城縣之地,吳少帝以為南豐縣。 《元和郡縣圖志 卷二十八 江南道四.撫州》
- ^ 吳太平二年置。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南豐縣》
- ^ 宜黃侯相,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臨川志》:本後漢臨汝縣地,吳孫亮太平二年分置宜黃縣,屬臨川郡。 《輿地紀勝 卷二十九 撫州宜黃縣》
- ^ 新建侯相,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本漢臨汝縣之地,吳少帝太平二年分臨汝為新建縣,屬臨川郡。 《元和郡縣圖志 卷二十八 江南道四.撫州崇仁縣》
- ^ 安浦男相,吳立曰西平。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吳太平二年置,以安浦村為名。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崇仁縣》
- ^ 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吳太平二年,以臨汝縣為臨川郡,於郡南更置西平縣。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臨川縣》
- ^ 吳立曰西城,晉改西寧;廢西平縣,吳太平二年置,以寧水為名。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崇仁縣》
- ^ 永城男相,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 ^ 16.0 16.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17.0 17.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註引《吳錄》
- ^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 ^ 《宋書 卷十九 志第九》
- ^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 ^ 24.0 24.1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 《晉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 ^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 ^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 ^ 《宋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 ^ 29.0 29.1 《宋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 ^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 31.0 31.1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 ^ 《宋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 ^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 ^ 《南齊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 ^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 ^ 《梁書 卷十五 列傳第九》
-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 ^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 ^ 《梁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 ^ 《梁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 41.0 41.1 《梁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 ^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 ^ 43.0 43.1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 ^ 《周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
- ^ 《梁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 ^ 46.0 46.1 46.2 46.3 《陳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 ^ 《周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 ^ 48.0 48.1 《陳書 卷三 本紀第三》
- ^ 49.0 49.1 《陳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 ^ 《陳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 《前梁開府漳川郡太守山陰縣開國侯孟府君墓誌》
- ^ 《唐故太中大夫守新定郡太守張公墓志銘並序》
- ^ 《唐刺史考全编》
-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 ^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