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尼兹基龙科
|
|
模式屬皮亞尼茲基龍的骨架
|
科学分类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坚尾龙类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
总科:
|
†斑龙总科 Megalosauroidea
|
科:
|
†皮亚尼兹基龙科 Piatnitzkysauridae Carrano,Benson & Sampson,2012
|
模式種
|
弗氏皮亞尼茲基龍 Piatnitzkysaurus floresi
|
屬
|
|
皮亞尼茲基龍科(學名:Piatnitzkysauridae),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個演化支。目前已知有三個屬:神鷹盜龍、馬什龍、皮亞尼茲基龍,其中最後者化石最完整、瞭解最詳細,而作為本科的模式屬。[1]
敘述
目前所有已知物種都發現於西半球的侏羅紀岩層。皮亞尼茲基龍和神鷹盜龍來自阿根廷的瀝青谷組,年代為侏羅紀中期(約1億6500萬年前)。[2]馬什龍發現於美國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1]
皮亞尼茲基龍科是南美洲最早的大型獸腳類之一,成為斑龍超科和其他堅尾龍類在侏羅紀中期輻射演化的證據之一。雖然與斑龍超科的親緣關係受到高度支持,但皮亞尼茲基龍科與異特龍超科也有一些共同特徵,如S形的肱骨。[1]
皮亞尼茲基龍科可透過以下共有衍徵從其他斑龍超科中鑑定出來:[1]
此外還有一些基礎堅尾龍類特徵的轉變:[1]
- 上頜骨前突短或消失(也見於中棘龍科和鯊齒龍科)
- 樞椎中度發育(而非減少或消失)的橫關節突
- 樞椎沒有側凹
分類
皮亞尼茲基龍科被定義為:斑龍超科中,所有與皮亞尼茲基龍接近,而離斑龍或棘龍較遠的物種。在班森2010年對斑龍的重新敘述研究中,將神鷹盜龍、馬什龍和皮亞尼茲基龍放入這個演化支中。[3]這個演化支則在2012年卡拉諾等人的研究被定義為科。皮亞尼茲基龍科與斑龍超科(包含斑龍科和棘龍科)互成姊妹群。[1]
在科中,神鷹盜龍和皮亞尼茲基龍大致構成一個排除掉馬什龍的演化支,不僅因為兩者來自同一地點和年代,也因為都有前薦椎的平坦前表面、以及前部背椎明顯的垂直脊。[1][3]因為神鷹盜龍與皮亞尼茲基龍非常相似,有推測認為兩者為物種內的個體差異,而非不同的物種。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前者砝硠質冠發育較差、第一薦椎孔較淺。[4]
宣漢龍是種分類不明的堅尾龍類,2010年的研究首次提出牠與這三屬的關聯性,將彼此互成姊妹群。[3]然而由於宣漢龍的標本不完整,這個理論仍充滿不確定性。其他研究認為宣漢龍是種基礎堅尾龍類。[1]
2019年,勞哈特和波敘述了阿斯法托獵龍,是種同時擁有原始及進階堅尾龍類特徵的基礎異特龍超科。他們的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傳統的斑龍超科其實是位於肉食龍下目基礎位置的並系群,因為作者修正了異特龍超科的定義,以包含所有離脆弱異特龍較近、而離巴氏斑龍和新鳥類較遠的獸腳類,於是皮亞尼茲基龍科便落在異特龍超科底下。如以下支序圖所示:[5]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
|
單脊龍屬 Monolophosaurus
|
|
|
|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
|
|
|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
|
異特龍超科 Allosauroidea
|
|
宣漢龍屬 Xuanhanosaurus
|
|
|
|
皮亞尼茲基龍科 Piatnitzkysauridae
|
|
|
|
|
|
|
|
|
|
|
|
|
|
|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arrano, M. T.; Benson, R. B. J.; Sampson, S. 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 (2): 211–300. doi:10.1080/14772019.2011.630927.
- ^ Piatnitzkysauridae. Paleobiology Database. [20 June 2013]. [失效連結]
- ^ 3.0 3.1 3.2 3.3 BENSON, ROGER B. J. A description ofMegalosaurus bucklandii(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Bathonian of the UK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Middle Jurassic theropod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04-01, 158 (4): 882–935 [2021-02-02]. ISSN 0024-4082. doi:10.1111/j.1096-3642.2009.0056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英语).
- ^ Novas, Fernando (2009).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South Ame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118. ISBN 0253352894.
- ^ Rauhut, Oliver W. M.; Pol, Diego. Probable basal allosauroid from the early Middle Jurassic Cañadón Asfalto Formation of Argentina highlights phylogenetic uncertainty in tetanuran theropod dinosaurs. Scientific Reports. 2019-12-11, 9 (1): 18826. ISSN 2045-2322. PMC 6906444 . PMID 31827108. doi:10.1038/s41598-019-536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