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宇宙時間線
宇宙 從大爆炸 (左)到現在的宇宙演化關係圖。
早期宇宙時間線 或宇宙形成年表 概述了宇宙 從大爆炸 (137.99±0.21億年前)到今天的形成和隨後的演變。曆元 (英語:epoch )是一個時刻,從這個時刻開始,自然或環境發生了變化,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 或年代 的開始。
這個表單中的時間是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計算的。
最初的20分鐘
-13 —
–
-12 —
–
-11 —
–
-10 —
–
-9 —
–
-8 —
–
-7 —
–
-6 —
–
-5 —
–
-4 —
–
-3 —
–
-2 —
–
-1 —
–
0 —
普朗克時期
c. 0 秒(137.99 ± 0.21億年):普朗克時期 開始:最早有意義的時間。大爆炸發生時,普通的空間和時間從量子引力理論 或「萬有理論 」描述的原始狀態(可能是虛粒子 或假真空 )發展而來。 整個可見宇宙的所有物質和能量都包含在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炙熱緻密點(引力奇點 )中,這個點的大小是核粒子的十億分之一。這種狀態被描述為粒子沙漠 。因為現時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來測試這麼遠的時空,所以除了少許一些不夠詳細的細節外,關於宇宙歷史最早時刻的討論主要是推論。WIMPs (英語: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粒子)或暗物質 和暗能量 可能已經出現,並成為奇點擴展的催化劑。嬰兒宇宙開始向外膨脹時冷卻。它幾乎是完全平滑的,量子變化開始引起密度的輕微變化。
大一統時期
c. 10−43 秒:大一統時期 開始:當宇宙仍然是無窮小的時候,它已經冷卻到1032 k 。引力 分離並開始作用於宇宙,剩餘的基本力仍然被大統一力或大統一理論 (GUT,Grand Unified Theory)中,由(假設的)X及Y玻色子 介導,穩定著。在這一時期,初期的物質 在重子 和輕子 狀態之間波動[ 1] 。
電弱時期
c. 10−33 秒:空間 受到暴脹 的影響,在10−33 至10−32 秒,的一段時間內擴大倍數為1026 。宇宙超冷凍 的從大約1027 降溫至1022 k[ 2] 。
夸克時期
強子時期
c. 10−6 秒:强子時期 開始:當宇宙冷卻到大約1010 k,夸克-强子相變發生,夸克結合形成更複雜的粒子强子 。這種夸克禁制包括質子 和中子 (核子 )的形成,它們是原子核 的組成部分。
輕子時期
光子時期
c. 10秒:光子時期 開始:大多數輕子和反輕子相互湮滅。當電子 和正電子 相互湮滅時,剩下少量不匹配的電子;正電子消失。
c. 10秒:宇宙由輻射的光子主導,普通物質粒子與光 和輻射耦合,而暗物質粒子開始構建非線性結構,如暗物質暈 。由於帶電的電子和質子阻礙了光的發射,宇宙變成了超熱的發光霧。
c. 3分鐘:太初核合成 : 核融合 始於質子和中子形成的鋰 、重氫(氘 )和氦 核 。
c. 20分鐘:核融合停止:正常物質由75%的氫原子核和25%的氦原子核組成;自由電子開始散射光。
物質時代
物質和輻射等價
c. 47,000年(z=3600):物質 和輻射等價:在這個時代開始時,宇宙的膨脹正在以更快的速率減速。
c. 70,000年:物質主導中的宇宙:因為可以形成最小結構的金斯長度 開始下降,引力坍縮開始。
宇宙黑暗時期
由WMAP 9年數據創建的全天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圖。
c. 370,000 年(z=1,100):「黑暗時期 」是退耦 ,從宇宙第一次變得透明,到第一顆恆星 形成之間的時期。 復合 :電子與原子核結合形成原子 ,主要是氫 和氦 。因為電子重子等離子體變薄,此時氫和氦的分佈保持不變。溫度降至3,000k,普通物質粒子與輻射退耦。退耦時存在的光子與我們在宇宙微波背景 (CMB)輻射中看到的光子相同。
c. 400,000年:密度波開始印製特徵極化 信號。
c. 10-17百萬年:「黑暗時期」跨越了宇宙背景輻射 的溫度從大約4,000K下降到約60K。這使得從大爆炸(紅移137–100)後的大約1,000萬到1,700萬間,有大約700萬年的時間裏,背景溫度在373 K到273 K之間,有可能出現液態水 。勒布 (2014)推測,原始生命 原則上可能出現在這個窗口期,他稱之為「早期宇宙的宜居時代」[ 3] [ 4] [ 5] 。
c. 1億年:
引力坍縮:普通物質粒子落入暗物質產生的結構中。
再電離 開始:較小的(恆星 )和較大的非線性結構(類星體 )開始形成。它們的紫外線 電離了剩餘的中性氣體。
2–3億年:第一批恆星開始閃耀:因為許多是第三星族星 (可能有少量第二星族星 在這個時候形成),它們更大、更熱,而且它們的生命週期相當短。與後代的恆星不同,這些恆星是不含金屬的。再電離 開始,中性氫吸收某些波長的光,產生耿恩-彼得森槽 。暖-熱星系間介質 中產生的電離氣體(尤其是自由電子)會導致一些散射 的光,但由於宇宙膨脹和氣體聚集到星系中,其不透明度比復合前低得多。
2億年:HD 140283 ,「瑪土撒拉」星形成,是宇宙中觀測到的未經證實的最古老的恆星。因為它是一顆第二星族星 ,一些人認為第二代恒星的形成可能很早就開始了[ 6] 。 已知最古老的恒星 (已確認):SMSS J031300.36-670839.3形成
3億年:第一個大型天體,原星系 和類星體 可能已經開始形成。隨著第三星族星的持續燃燒,恒星核合成 開始運作。恆星主要通過融合氫來燃燒,產生更多的氦,這被稱為主序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恆星被迫融合氦,產生元素週期表上的碳 、氧 、矽 和它重元素,直到生成鐵 。當這些元素被超新星 散播至鄰近的氣體雲中時,將導致更多第二星族星 的恆星(貧金屬)和氣態巨行星 的形成。
3.2億年(z=13.3):HD1 ,經由光譜確認,已知最古老的星系 形成[ 7] 。
3.8億年:UDFj-39546284 形成,未經證實的現時已知最古老類星體 的記錄保持者[ 8] 。
4.2億年:類星體MACS0647-JD 形成,或許是最著名的類星體之一。
4.7億~5億年:Abell 1835 IR1916 形成。
新生(Renaissance)
星系時期
再電離已經完成,星系際空間不再以耿恩-彼得森槽 的形式顯示任何來自中性氫的吸收線。隨著宇宙膨脹和氣體落入星系,自由電子的光子散射繼續減少,儘管剩餘的中性氫雲會導致萊曼α森林 ,星系際空間現在是高度透明的。隨著更現代的星系形成和發展,儘管棒旋星系和橢圓星系比今天更罕見,星系的演化仍在繼續。由於宇宙的體積仍然很小,星系相互作用變得司空見慣,星系合併 過程形成了越來越大的星系。星系可能已經開始聚類,創造了迄今為止宇宙中最大的結構:第一個星系團 和超星系團 出現。
加速時期
以螺旋狀描繪自然歷史的顯著宇宙學和其他事件。在中間的左邊,可以看到原始的超新星,並繼續創造太陽、地球和月球(由特亞 撞擊)可以看出
太陽系形成的時代
92億年(4.6–4.57 Gya):原始超新星,可能觸發太陽系 的形成。
92.318億年(4.5682 Gya):太陽 形成,太陽星雲開始形成行星的吸積。
92.3283億年(4.56717–4.55717 Gya):4顆類木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圍繞太陽演化。
92.57億年(4.543–4.5 Gya):太陽系由八顆行星組成,四顆類地行星(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圍繞太陽演化。由於吸積,許多較小的行星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軌道,其中一些軌道相互衝突,開始了早期重轟炸 。前寒武紀 時期和冥古宙 時期始於地球。前諾亞紀 時期始於火星。水星的前托爾斯泰揚 時期開始了:一顆大行星撞擊水星,剝離了它原始地殼和地涵的外層,使行星的核心暴露在外,使水星的鐵含量非常高。許多伽利略衛星 可能在此時形成,包括歐羅巴 和泰坦 ,它們現時可能適合某種形式的生物。
92.66億年(4.533 Gya):在假設的小行星特亞 的巨大撞擊 之後,形成地球-月球 系統。月球的引力有助於穩定地球自轉軸 的擺動。月球的前酒海紀 時期開始。
92.71億年(4.529 Gya):冥王星大小的小行星與火星的重大碰撞在火星上建立了火星分界 :火星北極盆地 形成。
93億年(4.5 Gya):
93.96億年(4.404 Gya):地球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這可能是由於大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含量高導致的溫室效應而變暖。
94億年(4.4 Gya):最像地球的行星之一,克卜勒438b 在母恒星周圍的原行星星雲形成。
95億年(4.3 Gya):大規模的隕石撞擊在月球上形成了南極-艾特肯盆地 ,與位於月球南翼的一條巨大的山脈鏈,有時被稱為「萊布尼茨山脈」。
96億年(4.2 Gya):塔爾西斯高原 廣泛的火山活動區在火星上變得活躍。根據地球上火山活動的强度,塔爾西斯岩漿可能產生了1.5巴的CO2 大氣層和120米深的全球水層,增加了氣候中的溫室氣體效應,也增加了火星的地下水位。月海 最古老樣本的年齡。
97億年(4.1 Gya):木星和土星軌道上的共振將海王星移動到古柏帶,導致那裡的小行星和彗星分裂。結果,後期重轟炸 襲擊了太陽系內部。土星的一顆衛星米瑪斯 上的赫歇爾撞擊坑 形成。火星上最大的明確結構,希臘平原 在隕石的撞擊下形成。位於火星南部高地的安西瑞斯山 ,是在隕石撞擊後,隆起於赫拉斯平原東北邊緣的一個孤立山塊 (山 )。
98億年(4 Gya):第一顆通過凌日探測到的行星HD 209458 b 形成。透鏡星系M85 被星系相互作用破壞,產生了複雜的外殼和波紋的外部結構。仙女座和三角座的星系經歷了近距離的相遇,當三角座星系的外盤扭曲時,仙女座星系的恒星大量形成。
98.61億年(3.938 Gya):隕石撞擊月球的主要時期,雨海 形成。
98.8億年(3.92 Gya):大型撞擊事件形成神酒海 ,神酒海噴出的噴出物形成了月球高地上部密集的坑坑窪窪。月球的酒海紀 時期開始。
99億年(3.9 Gya):水星上的托爾斯泰撞擊坑 形成。卡洛里盆地 在水星上形成,導致了「怪異地形」的形成。地震活動引發了水星上的全球火山活動。水星上的林布蘭撞擊坑 形成。水星的卡洛里時期開始。阿耳古瑞平原 是小行星撞擊火星形成的:周圍環繞著崎嶇的山丘,這些山丘在盆地周圍形成同心和放射狀的圖案,包括查瑞騰 和涅瑞達山脈 在內的幾個山脈在其尾流中隆起。
99.5億年(3.85 Gya):月球上後雨海時期 開始。風暴洋紀 KREEP鎂套件資料最早出現Earliest appearance of Procellarum KREEP Mg suite materials
99.6億年(3.84 Gya):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形成東方海 ,碰撞在月球地殼中產生波紋,導致三個同心圓特徵,即魯克山脈 和 科迪勒拉山脈 。
100億年(3.8 Gya):繼後期重轟炸對月球的影響之後,大型熔融的海 凹陷佔據了月球表面,月球硫化作用的主要時期開始(3 Gyr)。地球的太古宙 時期開始。
102億年(3.6 Gya):火星上面積最大的火山,阿爾巴山 形成。
104億年(3.5 Gya):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化石痕迹(疊層石 )。
106億年(3.2 Gya):
火星的亞馬遜時期 開始:火星大氣變薄到現在的密度。儲存在上地殼(巨型風化層)中的地下水開始凍結,形成厚厚的冰凍圈,覆蓋著更深的液態水區域。
月球上的愛拉托遜 時期開始:二氧化碳凍結組成的乾冰形成。月球上的主要地質力量來自小天體形成的撞擊坑。
108億年(3 Gya):水星上的貝多芬撞擊坑 形成。不同於月球上許多類似大小的盆地,貝多芬撞擊坑不是多環的,噴出物的掩埋使隕石坑的邊緣幾乎看不見。
112億年(2.5 Gya): 元古宙 時期開始。
116億年(2.2 Gya):
火星地質史上最后一個大構造時期: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複合體,水手號峽谷 形成。雖然有一些關於熱溶喀斯特活動甚至水蝕的暗示,但有人認為水手號峽谷是裂谷斷層。
最近的歷史
118億年(2 Gya):仙女座星系 中的恆星形成速度減慢。霍格天體 由星系碰撞形成。太陽系中最大的火山,奧林帕斯山 形成。
121億年(1.7 Gya):人馬座矮橢球星系 被捕獲到銀河系周圍的軌道上
127億年(1.1 Gya):
128億年(1 Gya):
水星的古柏紀(10億年前迄今)開始:現代水星,一顆荒涼、寒冷的星球,受到太空侵蝕和太陽風極端的影響。
仙女座與其伴星系M32 和M110 之間的相互作用。
星系NGC 3077 與M82 的碰撞形成了它的圖案狀螺旋盤。
土星的衛星泰坦 開始演化可識別的地表特徵,包括河流、湖泊和三角洲。
130億年(8億年前):對月球表面風暴洋的撞擊形成哥白尼環形山 。它有露台內牆和30公里寬的傾斜城牆,下降到周圍的月海約一公里
131.75億年(6.25億年前): 畢宿星團 形成。由數百顆恆星組成,大致呈球形的疏散星團。它們具有相同的年齡、起源地、化學成分和在太空中的運動。
131.5-132.1億年(6.5–5.9億年前):恆星五車二 (御夫座α)系統形成。
132億年(6億年前):
133.45億年(4.55億年前):銀河系中,鄰近地球的織女星 形成。 Vega , the fifth-brightest star in Earth's galactic neighbourhood, forms.
135–136億年(3億-2億年前):從地球上觀察最亮的恆星天狼星 形成。
137億年(1億年前):昴宿星團 形成。
137.3億年(7,000萬年前):對於導航很重要的北極星,勾陳一 形成。
137.8億年(2,000萬年前):獵戶座星雲 可能形成。
137.88億年(1,200萬年前):心宿二 形成。
137.92億年(760萬年前):參宿四 形成。
138億年(沒有不確定性):今天[ 12] 。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Cheng, Ta-Pei; Li, Ling-Fong. Gauge Theory of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3: 437 . ISBN 0-19-851961-3 .
^ Guth, "Phase transitions in the very early universe", in: Hawking, Gibbon, Siklos (eds.), The Very Early Universe (1985).
^ Loeb, Abraham . The Habitable Epoch of the Early Universe (PDF)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 October 2014, 13 (4): 337–339 [15 December 2014] . Bibcode:2014IJAsB..13..337L . S2CID 2777386 . arXiv:1312.0613 . doi:10.1017/S1473550414000196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04-29).
^ Loeb, Abraham . The Habitable Epoch of the Early Unive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2 December 2013, 13 (4): 337–339. Bibcode:2014IJAsB..13..337L . S2CID 2777386 . arXiv:1312.0613 . doi:10.1017/S1473550414000196 .
^ Dreifus, Claudia . Much-Discussed Views That Go Way Back – Avi Loeb Ponders the Early Universe, Nature and Life . The New York Times . 2 December 2014 [3 December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3-27).
^ R. Cowen. Nearby star is almost as old as the Universe . Nature News . 10 January 2013 [23 February 2013] . S2CID 124435627 . doi:10.1038/nature.2013.1219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27).
^ Simion @Yonescat, Florin. Scientists have spotted the farthest galaxy ever .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23-07-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2-24) (英语) .
^ Wall, Mike. Ancient Galaxy May Be Most Distant Ever Seen . Space.com . 12 December 2012 [12 December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04).
^ Collaborative. Discovery of HE 1523–0901 .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CaltechAUTHORS). 11 April 2007, 660 : L117–L120 [19 February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0-22).
^ GRB 090423 goes Supernova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 . Zimbio. [23 February 2010] . (原始内容 存档于5 January 2013).
^ Frieman, Joshua A.; Turner, Michael S.; Huterer, Dragan. Dark Energy and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8, 46 (1): 385–432. Bibcode:2008ARA&A..46..385F . S2CID 15117520 . arXiv:0803.0982 . doi:10.1146/annurev.astro.46.060407.145243 .
^ Nola Taylor Redd. How Old is the Universe? . Space. 8 June 2017 [19 February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7 Februar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