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地质历史
地球大气层 中氧气 的含量。红线和绿线分别代表上限和下限。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8.5-24.5亿年前):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 第二阶段(24.5-18.5亿年前):氧气逐渐产生,但溶解于海水中,与岩石进行氧化反应 第三阶段(18.5-8.5亿年前):氧气从海洋中释放出来,但被地表吸收,或转变成臭氧 形成臭氧层 第四、第五阶段(8.5亿年前至今):氧气开始在大气层中积累[ 1]
氧 是宇宙 中丰富度第三多 的化学元素 ,也是地球 地壳 中最为丰富的元素 。但因其活性 很高,氧很容易和其它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大多以化合物 (氧化物 ,比如水 、二氧化碳 和石英 )的状态存在,在自然界 中其实很少呈现单质 的氧气 形态。地球形成 后原始大气 中和太阳星云 与其它天体 的大气层 一样并没有游离态 的氧气,而是主要由水蒸气 、甲烷 、氨气 和硫化氢 等简单氢化物 以及二氧化碳 组成[ 2] 。在冥古宙 末期地壳固化冷却后,大部分水蒸气凝结 降下 被移除出地球大气 ,同时火山 释气 和后期重轰炸期 的大量陨石 撞击 为大气注入了大量惰性的氮气 ,在太古宙 形成了一个无氧的还原 性大气,任何具有氧化 性的物质(包括游离态 的氧气)都会被各种还原剂 迅速移除。现今富含氧气的大气主要是自中太古代 以来生物 产氧光合作用 的结果,其间经历了数个阶段。
在现代,虽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焚烧植被 和砍伐林木 等活动对二氧化碳 大气含量影响显著,但因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量巨大而对大气含氧的影响仍微乎其微[ 3] 。
氧化事件
第一次
35亿年前,可以用卟啉 衍生物 叶绿素 进行光合作用 的原核生物 ——蓝绿菌 出现,其反应中心 通过吸收日光 中的红蓝光谱分解 水分子 获得氢离子 来固碳 合成碳水化合物 ,并释放氧气这个副产品 [ 4] 。经过十亿年不断释放氧气,地表 和海洋 中所有的还原剂 物质(包括亚铁 、硫磺 和硫化氢等)都被耗尽,氧化铁 也在海底沉积形成条状铁层 [ 1] ,最终在大气中也开始出现游离的氧气[ 5] [ 6] 。这不但摧残了当时以厌氧菌 为主的地球生物圈 ,还因为氧化大量消耗了大气甲烷 严重削弱了温室效应 而在元古宙 初期引发了历时三亿年的休伦大冰期 。但冰期结束后的整整十亿年 间因环境整体仍然硫化缺氧导致生物 演化 速度极其缓慢,地球的氧气浓度也始终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只有现今水平的1~2%。
第二次
“无聊十亿年”结束后,演化出固氮 能力的蓝绿菌和以绿藻 和红藻 为代表的各类真核 自营生物 (原始质体生物 )开始繁盛,使得地球的氧气浓度出现了又一波提升。尽管如此,前寒武纪 产氧速率仍然较慢且波动较大,生物圈也局限于简单的原生生物 和能够适应贫氧条件的多细胞生物 (如原始海绵 ),但藻类的不断产氧仍使得氧气浓度上升到今天水平的10%左右[ 7] 。但这也因此部分导致了历时一亿年的全球性大冰期 ——成冰纪 的雪球地球 事件,重创了当时还以简单多细胞生物 为主的生物圈 。但氧气的显著积累在冰期消退后使得真核生物得以繁荣,为之后埃迪卡拉纪 发生的阿瓦隆大爆发 创造了条件,出现了最早的复杂结构的底栖生物 集群——埃迪卡拉生物群 ,其中更是出现了最早的真后生动物 (特别是刺胞动物 和两侧对称动物 )。而增多的氧气浓度也使其三原子 同素异构体 ——臭氧 在平流层 底部形成了可以屏障短波紫外线 的臭氧层 ,保护了地表不受游离辐射 的影响。
第三次
虽然有埃迪卡拉纪末大灭绝 的冲击,进入显生宙 后地球大气的氧气浓度仍然保持缓慢提升,这使得多細胞生物在进入寒武纪 后又出现了一次演化辐射 ,史称寒武纪大爆发 [ 8] ,诞生了现生 几乎所有的门 ,其中包括众多具有更高移动性 的动物 。在志留纪 末期,淡水 绿藻的一支——轮藻 中一些被水位 变化留在岸上的群落演化出了更高的耐旱能力并可以用根系 吸取水分 和养分 在陆地上生长繁衍,发展出了最早的有胚植物 [ 9] [ 10] [ 11] 。这些早期植物 在泥盆纪 不断在陆地上扩张,并通过侵蚀 岩石在地表制造出了可以蓄水并富含腐殖质 的土壤层 ,为其它生物(特别是原始的陆生动物 )的登陆提供了栖息条件。陆生植物 的冠群 ——维管植物 更是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 形成了高大茂密的煤炭森林 。陆地植被 的繁盛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地球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氧化事件[ 12] ,大气层的氧气浓度也因此一度涨到有史以来最高的峰值35%[ 13] ,也使得当时的节肢动物 体型庞大[ 11] ,但也因为巨量的碳截存 减少了大气二氧化碳而导致了晚古生代大冰期 。从此之后,哪怕在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后氧气浓度有所下跌,甚至在二叠纪末大灭绝 摧残几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 后,大气含氧在最低时期也始终保持在15%的浓度以上。
对生物圈的影响
-4500 —
–
-4250 —
–
-4000 —
–
-3750 —
–
-3500 —
–
-3250 —
–
-3000 —
–
-2750 —
–
-2500 —
–
-2250 —
–
-2000 —
–
-1750 —
–
-1500 —
–
-1250 —
–
-1000 —
–
-750 —
–
-500 —
–
-250 —
–
0 —
因为氧气可以对遗传物质 和生物膜 造成氧化伤害,所以大氧化事件 后游离氧气的含量猛增,使得当时以厌氧原核生物 为主的生物圈遭到浩劫,可以算是引发了地球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 事件[ 11] 。然而氧气浓度变化所施加的选择压力 也助长了好氧生物的演化,特别是厌氧古菌 和好氧细菌 发生内共生 后诞生出的真核生物 。因为有氧呼吸 可以产生远高于无氧呼吸 的化学能 ,这使得真核生物在细胞 尺寸和功能潜力上都远超原核生物,同时也催生了最早的胞吞 捕食 行为,这种新型竞争 所引发的共同演化 与军备竞赛 也大大刺激了生物多样性 的发展[ 14] 。数据显示,大氧化事件后不久,生物数量猛增100倍[ 14] 。氧气浓度也会影响生物体型。石炭纪 时期大气氧含量约为35%,节肢动物 普遍体型庞大,而石炭纪之后昆虫体型逐渐变小[ 11] 。
一种观点认为,氧浓度上升会加快生物进化的速率。最后一次雪球地球 结束时,大气氧含量增加,开始出现多细胞生命。但是这种关联并不明显,理论也遭到质疑[ 11] 。氧浓度较低时,生物尚未进化到可以固氮 的阶段,可利用的含氮有机物较少,存在周期性的“氮危机”,海洋可能不适合生物生存[ 15] [ 11] 。氧气浓度上升只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 11] 。氧浓度上升后,动物 立即出现,并保存在化石记录中[ 11] 。此外,类似于大气缺氧,海洋缺氮等不适于宏观生命生存的条件,在寒武纪 早期和白垩纪 晚期时常出现,但是对多细胞生物没有明显的影响[ 11] 。这可能表明在寒武纪 以前,海洋沉积物反映大气和地壳的化学组成的方式与现在不同,因为那时没有浮游生物 进行物质循环[ 8] [ 11] 。
富氧大气能更快的风化岩石,促进铁 、磷 等元素的循环,对物种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起重要作用[ 2] 。
对气候的影响
另见
参考
^ 1.0 1.1 Holland, H. D. The oxygen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s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6, 361 (1470): 903–915. PMC 1578726 . PMID 16754606 . doi:10.1098/rstb.2006.1838 .
^ 2.0 2.1 Zimmer, Carl . Earth's Oxygen: A Mystery Easy to Take for Granted . New York Times . 2013-10-03 [2013-10-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03).
^ Emsley, John. Oxygen .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Englan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97–304 . ISBN 978-0-19-850340-8 .
^ Dutkiewicz, A.; Volk, H.; George, S. C.; Ridley, J.; Buick, R. Biomarkers from Huronian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an uncontaminated record of life before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 Geology. 2006, 34 (6): 437. Bibcode:2006Geo....34..437D . doi:10.1130/G22360.1 .
^ Anbar, A.; Duan, Y.; Lyons, T.; Arnold, G.; Kendall, B.; Creaser, R.; Kaufman, A.; Gordon, G.; Scott, C.; Garvin, J.; Buick, R. A whiff of oxygen before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Science. 2007, 317 (5846): 1903–1906. Bibcode:2007Sci...317.1903A . PMID 17901330 . S2CID 25260892 . doi:10.1126/science.1140325 .
^ Dole, M. The Natural History of Oxygen .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1965, 49 (1): Suppl:Supp5–27. PMC 2195461 . PMID 5859927 . doi:10.1085/jgp.49.1.5 .
^ Frei, R.; Gaucher, C.; Poulton, S. W.; Canfield, D. E. Fluctuations in Precambrian atmospheric oxygenation recorded by chromium isotopes. Nature. 2009, 461 (7261): 250–253. Bibcode:2009Natur.461..250F . PMID 19741707 . S2CID 4373201 . doi:10.1038/nature08266 . 简明摘要 .
^ 8.0 8.1 Butterfield, N. J. Macroevolution and macroecology through deep time. Palaeontology. 2007, 50 (1): 41–55. S2CID 59436643 . doi:10.1111/j.1475-4983.2006.00613.x .
^ Schmidt-Rohr, K. (2020). "Oxygen Is the High-Energy Molecule Powering Complex Multicellular Life: Fundamental Corrections to Traditional Bioenergetics". ACS Omega 5 : 2221-2233. http://dx.doi.org/10.1021/acsomega.9b0335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reeman, Scott. Biological Science, 2nd .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 Prentice Hall. 2005: 214, 586 . ISBN 978-0-13-140941-5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Butterfield, N. J. Oxygen, animals and oceanic ventilation: An alternative view. Geobiology. 2009, 7 (1): 1–7. PMID 19200141 . S2CID 31074331 . doi:10.1111/j.1472-4669.2009.00188.x .
^ Elrick, Maya; Gilleaudeau, Geoffrey J.; Romaniello, Stephen J.; Algeo, Thomas J.; Morford, Jennifer L.; Sabbatino, Monia; Goepfert, Tyler J.; Cleal, Christopher; Cascales-Miñana, Borja; Chernyavskiy, Pavel. Major Early-Middle Devonian oceanic oxygenation linked to early land plant evolution detected using high-resolution U isotopes of marine limestones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2-03-01, 581 (2022) [2024-08-24 ] . doi:10.1016/j.epsl.2022.1174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06).
^ Berner, R. A. Atmospheric oxygen over Phanerozoic time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 1999, 96 (20): 10955–10957. Bibcode:1999PNAS...9610955B . ISSN 0027-8424 . PMC 34224 . PMID 10500106 . doi:10.1073/pnas.96.20.10955 .
^ 14.0 14.1 Payne, J. L.; McClain, C. R.; Boyer, A. G; Brown, J. H.; Finnegan, S.; et al. (2011). "The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of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a body size perspective". Photosynth. Res. 1007 : 37-57. DOI 10.1007/s11120-010-9593-1
^ Navarro-González, Rafaell; McKay, Christopher P.; Nna Mvondo, Delphine. A possible nitrogen crisis for Archaean life due to reduced nitrogen fixation by lightning (PDF) . Nature. Jul 2001, 412 (5 July 2001): 61–64 [2022-02-13 ] . Bibcode:2001Natur.412...61N . PMID 11452304 . S2CID 4405370 . doi:10.1038/35083537 . hdl:10261/8224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03-0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