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中国朝鲜语:룡정시/龍井市 Ryongjŏng si */?)是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东南方向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东北方向与延吉市、图们市接壤;西南方向与和龙市毗邻;西北方向与安图县相接[2]。全市总面积2591平方公里,总人口24.6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16余万,占总人口的66%[3]:69。
龙井市地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的中下游,地势较低,无霜期较长,是延边主要的粮食产区,水稻闻名全省[3]:69。龙井是苹果梨的原产地[4],产量位居延边第一位,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苹果梨之乡”的称号。龙井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松茸,可与朝鲜七宝山松茸相媲美[5][3]:69。
龙井是中国境内朝鲜族居住最集中、朝鲜族原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6][7],被誉为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宝库[8],建有朝鲜民俗博物馆[9]。
历史
龙井是朝鲜人迁入较早的地区。早在19世纪70-80年代,朝鲜人就已迁入龙井地区,称其为“龙井村”[3]:69。1881年,清政府废除图们江流域的封禁后,在龙井设立招垦局。1907年,日本人在龙井设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1909年,日本人强迫清政府签署《间岛协约》,在龙井开辟商埠局,并将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改为总领事馆。清政府将派办处改为商埠局,并于1910年1月在龙井增设海关[3]:70。
20世纪初,龙井成为延边朝鲜人反日的启蒙运动中心。朝鲜人反日志士先后在龙井建立了瑞甸书塾、明东学校等一批培养反日人才的新型朝鲜私立学校。1919年3月13日,龙井爆发声讨日本入侵延边,声援“三一运动”的“三一三反日运动”[10]:120[3]:70。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龙井地区传播。1928年初,以朝、汉两种文字发行,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宣传反日思想的《民声报》在龙井创刊。该报报社是延边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诞生地。龙井也是1930年延边“五一”、“五卅”大暴动的策源地[3]:70。
1945年日本投降后,龙井属延吉县人民政府管辖。1947年,中共延边地委、专署曾一度设在龙井。1950年,县城由延吉市迁到龙井镇。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后,龙井成为延边下属的5县之一。1983年,延吉县更名为龙井县。1988年,龙井县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升级为龙井市。[3]:70-71
地理
龙井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4′-129°48′,北纬42°21′-43°24′,地处长白山东麓,位于联合国拟定开发图们江流域“大三角”之中,与朝鲜咸镜北道隔着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龙井市总面积2591平方公里,海拔最高为1331米,最低为101米。[3]:68-69
龙井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龙井年平均气温为5.6℃,年均降水量为549.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42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0天。[3]:69
龙井有着丰富的深林资源,林地面积166885公顷,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68%。龙井地区的主要树种包括赤松、沙松、红松、黄菠萝、水曲柳、椴树、杨树、桦树、柞树等。此外,龙井地区生长着124科1072种野生经济植物及多种野生经济动物。[3]:69
龙井市地区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32种,包括硅灰石、大理石、石灰石、玄武岩、岩金、砂金、铜、铅、安山岩、硅石、砖瓦粘土、建筑石、矿泉水、煤等。[3]:69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井市常住人口为129286人[11]。户数6.21万户,户籍人口15.11万人。
全市总人口24.6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16余万,占总人口的66%[3]:69。
行政区划
下辖2个街道、5个镇、2个乡:[12]
安民街道、龙门街道、开山屯镇、老头沟镇、三合镇、东盛涌镇、智新镇、德新乡、白金乡、龙井市林业局和龙井大苏果树农场。
- 街道办事处:安民街道(안민가도)、龙门街道(룡문가도)。
- 镇:开山屯镇(개산둔진)、老头沟镇(로두구진)、三合镇(삼합진)、东盛涌镇(동성용진)、智新镇(지신진)。
- 乡:德新乡(덕신향)、白金乡(백금향)。
交通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