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
可能包含不适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资料 ,部分内容的准确性无法被证實 。 (2013年8月17日 ) 请协助校核其中的错误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情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 。
此條目的
中立性 和准确性 都存在争议。
(2013年8月17日 )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对话页 說明本文准确性及正確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的主題是
臺灣群島 及
澎湖群島 的閩南語族群。关于發源於閩南地區並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所有閩南語族群,請見「
閩南人 」。
閩南裔臺灣人 (英語:Hoklo Taiwanese ),又稱台灣閩南人 、河老人 (另寫為鶴佬人 或福佬人 ,Ho̍h-ló-lâng ),是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 ,亦是臺灣漢人 的主體分支,祖先主要源自中國閩南 與粵東 地區,文化習俗建基於閩南文化 ,母語 為閩南語 台灣話 。其祖籍 之中,源於福建 泉州府 的泉州裔 以及漳州府 的漳州裔 超過五分之四,其餘多為福建龍巖直隸州 的龍巖人 以及廣東 潮州府 的潮州人 和惠州府 的海陸豐人 ,而其他閩語族群 如福州府 的閩東人 及興化府 的興化人 移民來台後融入於閩南人,另外也有相當部分的閩南化客家人 融入於閩南人。除了漢族以外,漳州畲族 、泉州回教徒 、滿族 等移民來台後,亦以閩南人視之。此外,平埔原住民族群 為閩南移民同化並融合後,亦以閩南裔臺灣人視之。
由於語言讀寫方法、文化認同 與意識形態 的不同,對於自我族群和使用語言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閩南裔臺灣人若以中華民國國語自稱,多慣用「臺灣人」、「閩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園市政府 使用閩南人一詞,並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 4] 。以臺灣話自稱時,多以臺灣人 (Tâi-uân-lâng )、鶴老人 (Ho̍h-ló-lâng ;或訛稱為河洛人 )或本省人 (Pún-síng-lâng )自稱[ 1] [ 5] 。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人或河洛人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 以前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福建地區移民後裔,通常歸類在外省人 的行列中,如文學家 林語堂 等。
概述
閩南裔臺灣人在移民臺灣初期,與平埔原住民 聚居。因生存條件艱苦,競爭激烈,除原汉冲突 和閩粵械鬥 之外,内部的泉 、漳 两派之間也械斗頻发 。日治時期 以後,始稱「本島人 」、「福佬人 」(語音:Hô-ló之其中一種表記)、「臺灣人 」[ 6] [ 7] ,闽南裔不再區分泉漳。漳州 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 地帶、北部沿海 地區及蘭陽平原 ,故漳州腔被稱為內埔腔 ;泉州 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 地區、臺北盆地 ,故「泉州 人居住在海濱 、漳州 人居住在內陸平原 [ 8] 」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 9] ,泉州腔則被稱為海口腔 。根據統計,泉州府移民略多於漳州府移民,泉州人中由多至少依序為三邑 、同安 、安溪 ;漳州人中以南靖 、平和 居多,其次為漳浦 、詔安 ,再其次為龍溪 、海澄 、長泰 ;臺灣話優勢腔接近廈門話 的口音。[ 10] ,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規律性對應韻母 [ 11] 。
以語言 來說,臺灣閩南人習延用日治時期 的稱呼,稱呼自己的語言為臺灣話 或臺語,各地雖有口音之別,惟皆可溝通;現有臺灣族群 住民中,涵蓋部份客家人 在台灣墾殖與移民時面對強勢團體時所形成的「福佬客 」[ 12] [ 13] ,自我族群認同為閩南裔者,據調查達七成以上[ 3] 。
1926年臺灣總督府 所作的人口普遍調查 顯示如下:
1926年臺灣漢人祖籍、籍貫調查表格[ 14] A
省份/居民(千人)
福建 3,116.4
廣東 586.3
其他 48.9
府州/居民(千人)
泉州 1,681.4
漳州 1,319.5
汀州 42.5
龍巖 16.0
福州 27.2
興化 9.3
永春 20.5
潮州 134.8
嘉應 296.9
惠州 154.6
地區/居民(千人)
安溪 441.6
同安 553.1
三邑 686.7
比率
44.8%
35.2%
1.1%
0.4%
0.7%
0.2%
0.5%
3.6%
4.1%
7.9%
1.3%
廣義閩南人
臺灣人以閩南人佔多數,許多族群的生活型態在人口自然遷移中,部分人已與閩南人相近,而閩南人亦可能與他族或東西方交流之中而產生了新的生活型態。根據「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的顯示,臺閩地區 單一認定為閩南人佔73.3%(1,657.2萬人)B ,高於血緣上閩南人的比例,顯示「閩南」應該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凡生活方式與閩南文化無二致,自我認定為閩南人的台灣人即為台灣閩南人。此外,例如「福佬客 」一詞乃指生活與閩南人無異,語言 則已失傳客家話、可能僅保留一至兩個稱謂用語的客家人後裔。平埔族亦與此相似。
臺灣潮州人 因所使用的潮州話 (屬於閩南語子方言)和泉漳片 臺灣話相近,自我認同已轉為閩南泉漳人[ 15] 。
祖籍來源
民系分支
文化
信仰
觀音 、關帝 、媽祖 、哪吒 、王爺 與玄天上帝 基本上是閩南人共通的民間信仰 ,在明鄭 時移民的臺灣閩南人多信奉明朝 的護國海神 玄天上帝 [ 16] ,清朝 中葉後移民臺灣的臺灣閩南人逐漸信奉媽祖 。帶來航海安全的媽祖信仰是台灣閩南人的特色宗教 ,在台灣閩南人的聚居地 可見到許多媽祖廟 。
此外,由於是移墾社會,時常祭拜土地神 ,且因土地神能掌握農業 以外,又能保佑商業 與旅途,故視為重要神靈,以做牙 為土地神祭日。
觀音菩薩為不分地域的共同信仰,
泉州 晉江 安海 視為鄉土神,圖為艋舺龍山寺觀音菩薩
音樂和戲劇
南管 為泉州裔閩南人所帶來的傳統藝術,圖為南管音樂家
王心心 老師
語文
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為閩南語 臺灣話 ,主要源於閩南地區。在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泉漳移民來台者佔多數,特別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福建南部(閩南)和小量粵東 移民入臺,其中以泉州府 和漳州府 的居民佔多數[ 21] 。隨著泉漳移民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成為臺灣與澎湖群島最大宗的通行語言,並因泉漳人的融合而逐漸演化出不同於原鄉,具在地特色的臺灣話 ;雖然在日治及戰後時期,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中華民國國語(北京話),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
臺語的主流腔調和泉系同安話及廈門話 相近,個別韻母規律對應,交流無礙。與福建的閩南語相比,其主要特色在於個別日語 借詞。文藝方面,當屬台灣話對閩南語貢獻最巨大,影響最深遠;政治方面,閩南語台灣話在台灣被賦予國家語言 之法律地位,此為其它地區閩南語之所不及。
服飾
近代所塑的鄭成功母子雕像(确切年代未知)
鄭成功 率領明鄭 政權驅逐荷蘭勢力 ,臺灣漢族閩南人居民其衣飾遵循著明朝 的漢人衣冠禮制 [來源請求] 。
1683年(清 康熙 二十二年),臺灣 納入大清 版圖,衣冠服儀制度跟著變化,閩南人居民迫循滿族 衣冠制度與「薙髮令 」,漢服裝改循滿族風俗,但民間的文化藝術,如傳統歌仔戲戲服雖歷經百年,至今仍係以閩南人衣冠遺風 [來源請求] 。
1721年,臺灣爆發朱一貴 事件,朱一貴起兵反抗清朝統治,攻下台灣府 城(今台南 ),建國號大明,年號「永和」,且廢除滿服、長辮剪斷,恢復明朝時的服裝及傳統漢人的髮式[ 22] 。朱一貴登基時頭戴通天冠,身穿黃龍袍,以玉帶圍之。但官員爵位封得太多,衣服一時準備不及,只好向戲班索取戲服代替,而仍然不足,出現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的景象。有詩傳後云:「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23] 。」
1786年(乾隆 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 登基 時「以玄緞為冠,盤兩金龍,結黃纓,自頂垂背,衣袞服,高坐堂上,眾呼萬歲」。服飾具有明朝漢服王室衣冠的概念,有別於清代滿人的冠服制度。 [來源請求]
19世紀西方 基督宗教 信仰傳教士 ,在臺灣傳教行醫期間,穿著西裝 等西式服裝,為臺灣的服飾發展史增添西方元素[ 24] 。
民居
傳統宅邸
臺灣漢人傳統建築為三合院 ,與閩南沿海各地的民居,無論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整體造型,或是細部裝飾的風格都很相近。以臺灣傳統閩南建築常見的紅磚紅瓦即深受泉州一帶民居「紅磚文化」的影響。臺灣閩南式民居外牆及屋面喜用紅磚赤牆,繁複豪華的牆身是活潑朝氣的寫照,同時還在裝飾上利用磚塊作圖案的變化,從中可看出歷史文化的淵源。
傳統宅第的格局有多種形式,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員、社經地位而定,包括「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四合院」、「多護龍合院」、「多院落大厝」。[ 25] 傳統大厝中有祭拜神明祖先大廳的正身,左右或有護龍建築,圍起來的空間可為曬稻埕,房屋後院若有空地則做為菜園、果園、飼養牲畜圈舍,再外圍種刺竹 圍籬兼擋風。
和室
臺灣房屋中的和室
台灣日治時期 中期已經出現了許多日式住宅[ 26] 。到了大正 時期(1911年—1925年)以後,閩南人的民宅之中已經漸漸俱備較接近唐式的和室,用途自寢室延伸為客房等。和室起源於唐朝 ,傳到日本 就演變成現在的和室。日本式跟唐 式的最大不同在於地板:日本式是鋪疊蓆 ,而唐式則是鋪複式地板。但現在這一類的空間設計都統稱為和室。 [來源請求]
宋江陣
宋江陣表演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中國武術 和藝術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相傳是南少林 五祖拳祖師蔡玉川所創,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種武術招式。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因水滸傳 故,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干戈以衛社稷。
注釋
引用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洪惟仁 ,1987,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增訂三版。台北:自立晚報。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
黃宣範 ,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中平 ,1999,台灣意識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與凸顯:淺析「新台灣人」概念,見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頁668-78。台北:海峽學術。
施正鋒 ,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見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頁73-108。台北:前衛。
李輝 ,2007年3月,《分子人類學所見歷史上閩越族群的消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 卷第2 期。
王明珂 ,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249-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吳芳親、何錦玟、吳國權、蒲長恩、胡光宇、柳煌,2009,臺灣地區各族群 Y染色體 DNA STR 基因父系血緣關係之研究。法務部調查局 大同大學 生物工程研究所 國防醫學院 生物化學研究所,ncl [1] 、[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蕭敬 ,1999,淺析「省籍矛盾」與李登輝的「新台灣人主義」,見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頁679-91。台北:海峽學術。
尹章義 ,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
尹章義,1991,台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見台灣史研究會 主編,台灣史學述研討會論文集,第三集,頁211-34。台北:台灣史研究會出版。
張德水 ,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
袁家骅 ,1989,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備註
臺北 、新北 福建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 其次。
苗栗 最多廣東人口,新竹 其次。
高雄 最多其他人口,臺南其次。
臺北、新北泉州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臺南最多漳州人口,嘉義 縣市、宜蘭 其次。
臺中 最多潮州人口,新竹 其次。
苗栗最多嘉應人口,屏東 其次。
新竹最多惠州人口,桃園 其次。
臺北、新北安溪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臺北、新北同安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臺南最多三邑人口,彰化 其次。^ 注解A:
當只能選擇一種族群身份時,臺閩地區(包含臺澎金馬 )單一認定為閩南人佔73.3%(1,657.2萬人)、臺灣客家人佔12.6%(285.9萬人)、中國大陸客家人佔0.8%(18.9萬人)、中國它省市人佔8.0%(181.1萬人)及原住民族群佔1.9%(43.3萬人)。調查結果發現,年齡愈低的民眾其族群通婚的比例愈高,隨者族群通婚的比例上升,單一的族群認定已不適用,因而較偏向採用多重選擇族群身份。在多重選擇下,有78.6%認為自己是閩南人(1,778.2萬人)、臺灣客家人佔19.5%(441.2萬人)、中國大陸客家人佔2.9%(64.8萬人)、中國大陸各省市人佔13.1%(296.8萬人)及原住民族群佔5.3%(119.9萬人)。^ 注解B:
參見
外部連結
^ 台灣地區僑委機構網站 – 團體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