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貴(1690年—1722年),小名祖,福建漳州府長泰縣人,天地会成员[1],是清朝時期台灣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朝臺灣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因為他姓朱,跟明朝皇族同姓,遂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年號「永和」,穿上龍袍,登基為中興王,後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2]。
生平
根據朱一貴被捕的供詞,朱一貴生於康熙廿八年(1689年),是福建省漳州府長泰縣人[3]。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獨自來臺,在臺灣道衙門工作,擔任守夜差役[註 1][註 2]。曾以傭工、種田為生,後在鴨母寮(今高雄市內門區光興里)以養鴨為業,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傳說他養的鴨產下的鴨蛋有2個蛋黃[4])。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臺灣鳳山縣縣令出缺未補,由臺灣知府王珍自攝縣政。1720年,福建巡撫呂猶龍題參王珍等虧空官銀15萬兩。王珍為彌補財政上的漏卮,令次子代攝鳳山知縣。[5]王珍次子巧立名目,橫徵暴歛,農人不從便加以拘捕囚禁,造成鳳山縣農人普遍的痛苦。[6]
朱一貴即控王珍之子5項惡政:
- 借徵糧為名斂財。
- 地震引發海水漲潮,民眾為了謝神而合請戲班唱酬神戲,衙門以「無故結拜」為罪名逮捕40多人。(1721年台南地區有疑似海嘯之紀錄,然有些人認為是暴風雨所致)[7][8]
- 以違反禁令為由逮捕200多名入山砍竹子的鄉民,並要求這些民眾繳錢了事,否則要被打40大板並驅回原籍。
- 向農民要求每條耕牛均需繳納銀錢,否則以私牛視之。
- 向店家和砍藤為業的人民勒索金錢。 [9]
起事經過
事件後續
朱一貴和直到九月投降清軍的杜君英俱於十月押解北京。朱一貴被捕時面對平亂之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琅之子,施世綸之弟)、清朝官員藍廷珍,猶昂然自立,自稱孤家,並以反滿的言論痛斥清吏道:「我復興大明,怎麼可以說是造反?反而你們堂堂漢人,卻在清廷做官,才真的是造反。」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2月22日,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遭凌遲處死,親屬一同罹難。而事變起時,原任臺廈道梁文煊、同知王禮、知縣吳觀域、朱夔因棄臺而逃,均遭清廷押回臺灣處斬於市。知府王珍已死,亦遭開棺戮屍示眾。[10]
相關紀念
文學創作
故事背景有涉獵朱一貴事件的作品如下:
- 萍水散人(上坂兼勝),『通俗台灣軍談』,1723年。
- 施百俊著、葉羽桐繪,《鴨母王:朱一貴傳奇》,玉山社,2019年。
- 錢真,《羅漢門》,衛城出版,2019年。
註釋
參考來源
列表
外部連結
臺灣清治時期民變領導人 |
---|
康熙時期 | |
---|
乾隆時期 | |
---|
嘉慶時期 | |
---|
道光時期 | |
---|
咸豐時期 | |
---|
同治時期 | |
---|
光緒時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