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文法 (Pali grammar )為基於巴利語 之語法 。其主要特征是複雜的動詞系統,豐富的名詞詞尾變化,和廣泛使用了合成名詞 。巴利語語法由巴利語文法家在兩千年多來研習和編撰著。
書寫法
帶有變音符號的巴利語字母
歷史上,巴利語的最先書寫記錄據信是在斯里蘭卡 基於早先口頭傳承而寫成的。依據斯里蘭卡的大編年史Mahavamsa ,由於國家鬧大饑荒,佛教僧侶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 王期間寫下了巴利語圣典。寫下的巴利語的傳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母音值系統,但使用各種各樣的實際文字來表達這些音值。這使很多西方人糊涂,他們意圖假定一種文字不可避免的連結著一組音素。
在斯里蘭卡 ,巴利語文本記錄於新哈勒文(Sinhala,僧伽羅文 )。其他地區文字,最顯著的有高棉文 、緬甸文 、傣文(传统傣仂文 )和現代泰文 (自從1893年),天城文 和东南亚孟族人(Mon)的孟文 、寮文(寮国Laos)也已經被用來記錄巴利語。
自從十九世紀,巴利語已經用羅馬文字書寫了。Frans Velthuis 設計了一個可選方案允許使用普通ASCII 碼來打字而不用變音符號 ,但是它比標準Rhys Davids系統(見下)要更少可讀性。
巴利語字母如下排序:
a ā i ī
u ū e o -ṃ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ḷ v
s h ḷh
ḷh 儘管是ḷ 和h 的連寫,但實際上是一個單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計算機上的巴利語轉寫
有多種字體用於巴利語轉寫,但是不推薦老的ASCII字體比如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等,因為它們彼此不兼容并且在技術上過時了。正好相反,推薦基於Unicode 標準的字體,因為Unicode是所有字體的前景還有它們易於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Unicode字體都包含必須的字符。要正確的顯示用於羅馬化巴利語(或梵語)的所有變音符號,Unicode字體必須包含下列字符范圍: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圣典协会 [ 1] 向Windows和Linux計算機推薦VU-Times字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和Gandhari Unicode字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雪域數碼圖書館 推薦Times Ext Roman字體 ,和到其他一些可用於巴利語的Unicode字體的鏈接。還有一名英國佛教僧侶Bhikkhu Pesala提供了原為自己設計的一些巴利語Unicode 字體 ,和用於Windows XP的某些巴利語鍵盤 。進一步的,Alanwood的Unicode資源的字體段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鏈接了可用於巴利語錄入的一些通用字體,如果它們覆蓋了上述字符范圍的話。
使用ASCII的巴利語文本
Velthuis方案最初由Frans Velthuis在1991年為他給TEX排字系統設計的“devnag”天城體字體開發的。表示巴利語變音符號的這種系統已經用於某些web站點和討論列表。
下表比較各種常用表示:
字符
ASCII表示
字符名
Unicode編碼
HTML代碼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ṛ
.r
r dot-under
U+1E5B
ṛ
ḷ
.l
l dot-under
U+1E37
ḷ
ṃ
.m
m dot-under
U+1E43
ṃ
ḥ
.h
h dot-under
U+1E25
ḥ
ṅ
"n
n dot-over
U+1E45
ṅ
ñ
~n
n tilde
U+00F1
ñ
ṇ
.n
n dot-under
U+1E47
ṇ
ṭ
.t
t dot-under
U+1E6D
ṭ
ḍ
.d
d dot-under
U+1E0D
ḍ
ś
"s
s acute
U+015B
ś
ṣ
.s
s dot-under
U+1E63
ṣ
構詞法
巴利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語言,其中幾乎所有詞,除了承載基本意義的詞根之外,還包含一個或多個詞綴 (包括前綴及后綴),它們某種方式修改意義。名詞要為了性 、數 和格而變格詞尾;動詞詞形變化要承載關於人稱 、數、時態 和語氣 的信息。
名詞變格
巴利語名詞為三個文法性 (陽性,陰性,中性)和兩個數(單數,複數)而詞尾變化。名詞還在原則上顯示八個格 :主格 (paccatta ),呼格 ,賓格 (upayoga ),工具格 (karaṇa ),與格 (sampadāna ),離格 ,屬格 (sāmin ),和方位格 (bhumma );但是在很多實例中,兩個或多個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別是對於屬格和與格。
a- 詞幹
a- 詞幹,它的未變格詞幹結尾於短a (/ə/ ),要么是陽性要么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賓格中不同。
陽性(loka- “world”)
中性(yāna- “carriage”)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賓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離格
lokā(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與格
lokassa(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yānāya)
yānānaṃ
屬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lokasmiṃ)
lokesu
yāne(yānasmiṃ)
yānesu
ā- 詞幹
名詞的詞幹結尾於ā (/aː/ )總是陰性的。
陰性(kathā- “story”)
單數
復數
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賓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離格
與格
kathānaṃ
屬格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 詞幹和u- 詞幹
i- 詞幹和u- 詞幹要麼是陽性要么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賓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陽性(isi- “seer”)
中性(akkhi- “eye”)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呼格
賓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離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與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屬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陽性(bhikkhu- “monk”)
中性(cakkhu- “eye”)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呼格
賓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離格
與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屬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參考文獻
^ 存档副本 . [2016-05-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3).
延伸閱讀
Gupta, K. M.(2006).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aning in Pali . New Delhi: Sundeep Prakashan. ISBN 978-81-7574-170-6
Müller, E.(2003). The Pali language: a simplified grammar . Trubner's collection of simplified grammars. London: Trubner. ISBN 978-1-84453-001-4
Oberlies, T., & Pischel, R.(2001). Pāli: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 . Indian philology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v. 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6763-4
Hazra, K. L.(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978-81-246-0004-7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