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地母廟的鼓
潮州 大鼓
韓國 昌德宮 敦化門前的大鼓
爵士鼓:1.大鼓 ; 2.落地鼓 ; 3.小鼓 ; 4.中鼓 ; 5.腳踏鈸 ; 6.銅鈸
鼓 (英語:Drum )是一种打击乐器 ,也是一种通讯工具 ,非洲某些部落用以传达信息,中国古代军队用以发号施令。坚固的鼓身(常为圆桶状)的一面或双面蒙上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槌)敲击出声。鼓在非洲 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鼓除了作为乐器外,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鼓来传播信息。
不同類型的鼓,如定音鼓 等,均被調校至特定的音調中。更常見的是將不同類型的鼓或打击乐器 互相組合,以構成常於流行音樂出現的爵士鼓 [ 1] 。
用途
鼓的演奏一般是用手敲擊鼓面,或是用一二隻鼓棒或鼓錘敲擊。由於鼓的觸覺特性及其易於使用,在音樂治療 中常用到鼓,特別是手鼓 [ 2] 。
在許多傳統文化中,鼓有其象徵的意義,也常用在宗教儀式中。像在蒲隆地 的卡央达鼓 是王權的象徵,卡央达鼓也出現在1962至1966年間的蒲隆地國旗中。
在流行音樂 或爵士乐 中,鼓常常是指由一組鼓及銅鈸 組成的爵士鼓 ,演奏者稱為鼓手。
結構
鼓幾乎都有一個圓形的開口,鼓面拉紧後可以固定在上面。但鼓身的形狀就有很多的變化,西洋樂器的鼓,鼓身多半都是圓柱體 ,但定音鼓 的鼓身則是碗形 [ 3] ,
有些鼓的鼓身則是截角圓錐(邦哥鼓 、阿希可鼓 )或是二個接合的截角圓錐(如傳訊鼓 )。中國、日本、韓國的鼓常常是中間略寬、上下略窄的圓柱體。
鼓聲
數個美洲原住民 式鼓於國立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 內販售
敲打鼓所產生的音色受多項因素影響,當中包括鼓身的種類、形狀與構造方式、鼓面的種類及其張力。不同的鼓聲在音樂上有不同的用途,如現代的筒鼓 。一個爵士乐 鼓手可能需要高音調、渾厚而聲音較小的鼓,而對於一個摇滚乐 鼓手而言,或較喜歡聲音較大且低音調的鼓。
鼓面對於鼓聲有著最明顯的影響。每種鼓面均有著其自身的音樂用途及獨特的音色。雙層設計的鼓面抑制了高頻的和聲,皆因鼓面較重,適合響而深沉之演奏。[ 4] 白色、帶有塗層的鼓面能輕微減弱鼓面產生之泛音 ,從而有助減低相異音高 。中間帶有銀色或黑色點的鼓面能進一步減弱上述的泛音問題,而帶有周长 音環的鼓面大多更能消除泛音。部份爵士樂鼓手避免使用較粗的鼓面,寧可喜歡單層設計的鼓面,又或不帶減弱效果的鼓面。搖滾樂鼓手常較喜歡較粗,又或有塗層的鼓面。
第二個影響音色的主要因素是鼓面對鼓身的張力程度。當鼓環(hoop)放置於鼓面與鼓身之間,並以張力杆(tension rod)繃緊時,便可調節鼓面的張力。當張力增加時,聲音的振幅 減少並使其頻率 增加,使得產生的聲調提高、音量降低。
鼓身的種類亦影響鼓聲。由於震動使鼓身內部發出迴響,鼓身有助提高鼓聲音量及影響產生的音色。鼓身的直徑愈長,產生的鼓聲便愈低音;鼓身的高度愈高,產生的音量愈高。選用較粗的鼓身有助製造音量較大的鼓。桃花心木 有助提升音調較低的頻率,並儘可能保持較高頻率的音頻速率。選擇鼓身時,爵士樂鼓手或想要體積較小的槭木鼓身,而搖滾樂鼓手或想要體積較大的樺木鼓身。
歷史
莫切文化 中一個以陶瓷製造的容器,描繪了一個鼓手的形態。現為秘魯利馬拉科博物館 藏品。
最早的鼓是出現於西元前六千年的兩河文明 [ 5] 。
以鱷魚皮製成的鼓 早於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5500-2350年)。據文獻記錄顯示,該時期的鼓展現了薩滿教的特點,並常用於慶典儀式上。[ 6]
在青铜时代 ,北越南的東山文化 衍生了青銅製東山鼓 之製造,而該文化亦包括設計華麗的玉露鼓 。
動物「擊鼓」
獼猴 以一個有節奏的方式敲打物件,以展現牠們的社群支配 ,而牠們進行敲打的方式與牠們腦內處理發聲的方式類似,故有指獮猴敲物的演化起源是社群溝通的其中一部分。[ 7] 其他灵长目 動物透過敲打胸膛或拍手的方式發出擊鼓的聲音[ 8] [ 9] ,而更格盧鼠 等嚙齒屬動物則透過牠們的爪在地上發出類似聲響。[ 10]
傳訊鼓
鼓不但可用於音樂性質,亦可用作遠距離的溝通 。非洲的傳訊鼓(英語:Talking drum )正是用以模仿當地口語的音調樣式。在斯里蘭卡歷史 中,鼓被用作國家與民眾之間的溝通工具,而斯里蘭卡鼓已有超過2500年歷史。
藝術上的鼓
擊鼓在娛樂、通靈術及溝通層面上可供作為一種具意義的情緒表達。不少文化將擊鼓視為靈性上或宗教上的樂章(passage),並將擊鼓的旋律與口語或禱告視為相約。在過去的數千年間,擊鼓發展成一種強而有力的藝術形態,並通常視之為音樂的根基,而有時亦會以動覺舞蹈(kinesthetic dance)的方式演繹。而在學科層面而言,擊鼓學(drumming)專注於培養個人強調(punctuate)、傳達及演繹音樂節奏,並帶有讓學生作為觀眾和演奏者之目的。
軍事用途
中國士兵利用太鼓 (tàigǔ)以作振奮士氣、建立行軍節奏,及傳達指令/作出宣告之用。例如,在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 (一場關乎齊、魯的戰役)中,擊鼓對於士氣的作用扭轉了這場重要戰役的結果。瑞士僱用步兵的橫笛鼓樂團(fife-and-drum corps)亦有使用鼓。他們採用早期版本的小鼓,這種鼓背負於鼓手的右肩,並以一條帶子(通常透過傳統握法 ,以單手演奏)懸掛。而這種小鼓亦令「drum」這一英語詞匯首度被採用。同樣地,在英國內戰 時期,初級軍官攜帶一種以繩索繃緊的鼓,在戰爭的喧鬧聲中轉達高級軍官的指令;而這種鼓亦背負於鼓手的肩部,通常以兩支鼓棒奏打。不同的團 和連均有其特別及獨一無二的鼓聲(drum beat),而這只有軍隊內部才知道。於19世紀中期,蘇格蘭軍方開始將風笛鼓樂隊 整合至旗下的高地兵團(Highland regiments)內。[ 11]
在前哥倫比亞時代的戰役中,阿茲特克民族知曉如何利用擊鼓以向戰場上的士卒傳遞訊號。納瓦特爾語 中的「huehuetl」一詞,是從英語「drum」粗略翻譯而成。[ 12]
世界上其中一件歷史最悠久的宗教聖典《梨俱吠陀 》記載了數個有關使用戰鼓(Dundhubi )的文獻。亞利安民族以擊打戰鼓的方式投入戰鬥,而他們吟唱的其中一首聖詩亦記載於《梨俱吠陀》卷六與《阿闼婆吠陀 》,當中後者將之稱為「戰鼓之歌」(Hymn to the battle drum)。
中國的鼓
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鼓應是馬家窯文化 出土的「土鼓 」。
民間的鼓南北有所不同,俗稱「南有銅鼓 ,北有皮鼓」。由此可知中國的鼓往往是依材料和地區而產生相當不同的特色。據知在西周 時,鼓就已經可分為數十種。
分類
東亞的鼓
日本 有太鼓 ,朝鮮 及韓國 有朝鮮鼓 。
太鼓的起源尚無法精確追朔,但有種說法是中國鼓借道韓國傳到日本的。它與日本文化自古以來息息相關。
西洋的鼓
有固定音高的包括定音鼓 、輪鼓 及八筒鼓 。無固定音高的包括康加鼓 、邦哥鼓 、通通鼓 等。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 Black, Dave . Drumset Independence and Syncopation 1st. Alfred Publishing Company. February 1998: 4–12. ISBN 978-0-88284-899-0 .
^ Weiss, Rick. Music Therapy . The Washington Post (Jul 5,1994). July 5, 1994 [2013-06-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29).
^ Grove, George. Stanley Sadie , 编. The New Grove Encyclopæ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Grove's Dictionaries of Music. January 2001: Volume 5, pp638–649. ISBN 1-56159-239-0 .
^ Drum Lessons . Drumbook.org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1-18) (英语) .
^ The History Of The Drum . [2012-08-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14).
^ Liu, Li.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3. ISBN 0-521-01064-0 .
^ Remedios, R; Logothetis, NK; Kayser, C. " Monkey drumming reveals common networks for perceiving vocal and nonvocal communication sound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2009, 106 (42): 18010-5 [2021-07-06 ] . Bibcode:2009PNAS..10618010R . PMC 2755465 . PMID 19805199 . doi:10.1073/pnas.09097561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23).
^ Clark Arcadi, A; Robert, D; Mugurusi, F. " A comparison of buttress drumming by male chimpanzees from two populations" . Primates;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2004, 45 (2): 135-9. PMID 14735390 . doi:10.1007/s10329-003-0070-8 .
^ Kalan, AK; Rainey, HJ. " Hand-clapping as a communicative gesture by wild female swamp gorillas" . Primates . 2009, 50 (3): 273-5. PMID 19221858 . doi:10.1007/s10329-009-0130-9 .
^ Randall, JA. "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Drumming as Communication in Mammals" . American Zoologist . 2001, 41 (5): 1143-1156. doi:10.1668/0003-1569(2001)041[1143:EAFODA]2.0.CO;2 .
^ Chatto, Allan. Brief History of Drumming . Cadre Online . 1996 [2021-07-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3-15) (加拿大英语) .
^ Aguilar-Moreno, Manuel. Handbook to Life In the Aztec World . 2006.
延伸阅读
[ 在维基数据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鼓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