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塔龙亚科 (学名 :Saltasaurinae)是蜥脚亚目 泰坦巨龙类 的一个亚科 ,生存于晚白垩世 的南美洲 、印度 以及马达加斯加 。
叙述
萨尔塔龙与人类 的体型比较
萨尔塔龙亚科是一类体型相对较小的蜥脚类动物,一般具有小头、长颈、四肢、长尾等特征,身长从洛卡龙 大约8米(26英尺)的中等长度到内乌肯龙15米(49英尺)的相对较大长度不等。然而,一种目前尚未命名的来自马达加斯加 的蜥脚类(仅有骨骼碎片发现)可能是一种比内乌肯龙更长的萨尔塔龙亚科。与一些最大的恐龙 相比,这类动物的重量非常轻。汤玛斯·荷兹 发现,这些属的体重范围在7,000至21,000公斤(15,000至46,000磅)左右,其中萨尔塔龙和一个未命名的属分别位于其两个极端。[ 3]
该亚科是已知的蜥脚类中唯一一个几乎所有物种都拥有盔甲的分类群。此类恐龙具有这种骨钉和骨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它被进化出来以抵御像阿贝力龙 和食肉牛龙 这样的兽脚类。然而,萨尔塔龙亚科的盔甲却引发了争议。1929年,古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冯·休尼 根据部分盔甲命名了盔甲龙属 ,他认为这种盔甲来自某种甲龙类 。这些骨骼与后来在蜥脚类动物上发现的骨骼有相似之处,比如萨尔塔龙和内乌肯龙,因此盔甲龙可能与其他种类的恐龙相同。[ 3]
年代与分布
它们生活在晚白垩世 ,生存时间从坎帕阶 早期一直延续到马斯特里赫特阶 (约8000~6600万年前),当时它们与除鸟类 以外的所有其他恐龙 一起灭绝。萨尔塔龙是唯一一种被分配至该亚科且生活在马斯特里赫特阶的时间晚于6800万年前的恐龙。盔甲龙和内乌肯龙生活在7100万年前,而之后幸存下来的耆那龙 生活在6800万年前。来自马达加斯加 的一种未命名蜥哪类很可能会在此后幸存下来,直到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之后才彻底消失。
此亚科的成员几乎完全来自南半球,耆那龙是南半球以外唯一已确定的萨尔塔龙亚科,而在南美洲之外可能存在另一种萨尔塔龙亚科,但仍未命。[ 3]
分类学
1992年一项关于萨尔塔龙 的研究中,杰米·鲍威尔 命名了泰坦巨龙科 (该科现在被认为是无效的)一个新的亚科,即萨尔塔龙亚科,并在其模式属和内乌肯龙 身上发现了许多将该分类群结合起来的特征。[ 4] 该分类群后来得到了萨尔加多等人(1997年)的支持和定义。他们将该亚科定义为“包括南方内乌肯龙最新共同祖先、护甲萨尔塔龙及其所有后代的分支”。他们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亚科是阿拉摩龙的旁系群,只包括内乌肯龙和萨尔塔龙。[ 5] 保罗·塞里诺 在1998年对其进行了定义,当时他并不了解萨尔加多的工作,并给它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将其作为一个茎分支(stem clade)。他的定义是“所有与萨尔塔龙而非后凹尾龙 关系更密切的萨尔塔龙科。”[ 6] 2003年,杰弗里·A·威利森 与保罗·阿普彻奇 详细阐述了这一定义,即所有与护甲萨尔塔龙而非与斯氏后凹尾龙关系更为密切的一个分类群。[ 7]
萨尔塔龙的皮内成骨
洛卡龙的骨骼
以下是普罗帕特及其同僚(2014年)的演化树,在威利森(2003年)之后,他们又发现了萨尔塔龙亚科的许多属。[ 2] [ 7]
多孔椎龙类 Somphospondyli
丘布特龙 Chubutisaurus
利加布龙 Ligabuesaurus
布万龙 Phuwiangosaurus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安第斯龙 Andesaurus
阿根廷龙 Argentinosaurus
沉重龙 Epachthosaurus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马拉威龙 Malawisaurus
纳摩盖吐龙 Nemegtosaurus
阿拉摩龙 Alamosaurus
萨尔塔龙科 Saltasauridae
后凹尾龙 Opisthocoelicaudia
萨尔塔龙亚科Saltasaurinae
参考资料
^ Bandeira, K.L.N.; Medeiros Simbras, F.; Batista Machado, E.; de Almeida Campos, D.; Oliveira, G.R.; Kellner, A.W.A. A New Giant Titanosauria (Dinosauria: Saur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uru Group, Brazil. . PLoS ONE. 2016, 11 (10): e0163373. PMC 5051738 . PMID 27706250 . doi:10.1371/journal.pone.0163373 .
^ 2.0 2.1 2.2 2.3 Poropat, S.F.; Upchurch, P.; Mannion, P.D.; Hocknull, S.A.; Kear, B.P.; Sloan, T.; Sinapius, G.H.K.; Elliot, D.A. Revision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Diamantinasaurus matildae Hocknull et al. 2009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Australia: Implications for Gondwanan titanosauriform dispersal. Gondwana Research. 2014, 27 (3): 995–1033. doi:10.1016/j.gr.2014.03.014 .
^ 3.0 3.1 3.2 3.3 Holtz, Thomas R. Jr. (2011)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0 Appendix.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owell, J.E. Sanz, J.L.; Buscalioni, A.D. , 编. Osteologia de Saltasaurus loricatus (Sauropoda - Titanosauridae) del Cretácico Superior del noroeste Argentino [Osteology of Saltasaurus loricatus (Sauropoda-Titanosauridae)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west Argentina] (PDF) . Los Dinosaurios y Su Entorno Biotico: Actas del Segundo Curso de Paleontologia in Cuenca. 1992: 165–230 [2020-12-25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03-05).
^ Salgado, L.; Coria, R.A.; Calvo, J.O. Evolution of titanosaurid sauropods. I: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post cranial evidence (PDF) . Ameghiniana. 1997, 34 (1): 3–32. ISSN 0002-7014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03-09).
^ Sereno, P.C. Taxon Saltasaurinae . TaxonSearch. 2005.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02).
^ 7.0 7.1 Wilson, J.A.; Upchurch, P. A revision of Titanosaurus Lydekker (Dinosauria-Sauropoda), the first dinosaur genus with a "Gondwana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3, 1 (3): 125–160. doi:10.1017/s1477201903001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