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標準羅馬字

粵語標準羅馬字(Uēt-Uě Piu-chún Lōh-mǎ-tsẑ,Standard Romanisation)是基督教傳教士在1888年設計的廣州話拉丁字母化系統。其前身是湛約翰(John Morrison Chalmers)羅馬字,歷經數度發展和改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廣州和香港的羅馬字出版物上,就幾乎未再出現其他版本的羅馬字系統,儼然成為當時的羅馬字標準。「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一個傳播聖經的慈善機構)、「Pakhoi Mission Press」和「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等機構皆發行過多冊全羅馬字印刷文本,顯見在當時被視為一套具有完整系統的書面正寫文字;然而其與閩南語白話字不同,此套正寫法從未走出教會的圈子步入世俗,也並不是每個基督徒都學過。隨著近一個世紀來國語運動的發展,如今已然為人所遺忘。不過深深影響目前香港政府利用的音譯方案

其特色之一,在於字音一概以晚清音系為準,故此保留許多清末歷史上的聲韻讀音,包括精組(tsts‘s)不同於照組(chch‘sh)的對立、零聲母與 ng- 之間的對立,和當今其他粵語拼音方案有所不同。

概述

音節結構

粵語為漢語之一種,因此音節結構亦一樣可以區分為四個音位成分:聲母韻腹韻尾聲調。其中韻腹、韻尾又合稱為韻母,至於聲調則採附加符號來標示聲調,稱為調號或調符。

聲調
聲母 韻母
韻腹 韻尾

音節與音節之間,以連字號(hyphen)分隔;詞與詞之間,如同一般羅馬字所書寫之語言,以空白斷開;複合詞若可再分為多音節詞,可再斷詞。

字母

此拼音以撇號表示聲母送氣。

使用基本羅馬字母20個(A, E, F, H, I, K, K‘, L, M, N, O, P, P‘, S, T, T‘, U, W, Y, Z),可組成13個二合字母(AA, CH, CH‘, EU, KW, KW‘, NG, OH, OO, SH, TS, TS‘, UE)以表達32個音位。另外有六個附加符號來標示聲調。其餘9個基本羅馬字母(B, C, D, G, J, Q, R, V, X)僅用在外來語上。

大寫 A AA CH CH‘ E EU F H I K K‘ KW KW‘ L M N NG O OH OO P P‘ S SH T T‘ TS TS‘ U UE W Y Z
小寫 a aa ch ch‘ e eu f h i k k‘ kw kw‘ l m n ng o oh oo p p‘ s sh t t‘ ts ts‘ u ue w y z

聲韻

應當注意,字音一概以晚清音系為準(通行於民國以前),而非當今粵語讀音。此保守音系之特點,例如精照對立(tsts‘s 以及 chch‘sh)猶存於部份方言。

聲母

共23個聲母(包括零聲母)。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齦後音 軟顎音 唇化軟顎音 硬腭音 聲門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清音
鼻音 - m /m/
明(mīng)
- - n /n/
泥(naī)
- - ng /ŋ/
我(ngŏh)
- - - -
塞音 不送氣 p /p/
幫(pong)
- - t /t/
端(tuen)
- - k /k/
見(kìn)
- kw /kʷ/
鬼(kwaí)
- - (不標示)/ʔ/
亞(à)
送氣 p‘ /pʰ/
滂(p‘ōng)
- - t‘ /tʰ/
透(t‘aù)
- - k‘ /kʰ/
溪(k‘ai)
- kw‘ /kʷʰ/
困(kw‘àn)
- - -
塞擦音 不送氣 - - - ts /ʦ/
精(tsing)
- ch /ʧ/
照(chiù)
- - - - - -
送氣 - - - ts‘ /ʦʰ/
清(ts‘ing)
- ch‘ /ʧʰ/
穿(ch‘uen)
- - - - - -
擦音 - - f /f/
敷(foo)
s /s/
心(sam)
- sh /ʃ/
審(shám)
- - - - - h /h/
曉(hiú)
近音 - - - - - - - - - w /w/
云(wān)
y /j/
日(yāt)
-
邊音 - - - - l /l/
來(loī)
- - - - - - -
  • ingik 之外,凡以 iue 為韻腹之韻母(包括 iue 韻母本身)拼 /j/ 之時,則不用 y 來代表,而寫作零聲母。
  • 凡以 oo 為韻腹之韻母(包括 oo 韻母本身)拼 /w/ 時,則同樣不用 w,而寫作零聲母;另外,以 euuue 為韻腹之韻母不接聲母 /w/。

韻母

韻腹系統中有11種元音性之寫法(aaaeeuioohoouuez),與2個韻化輔音(mng)。韻尾則有:無韻尾、陰聲韻(元音結尾,即 -i、-u)、陽聲韻(-m、-n、-ng)及入聲韻之分(-p、-t、-k)。

韻腹及韻化輔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韻化輔音
不圓唇 圓唇
高元音 i /iː/
詩(shi)
ue /yː/
諸(chue)
z /ɨː/
師(sz)
oo /uː/
孤(koo)
m /m̩/
唔(m̄)
ng /ŋ̍/
吾(nḡ)
中元音 e(韻腹)/e/
地(teî)
- u /ɵ/
津(tsun)
o(韻母)/ou/
高(ko)
中低元音 e /ɛː/
遮(che)
eu /œː/
靴(heu)
- oh(韻母)/
o(韻腹)/ɔː/

科(foh)/干(kon)
低元音 a(韻母) /
aa(韻腹)/aː/

家(ka)/交(kaau)
- a(韻腹)/ɐ/
威(wai)
-
  • z 韻母僅接於 tsts‘s 聲母之後,且不接任何韻尾。
  • tsts‘s 聲母不得置韻母 i 於其後(互補分布)。

韻尾

粵語的韻尾有2個陰聲韻尾(-i、-u)、3個陽聲韻尾(-m、-n、-ng)和3個入聲韻(-p、-t、-k)。有些字的韻母則無韻尾。

雙唇音 齒齦音 軟顎音
鼻音 -m [m] -n [n] -ng [ŋ]
塞音 -p [p̚] -t [t̚] -k [k̚]
前元音 後元音
高元音 -i [i] -u [u]

韻母列表

共56個韻母。

韻母表
行列 - i 列 u 列 m 列 n 列 ng 列 p 列 t 列 k 列
aa 行 a 家
[aː]
aai 皆
[aːi]
aau 交
[aːu]
aam 緘
[aːm]
aan 翻
[aːn]
aang 彭
[aːŋ]
aap 甲
[aːp̚]
aat 發
[aːt̚]
aak 額
[aːk̚]
a 行 - ai 威
[ɐi]
au 修
[ɐu]
am 金
[ɐm]
an 賓
[ɐn]
ang 登
[ɐŋ]
ap 恰
[ɐp̚]
at 畢
[ɐt̚]
ak 德
[ɐk̚]
e 行 e 遮
[ɛː]
ei 地
[ei]
- - - eng 鏡
[ɛːŋ]
- - ek 石
[ɛːk̚]
i 行 i 詩
[iː]
- iu 朝
[iːu]
im 兼
[iːm]
in 先
[iːn]
ing 英
[ɪŋ]
ip 劫
[iːp̚]
it 屑
[iːt̚]
ik 益
[ɪk̚]
o 行 oh 科
[ɔː]
oi 栽
[ɔːi]
o 好
[ou]
om 甘
[om]
on 干
[ɔːn]
ong 剛
[ɔːŋ]
op 合
[op̚]
ot 割
[ɔːt̚]
ok 角
[ɔːk̚]
oo 行 oo 孤
[uː]
ooi 魁
[uːi]
- - oon 官
[uːn]
- - oot 括
[uːt̚]
-
eu 行 eu 靴
[œː]
- - - - eung 張
[œːŋ]
- - euk 約
[œːk̚]
u 行 - ui 雖
[ɵy]
- - un 津
[ɵn]
ung 東
[ʊŋ]
- ut 卒
[ɵt̚]
uk 篤
[ʊk̚]
ue 行 ue 諸
[yː]
- - - uen 鴛
[yːn]
- - uet 乙
[yːt̚]
-
z 行 z 師
[ɨː]
- - - - - - - -
鼻音韻 - - - m 唔
[m̩]
- ng 吾
[ŋ̩]
- - -

聲調

除部份書籍上之第八調調符需標於韻母右下角之外,其餘調符皆須標於音節中最後一個元音字母(若無元音,則於最後一個輔音)之上方。

請注意:在此系統中陽入和陽平之調符相同,且第七調和第一調皆無調符,憑入聲韻尾與否區分之。

聲調表
調序 1 2 3 4 5 6 7 8 9
調號 1 2 3 4 5 6 1 3 6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陽入
調型 高降/高平 高升 中平 低降 低升 低平 高促 中促 低促
調值 53/55 35 33 21 23 22 5 3 2
國際音標 ˥˧/˥˥ ˧˥ ˧˧ ˨˩ ˨˧ ˨˨ ˥ ˧ ˨
漢字示例
羅馬字 fan fán fàn fān făn fân fat faat。 fāt

實例

香港山多平地少,係一座受到海水淹沒嘅多山地體。山脈中以新界中部嘅大帽山為第一高峰,向多方面伸延;而西南面大嶼山島上嘅鳳凰山同埋大東山就係另一條主要山脈。

Heung-kóng shaan toh p‘īng-teî shiú, haî yat tsôh shaû-tò hoí-shuí im-mūt kè toh-shaan teî-t‘aí. Shaan-māk-chung ĭ San-kaaì chung-pô kè Taaî-mô-shaan waī taî-yat ko-fung, heùng toh fong-mîn shan-īn; ī sai-naām mîn Taaî-uē-shaan tó-sheûng kè Fûng-wōng-shaan t‘ūng-maaī Taaî-tung-shaan tsaû haî lîng yat t‘iū chué-iù shaan-māk.
香港一共有二百六十三個島。咁多個島之中大嶼山面積最大,之後係香港島,而香港島以南嘅鴨脷洲就係全球人口最密嘅島,但同時亦有唔少面積較細嘅島冇任何常住居民。

Heung-kóng yat-kûng yaŭ î-paåk lūk-sāp-saam kòh tó. Kàm toh kòh tó chi-chung Taaî-uē-shaan mîn-tsik tsuì taaî, chi-haû haî Heung-kóng-tó; ī Heung-kóng-tó ĭ naām kè Aåp-leî-chau tsaû haî ts‘uen-k‘aū yān-haú tsuì māt kè tó, taân t‘ūng-shī yīk yaŭ m̄-shiú mîn-tsik kaaù sài kè tó mŏ yâm-hōh sheūng-chuê kui-mān.
自然形成嘅較大型平地主要集中喺新界西北部,當中元朗、粉嶺等,都係由河流自然形成嘅沖積平原。呢啲天然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境內其餘僅有嘅平地位於九龍半島同埋香港島北部嘅維多利亞港沿岸,呢啲土地就係香港最初發展成市區嘅地方,至今仍然係香港都市命脈所在。

Tsẑ-īn yīng-shīng kè kaaù taaî-yīng p‘īng-teî chué-iù tsaāp-chung hái San-kaaì sai-pak-pô, tong-chung Uēn-lǒng, Fán-lěng táng, to haî yaū hōh-laū tsẑ-īn yīng-shīng kè ch‘ung-tsik p‘īng-uēn. Ni ti t‘in-īn p‘īng-uēn t‘ó-teî feī-yuk, shik-hāp kaang-chùng. Kíng-noî k‘eī-uē kán-yaǔ kè p‘īng-teî waî-ue Kaú-lūng Poòn-tó t‘ūng-maaī Heung-kóng-tó pak-pô kè Waī-toh-leî-à-kóng uēn-ngôn, ni ti t‘ó-teî tsaû haî Heung-kóng tsuì-ch‘oh faåt-chín shīng shǐ-k‘ui kè teî-fong, chì-kam yīng-īn haî Heung-kóng to-shǐ mîng-māk shóh-tsoî.

参考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