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申鲍姆(Kirshenbaum,),又称ASCII-IPA或erkIPA,是一种用ASCII码表示國際音標(IPA)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用常规键盘键入IPA符号。该系统最初是为了用于Usenet而开发,以该项目领导者埃文·柯申鲍姆(Evan Kirshenbaum)的名字命名。
背景
柯申鲍姆系统于1992年8月开始通过Usenet小组进行开发[1],此前人们“已经厌倦了使用其他单词来描述某单词发音”[2],因此该系统:
- 应能表示IPA中的所有符号,包括变音符号。
- 尽管有先前的方针,但预计(与过去一样)主要用途将是转录英语,因此,在需要作出权衡时,应作出对易于表示英文中常见音素有利的决定。
- 表述形式应该是可读的。
- 应该可以机械地从表述形式翻译成包含IPA的字符集,反之亦然[3]。
开发人员决定使用现有的IPA字母表,将每个音段映射到单一的键盘字符,并为IPA变音符号选择性添加额外的ASCII字符。
一款早期的(1993年)、不同于今的ASCII字符集提取于《韦氏新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语音指南,该指南使用字母来描述语音[4]。
柯申鲍姆系统的文档《用ASCII表示IPA语音》(Representing IPA phonetics in ASCII)[3]通常被用作“IPA ASCII”系统的示例[5]。
eSpeak软件语音合成器使用柯申鲍姆方案来表示音位[6]。
与X-SAMPA对比
该系统使用了几乎所有的小写字母来表示直接对应的IPA字符,但与X-SAMPA对比,相同语音对应的字符不同,示例如下:
柯申鲍姆系统辅音与元音表
该图表基于柯申鲍姆系统规范说明中提供的信息。[3][7]将其与SAMPA表或X-SAMPA表进行比较亦可能会有所帮助。
辅音表
柯申鲍姆系统辅音表(成对者为清/浊辅音)
调音部位 →
|
唇
|
舌冠
|
舌背
|
喉
|
齿龈边音
|
双唇
|
唇齒
|
齿
|
齿龈
|
捲舌
|
腭龈
|
硬腭
|
软腭
|
小舌
|
唇化軟顎
|
咽
|
聲門
|
调音方法 ↓
|
鼻音
|
m
|
M
|
n[
|
n
|
n.
|
|
n^
|
N
|
n"
|
n<lbv>
|
|
|
|
塞音
|
p b
|
|
t[ d[
|
t d
|
t. d.
|
|
c J
|
k g
|
q G
|
t<lbv> d<lbv>
|
|
?
|
|
擦音
|
P B
|
f v
|
T D
|
s z
|
s. z.
|
S Z
|
C C<vcd>
|
x Q
|
X g"
|
w<vls> w
|
H H<vcd>
|
h<?>
|
s<lat> z<lat>
|
近音
|
|
r<lbd>
|
r[
|
r
|
r.
|
|
j
|
j<vel>
|
g"
|
w
|
|
h
|
|
边音
|
|
|
l[
|
l
|
l.
|
|
l^
|
L
|
|
|
|
|
颤音
|
b<trl>
|
|
|
r<trl>
|
|
|
|
|
r"
|
|
|
|
|
闪音
|
|
|
|
*
|
*.
|
|
|
|
|
|
|
|
*<lat>
|
挤喉音
|
p`
|
|
t[`
|
t`
|
|
|
c`
|
k`
|
q`
|
|
|
|
|
內爆音
|
b`
|
|
d`
|
d`
|
|
|
J`
|
g`
|
G`
|
|
|
|
|
搭嘴音
|
p!
|
|
t!
|
c! [Note 1]
|
|
|
c! [Note 1]
|
k!
|
|
|
|
|
l!
|
相比之下,IPA辅音表使用了许多受支持较少的符号:
元音表
柯申鲍姆系统元音简表 (成对者为非圆唇/圆唇元音;括号中的符号表示某些存在于口语中但没有对应IPA字符的元音)
|
|
前
|
央
|
後
|
日化
|
閉
|
i y
|
i" u"
|
u- u
|
|
次閉
|
I I.
|
|
(U-) U
|
|
半閉
|
e Y
|
@<umd> @.
|
o- o
|
R<umd>
|
中
|
|
@
|
|
R
|
半開
|
E W
|
V" O"
|
V O
|
|
次開
|
&
|
&"
|
(无符号)
|
|
開
|
a.
|
(a" A".)
|
A A.
|
|
相比之下,IPA元音表使用了许多受支持较少的符号:
元音修饰词和变音符号
重音符号放在重读音节之前,'
表示主重音,,
表示次重音。
注释
- ^ 1.0 1.1 柯申鲍姆系统中用⟨c!⟩表示IPA字符⟨ʗ⟩,后者无差别地用于齿龈搭嘴音⟨ǃ⟩与硬颚搭嘴音⟨ǂ⟩。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
|
|
---|
肺部气流音
|
當符號成對出現時,左邊的是清音,右邊的是濁音。陰影區域表示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發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