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
太平记。
《太平廣記》,是宋代李昉等人編著的大型類書,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小说总集,凡五百卷。
成書過程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體編纂,到隔年八月結束,因編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所以定名為《太平廣記》[1],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2]。全書五百卷,目錄十卷,共分九十二大類[3],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專收野史以及小說雜著,其中以神仙、鬼、報應、神、女仙、定數、畜獸、草木、再生、異僧、徵應等十一類約佔全書之半。[4]
《太平廣記》引書大約四百多種[5],大致篇末都註明了來源,但偶有錯誤。例如《太平廣記》卷一九四題作《僧俠》,云出自《唐語林》,但據汪紹楹考證:“明鈔本作出《酉陽雜俎》”。李昉等在奉詔編撰《太平廣記》後,曾向皇帝上過一表,提到此書宗旨“博宗群言,不遺眾善”,“編秩既廣,觀覽難周,故使採摭菁英,裁成類例”。
《太平广记》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浦江清曾说“《太平广记》的结集,可以作为小说史上的分水岭”。宋人蔡蕃曾编《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三十卷,皆節錄《廣記》資料。《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等書多取材《廣記》。
《廣記》書中絕大部分小說都是唐代的作品[6],如六朝志怪、唐人傳奇等。《太平广记》還选编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共四十七条[7]。有些篇幅較小的書幾乎全部收錄,其中許多原書如《旌異記》、《啟顏錄》等已失傳,靠本書而得以流傳。書裡最值得重視的是第484至492卷,九卷雜傳記裡所收的《霍小玉傳》、《崔鶯鶯傳》、《李娃傳》、《東城老父傳》、《柳氏傳》、《長恨傳》、《無雙傳》等,都是唐人傳奇的名篇,最早見於本書。
流传
《太平廣記》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八月十三日,李昉上表向宋太宗进《太平广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正月,《太平广记》奉旨雕印版,旋即停止雕印。中止印行的原因按《宋会要》所言是“言者以为非学者所急,收墨版藏太清楼”。[8]然而《广记》的流传并未中止,闵宽东认为它最晚于高丽文宗三十四年(1080年)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高丽使臣朴寅亮已经在诗作中引用《太平广记》的典故。[9]今韩国仍有较早的《太平广记详节》,以宋本为底本。此外还有孙潜校宋本、沈与文野竹斋抄本和陈鳣校宋本三种具有宋本《广记》背景。[10]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记录了当时有《京本太平广记》,可能是福建建阳刻本,即建本。根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当时的《广记》不仅有全本,也有节本,如《鹿革事类》《鹿革文类》等书,都是《广记》的节本。本书在北宋中期以后逐渐有了更多的读者。[11]
明代,刻书家重新开始着手刊刻《广记》。沈与文野竹斋抄本为目前最古的《太平广记》抄本。沈氏为嘉靖朝苏州的一位藏书家,其抄本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11]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谈恺据传钞本加以校补重印,稱《谈刻本》。今日宋朝刻本已佚,目前所存最古的刻本即是谈恺刻本。从谈刻本又衍生出明活字本,王重民先生以为应是隆庆、万历年间排印的。[12]傅增湘指出,其源出于谈刻本,仍列谈恺跋与衔名于卷首。万历年间苏州藏书家许自昌以谈刻本为底本,加以校对,成为了许自昌刻本。[11]
清初四庫全書館館臣收入《四庫全書》,一般認為缮录底本是《谈刻本》。但张国风指出,四库本的缮录底本是黄晟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槐荫草堂本。
評價
- 胡應麟曾言:「《文苑》之蕪冗,《廣記》之怪誕,皆藝林所厭薄,而不知其有助於載籍者不鮮也。非《御覽》西京以迄六代諸史乘煨燼矣。非《英華》,典午以迄三唐諸文賦煙埃矣。非《廣記》汲冢以迄,五朝諸小說烏有矣。所錄本書,今十九不存,間存者往往賴此而完帙僅半,余恍忽睹其名耳。宋人雜說單行,本朝垂百數種,舍此遂無可別稽。故是編雖蕪冗,世莫得而廢也。……《廣記》之臚列詳明,紀例精密,灼然必傳,又當議於二典之外者也。」[13]
- 魯迅所輯《古小說鉤沉》和《唐宋傳奇集》,多取材於此書。他在《破〈唐人說薈〉》一文中指出:“我以為《太平廣記》的好處有二,一是從六朝到宋初的小說幾乎全收在內,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別買許多書。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類一類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們看到厭而又厭,對于現在談狐鬼的《太平廣記》的子孫,再沒有拜讀的勇气。”
相關考證
- 葉慶炳認為《太平廣記》引用他書文字,每任意刪節修正,而有三條則和《新唐書》一字不差,其非屬廣記原有,「周迪妻」、「封景文」、「高彥昭女」均在「十一人」之中。此三條蓋談愷據新唐書妄補,並非廣曰。[14]
逸事
- 据说徐铉想把自己的作品《稽神录》收进去,不敢自主,托人徵求李昉同意。倒是李昉很大方地说:“讵有徐率更言无稽者?中采无疑也。”,于是“此录遂得见收”。[15]
- 元好問〈劉景玄墓銘〉文中曾提到,劉景玄半個月就把整套《太平廣記》背誦無誤:“泰和中,予初识景玄于太原,人有为予言是家读《广记》半月而初无所遗忘者,予未之许也。”[16]
注釋
- ^ 《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昉等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三年八月书成,号曰《太平广记》。六年诏令镂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著录《太平广记》五百卷:“太平兴国二年,诏学士李昉、扈蒙等修《御览》,又取野史、传记、故事、小说撰集,明年书成,名《太平广记》。”
- ^ 《通誌校讎略》稱《太平廣記》爲《太平御覽》中別出《廣記》一書。
- ^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稱“五十五部”是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誤導,“五十五部”係指《太平御覽》。
- ^ 太平廣記. 中華百科全書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 ^ 鄧嗣禹的《太平廣記引得序》統計為四百七十五種,王泓冰主編的《太平廣記引得》說有五百二十三種
- ^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稱唐前小說一百八十餘種,唐五代小說三百三十餘種。
- ^ 傅增湘稱:“《太平广记》引此书凡四十七条,偶取谈刻本手勘一过,视原书已得三分有二。其中引李贺以诗谒韩吏部、李义琛赴京遇商客二则,本书乃遍检不得,是所存恐亦非全本也。”
- ^ 王应麟. 玉海. 广陵书社. 2003: 1030–1031.
- ^ 闵宽东. 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研究之综述.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285.
- ^ 张国风. 太平广记版本考述. 中华书局. 2004: 71.
- ^ 11.0 11.1 11.2 熊明. 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 中华书局. 2021. 第五章、第六章. ISBN 9787101152555.
- ^ 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395.
- ^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百四「讀《太平御覽》三書」
- ^ 葉慶炳. 《古典小說論評》. 幼獅文化. ISBN 9789575301408.
- ^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太宗命儒臣辑《太平广记》,时徐铉实无编纂。《稽神录》,铉所著也。每欲采撷,不敢自专,辄示宋白,使问李,曰:“徐率更以博信天下,乃不自信,而取信于宋拾遗乎?讵有率更言无稽者,中采无疑也。”
- ^ 《元好問集》卷二十三
參考書目
- 严一萍:《太平广记校勘记》
- 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
- 邓嗣禹:《太平广记引得序》
- 张国风:《太平广记版本考述》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在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 《太平廣記 (四庫全書本)》
參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