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论证的一个例子
循環論證 (circular argument)、循環推理 (循環推論 ;circular reasoning)、或循環證成 (循環證立 ;circular justification),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1] 。
循環論證或循環推理有時也泛指包括循環證成、循環因果 、循環定義 、循環解釋 等各種有循環形式的陳述。[ 2]
形式說明
循環證成通常是這樣的:主張命題
p
1
{\displaystyle p_{1}}
,但
p
1
{\displaystyle p_{1}}
並非已知或不證自明(例如論者試圖為它提供理據,或者它受人質疑),於是使用
p
2
{\displaystyle p_{2}}
支持
p
1
{\displaystyle p_{1}}
,但
p
2
{\displaystyle p_{2}}
亦受人質疑,於是使用
p
3
{\displaystyle p_{3}}
支持
p
2
{\displaystyle p_{2}}
,但
p
3
{\displaystyle p_{3}}
亦受人質疑,這次論者使用
p
1
{\displaystyle p_{1}}
支持
p
3
{\displaystyle p_{3}}
。
這種情況可以寫成一般性的形式:
p
1
← ← -->
p
2
← ← -->
p
3
← ← -->
.
.
.
← ← -->
p
n
← ← -->
p
1
{\displaystyle p_{1}\leftarrow p_{2}\leftarrow p_{3}\leftarrow ...\leftarrow p_{n}\leftarrow p_{1}}
此論證的基本前提為
p
1
{\displaystyle p_{1}}
,結論為
p
1
{\displaystyle p_{1}}
,結論出現在前提中,這種推理形式相當於使用
p
1
{\displaystyle p_{1}}
支持
p
1
{\displaystyle p_{1}}
自己,因此是循環證成。
有時論證會更加複雜,例如用
p
2
{\displaystyle p_{2}}
、
p
3
{\displaystyle p_{3}}
、
p
4
{\displaystyle p_{4}}
共同支持
p
1
{\displaystyle p_{1}}
,而在
p
4
{\displaystyle p_{4}}
受質疑時再用
p
1
{\displaystyle p_{1}}
、
p
5
{\displaystyle p_{5}}
共同支持
p
4
{\displaystyle p_{4}}
。這種形式可寫成:
p
1
←
p
2
,
p
3
p
4
←
p
5
p
1
{\displaystyle p_{1}{\xleftarrow[{p_{2},p_{3}}]{}}p_{4}{\xleftarrow[{p_{5}}]{}}p_{1}}
。
此論證的基本前提為
p
1
{\displaystyle p_{1}}
和
p
5
{\displaystyle p_{5}}
和
p
2
{\displaystyle p_{2}}
和
p
3
{\displaystyle p_{3}}
,結論為
p
1
{\displaystyle p_{1}}
,結論出現在前提中,因此也是一種循環證成。
單就循環證成的形式來看,循環證成在邏輯 上可能有效 (如果推理過程沒有缺陷)、也可能健全 (如果自身證立的前提
p
1
{\displaystyle p_{1}}
恰好是真的),因此循環證成並非推理形式上的錯誤,故不歸為形式謬誤 。然而,循環證成的情境中,
p
1
{\displaystyle p_{1}}
通常是受質疑的,用受質疑的命題自身證明自身毫無意義、也缺乏說服力,這種情況可歸為非形式謬誤 。[ 3]
有些人把情境上不恰當的循環證成稱作循環證成的謬誤 或循環論證的謬誤 (fallacy of circular justification/argument/reasoning);有些人則只把「循環證成」限定於情境上不恰當的情況。
循環證成與亞里士多德 對乞題 的形式化界定相似,但一般不包括三段論的乞題。
示例
論點直接支持自身
最簡化的循環證成是用論點自己支持自己,例如:
「小明有罪」和「他(小明)有罪」很顯然是表達相同的命題,因此原論述只涉及一個命題:
p
1
{\displaystyle p_{1}}
:小明有罪
可分析為這樣的結構:
p
1
← ← -->
p
1
{\displaystyle p_{1}\leftarrow p_{1}}
,故為循環證成。
論點間接支持自身
複雜一點的循環證成是繞一圈支持自己,例如:
甲:小明是音樂神童,因為他很懂音樂。
乙:怎麼知道小明很懂音樂?
甲:因為小明是音樂神童。[ 1]
甲的論述涉及兩個命題:
p
1
{\displaystyle p_{1}}
:小明是音樂神童。
p
2
{\displaystyle p_{2}}
:小明很懂音樂。
可分析為這樣的結構:
p
1
← ← -->
p
2
← ← -->
p
1
{\displaystyle p_{1}\leftarrow p_{2}\leftarrow p_{1}}
,故為循環證成。
複雜的支持結構1
更複雜的支持結構實例如:
甲:聖經寫的都是對的。
乙:怎麼知道聖經寫的都是對的?
甲:因為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
乙:怎麼知道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的?
甲:因為聖經這麼寫。[ 4]
甲的論述涉及以下命題:
p
1
{\displaystyle p_{1}}
:聖經寫的都是對的(待證明)
p
2
{\displaystyle p_{2}}
: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待證明)
p
3
{\displaystyle p_{3}}
:聖經寫著: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可翻查《聖經》證明)
從言論上看,甲的論述是:
p
1
← ← -->
p
2
← ← -->
p
3
{\displaystyle p_{1}\leftarrow p_{2}\leftarrow p_{3}}
,乍看之下不似循環證成。
然而,單就「聖經寫著: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並不足以支持「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還必須加上「聖經寫的都是對的」這個條件才充分。因此,甲的第三句話應視為「因為聖經這麼寫,而且聖經寫的都是對的。」亦即視作由
p
3
{\displaystyle p_{3}}
和
p
1
{\displaystyle p_{1}}
共同支持
p
2
{\displaystyle p_{2}}
,此時可分析為這樣的結構:
p
1
← ← -->
p
2
←
p
3
p
1
{\displaystyle p_{1}\leftarrow p_{2}{\xleftarrow[{p_{3}}]{}}p_{1}}
,可看出甲是循環證成。
複雜的支持結構2
甲:大雄是賣國賊,因為他替胖虎這個間諜辯護!
乙:怎麼知道胖虎是間諜?
甲:因為大雄這個賣國賊替他辯護。
甲的論述相當簡略,考慮未明言的隱藏預設,大致涉及了以下命題:
p
1
{\displaystyle p_{1}}
:大雄是賣國賊(待證明)
p
2
{\displaystyle p_{2}}
:胖虎是間諜(待證明)
p
3
{\displaystyle p_{3}}
:大雄替胖虎辯護(經驗事實)
p
4
{\displaystyle p_{4}}
:幫間諜辯護的人就是賣國賊(隱藏預設)
p
5
{\displaystyle p_{5}}
:賣國賊幫忙辯護的人就是間諜(隱藏預設)
可分析為這樣的結構:
p
1
←
p
3
,
p
4
p
2
←
p
3
,
p
5
p
1
{\displaystyle p_{1}{\xleftarrow[{p_{3},p_{4}}]{}}p_{2}{\xleftarrow[{p_{3},p_{5}}]{}}p_{1}}
故為循環證成。(此外,
p
3
{\displaystyle p_{3}}
、
p
4
{\displaystyle p_{4}}
、
p
5
{\displaystyle p_{5}}
等預設亦可能有爭議,即可能乞題 。)
相似概念
有一些情況與循環證成相似,一些文獻也把它們稱作循環論證,但它們不完全等同於循環證成,也不一定是推理謬誤。
循環因果
循環因果 (circular cause and consequence)是某事的原因回歸到某事本身解釋的情形[ 2] [ 5] 。例如:
甲:為什麼某省人口不斷外移?
乙:因為某省經濟蕭條。
甲:為什麼某省經濟蕭條?
乙:因為某省人口不斷外移。
乙的說法看似循環證成,然而本例甲要的不是證據或證明,而是因果上的解釋;再者本例情境中「某省人口不斷外移」、「某省經濟蕭條」皆受認可為已知事實,其真確性並未受質疑,可視為已知之事,因此乙不是在循環證成,只是給出了循環因果的解釋。一般經驗上,某省人口不斷外移和某省經濟蕭條的確可能是正回饋 的相互影響關係,雖然乙沒有完全解釋最初原因,但指出人口外移與經濟蕭條的因果關係有擴展認知的作用,因此這種因果解釋並非全無道理。[ 6]
又如為人熟知的:
甲:雞是怎麼來的?
乙:從雞蛋裡孵出來的。
甲:那雞蛋是怎麼來的?
乙:雞產出來的。
雞生蛋,蛋生雞,兩者最初究竟何來?此說法並未提供明確答覆。但這個因果解釋讓我們瞭解雞和蛋的循環相生關係,並非全無意義。(參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循環定義
循環定義 是指用於定義某詞語 的詞語最終需用某詞語本身來定義的情形。例如:
小明:什麼是松樹?
小華:松樹就是能結出松果的樹。
小明:什麼是松果?
小華:松果就是由松樹結下的毬果。
马冬梅:我叫马冬梅。马是马冬梅的马,冬是马冬梅的冬,梅是马冬梅的梅。
除非事先理瞭解其中某些詞的意思,這種定義往往不能幫助我們瞭解這些詞,因此常視為謬誤。
然而當循環非常龐大時,循環定義往往是可接受的,例如詞典 總是使用某些詞定義或說明另一些詞,只要我們認識足夠多的詞,詞典便能幫助我們認識更多的詞。[ 4]
循環解釋
循環解釋 (circular explanation),亦稱作套套邏輯 (tautology)、同義反覆 、重言句 、套套句 ,是把一件事換句話說以解釋自身。[ 7] 例如:
甲:為什麼鴉片能引人入睡?
乙:因為它有催眠的力量。
甲:為什麼鴉片有催眠人的力量?
乙:因為鴉片能引人入睡。[ 8] [ 9]
若不把乙說的「鴉片有催眠的力量」視作同義於「鴉片能引人入睡」,則難以產生合乎邏輯的理解;若把兩者視作同義,乙便只是把同一件事換句話說,沒有真正提供因果上的解釋,可視作廢話。
相關謬誤
乞題 :乞題與循環論證有很大交集,但兩者為等同或何者屬於何者,則視二者的界定方式而定。一般而言乞題的主要判準是預設了不適當的前提,判準可能為形式上是否預設結論或語境上是否具說服力;循環論證的主要判準是循環支持的形式,可能考慮或不考慮語境上是否恰當,可能包括或不包括循環因果、循環定義、循環解釋等非以證成命題為目的推理方式。
廢話謬誤 :循環解釋時,直接推論的情況在語義上恆真,如「小華是單身漢,因為他未婚;小華未婚,因為他是單身漢」,此時亦可視作廢話。
訴諸信心 :用「信了就知道是真的」來支持假設的推理方式。
抵消假設 :用假設來支持假設的推理方式。
本能理論 以特例假設 :空轉行動達到循環論證
注釋
外部連結
對立性謬誤 演繹性謬誤 歸納性謬誤 句義模糊 詞義模糊 不當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