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克修斯一世·梅加斯·科穆宁 ,或译作阿莱克修斯一世·大科穆宁 (希臘語 :Αλέξιος Α΄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 ;约1182年–1222年2月1日)是拜占庭贵族,与他的兄弟大卫·科穆宁 在1204年共同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国 ,并成为其皇帝,直到1222年去世。两兄弟是1185年被杀的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 仅存的两个男性后代,因而他们在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 后,宣称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尽管尼西亚帝国 很快成为帝国事实上的继承国,使他们的宣称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但特拉比松帝国的皇族们仍然强调自己的科穆宁家族 血统,自称“梅加斯(Μέγας,大)·科穆宁”家族[ 1] 。
1205年,阿莱克修斯成功抵挡了塞尔柱突厥人 对特拉比松的围攻 ,他的兄弟大卫则征服了安纳托利亚 西北部的几个拜占庭省份[ 2] 。但他的其他事迹见于记载的不多,穆斯林记载称,他在1214年保卫锡诺普 的战斗中被罗姆 苏丹凯考斯一世 俘虏,苏丹随后遣使要求守卫者投降,但被拒绝,于是阿莱克修斯就在市民眼前被折磨。最后锡诺普还是投降,特拉比松帝国成为苏丹国的附庸,阿莱克修斯随后被释放。1222年,阿莱克修斯去世。
从君士坦丁堡到格鲁吉亚
阿莱克修斯是曼努埃尔·科穆宁 的长子,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 (1183-1185年在位)的孙子。安德洛尼卡一世曾于1170年代在格鲁吉亚 国王乔治三世 的宫廷中避难,1180年堂兄曼努埃尔一世 皇帝去世时,他担任本都 的总督,闻讯后组织军队进军君士坦丁堡 ,之后成功篡夺皇位,经两年的动荡统治后,他被废黜杀害,他的长子曼努埃尔被致盲,很可能随即死去[ 3] 。
曼努埃尔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已被册封为“凯撒 ”的阿莱克修斯,另一个名叫大卫·科穆宁 ,记载没有说明他们母亲的身份,学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 推测他们的母亲是格鲁吉亚公主鲁速丹 [ 4] 。两个男孩于某个时间到达格鲁吉亚女王塔玛丽 的宫廷,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一派支持雅各布·菲利普·法尔默赖厄 的假说,认为仅两三岁大的两个男孩在1185年的混乱中就已被带到格鲁吉亚;另一派支持乔治·芬利 的假说,认为他们留在了君士坦丁堡并接受教育,皇帝伊萨克二世 (1185-1195年在位)并没有迫害他们,这是因为按拜占庭传统 ,他们的父亲因被致盲,已失去了继承权[ 5] 。更早期的学者,如爱德华·吉本 ,没有接触到特拉比松帝国史家米海尔·帕纳雷托斯 的编年史或格鲁吉亚的资料,认为两兄弟的出身是他们称帝时编造的。瓦西里耶夫探讨了这几种可能,认为法尔默赖厄的假说更接近事实[ 6] 。
阿莱克修斯与塔玛丽女王的具体关系未知,米海尔·帕纳雷托斯只说塔玛丽是他的“父系亲属(希腊语:προς πατρός θεὶα)”。俄罗斯学者库尼克(Kunik)推断,阿莱克修斯的母亲是塔玛丽的妹妹鲁速丹 [ 6] 。西里尔·托马诺夫 认为阿莱克修斯的爷爷安德洛尼卡在格鲁吉亚时,曾娶了乔治三世的姐妹[ 7] 。米海尔·库尔塞基斯(Michel Kuršanskis)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认为阿莱克修斯的母亲或祖母是杜卡斯家族 或巴列奥略家族 的成员,但他也不能较好地解释米海尔·帕纳雷托斯的记载[ 8] 。
关于他自1185年安德洛尼卡死后,到1204年到达特拉比松之前的经历记载相当少,但学者还是提出了一些假设。他们都同意,阿莱克修斯和他的兄弟在格鲁吉亚避难,瓦西里耶夫假设,格鲁吉亚语 成了他们的母语,他们在语言、教育、政治理想上都成了格鲁吉亚人,但可能也会有一些希腊随从帮他们熟悉祖国的语言[ 9] 。不过库尔塞斯基斯指出,在后来特拉比松帝国的制度与文化中,并没有多少格鲁吉亚因素,其精英们仍以君士坦丁堡为政治和信仰的模范[ 10] 。
自格鲁吉亚到特拉比松
1204年4月,阿莱克修斯和大卫两兄弟在女王塔玛丽的帮助下,离开格鲁吉亚,占领了特拉比松 [ 11] 。同月,阿莱克修斯称帝,时年22岁,后来的学者以此作为特拉比松帝国 建立的标志[ 12] [ 13]
学者瓦西里耶夫推测,塔玛丽帮助他们的动机超出亲情:她是个虔诚的人,经常向修道院和教堂施舍财物,其范围不限于格鲁吉亚本国,遍于整个近东,一次,她送给一群即将离开耶路撒冷 的僧侣一份礼物,但礼物途径君士坦丁堡时,被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三世 (1195-1203年在位)截留,这一行为令女王蒙受羞辱,她随后送给了僧侣们一份更丰厚的礼物,之后又支持两个侄子入侵拜占庭帝国领土,以此来报复拜占庭[ 14] 。
阿莱克修斯进入特拉布宗的时间可能可加以进一步精确。谢尔盖·卡尔波夫 发现了阿莱克修斯的一枚印章,一面有圣乔治 带领一位戴头盔的将军 的图案,两边有“Ἀλέξιος ὁ Κομνηνός(阿莱克修斯·科穆宁)”字样;正面有基督复活的图案与相应文字。卡尔波夫认为,印章上的图案表现的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即占领特拉比松,圣乔治用左手为他打开特拉比松的城门,带他入城。圣乔治的纪念日是4月23日,卡尔波夫推测,阿莱克修斯进入特拉比松可能就是在这一天[ 15] 。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是在这一年的4月13日,瓦西里耶夫指出,两兄弟应在这一消息传来之前就对特拉比松发动了进攻,他们的最初目的不是建立收复首都的基地,而是在拜占庭的领土上建立一个缓冲国 ,以保护格鲁吉亚免受塞尔柱突厥的直接攻击[ 16] 。米海尔·库尔塞基斯则为两兄弟的进军提出了一个更直接的动机:他们想要推翻安格洛斯王朝的统治,恢复科穆宁王朝 。两兄弟入城后不久,拉丁人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消息传来,于是他们与尼西亚帝国 的狄奥多尔一世 ,乃至伊庇鲁斯专制国 的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 展开了收复旧都的斗争[ 17] 。
进入特拉比松之后的几个月中,大卫向西进军,确立对本都 和帕夫拉戈尼亚 其他地区的控制。安东尼·布莱尔(Anthony Bryer)指出,格鲁吉亚王室的记载中,两兄弟的争战分为两部分,两人各自向一个方向进军:他们从格鲁吉亚伊梅雷蒂 出发,攻占特拉比松,然后大卫沿海岸进军(可能实际带领的是舰队),攻占卡拉索斯(Kerasous,今吉雷松 )、吉代 、阿玛斯拉 、赫拉克里亚·庞提卡 (今卡拉代尼兹埃雷利 )等地;与此同时,阿莱克修斯攻占了利姆尼亚 、萨姆松 和锡诺普 [ 18] 。其中萨姆松 虽只是一个小港口,但却是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苏丹国 联系黑海的咽喉,阿莱克修斯的进军,阻断了苏丹国的贸易和扩张,用穆斯林史家伊本·艾西尔 的话,就是阿莱克修斯为塞尔柱人“关上了海的大门”[ 19] 。而帕夫拉戈尼亚则成为了两兄弟坚实的基地,这里的人们支持科穆宁家族 ,因为他们与此地渊源很深,该地区的卡斯塔莫努 城就是科穆宁家族早期的根据地[ 20] 。在两兄弟到来之前,伊萨克二世 时期(1185-1195年),一个自称是阿莱克修斯二世 的人就曾在这里发动叛乱,获得了不少支持[ 21] 。
当大卫在帕夫拉戈尼亚作战时,塞尔柱突厥人对他们的东部领地发动了攻击,阿莱克修斯被迫留在特拉比松附近组织防御。罗姆苏丹凯霍斯鲁一世 的这次攻势随后转化为对特拉比松的围攻 [ 22] ,1206年,他们无功而返。在尼西亚史家尼基塔斯·霍尼亚提斯 献给狄奥多尔一世的颂词中,他将阿莱克修斯比作希腊神话中的青年海拉斯 ,他在随阿耳戈船英雄 寻找金羊毛 的旅程中,在密细亚 海岸,被那伊阿得斯 (宁芙 的一种)诱惑而消失不见[ 23] [ 24] 。
与此同时,狄奥多尔阻止了两兄弟攻占尼科米底亚 的企图,延缓了他们在西部的扩张[ 25] [ 26] 。但在1207年,两兄弟的政权还是三个拜占庭继承国中领土最大的一个,他们的领地西起赫拉克里亚·庞提卡 ,东到与格鲁吉亚交界的索特里乌波利斯 ;克里米亚 也成为其附庸,克森尼索 、刻赤 及其腹地成为了特拉比松的一个海外省,名叫佩拉蒂亚 [ 27] 。不幸的是,这就已是他们势力的最高点。
争夺帕夫拉戈尼亚
1210年左右的东南欧形势
尼西亚帝国的狄奥多尔一世并没有闲着,他在南边击败了萨巴斯·阿西德诺斯 、曼努埃尔·马罗佐梅斯 和狄奥多尔·曼加法斯 三个对手,于1208年三月或四月加冕称帝,他还挫败了拉丁皇帝 佛兰德的亨利 进攻安纳托利亚的计划[ 28] 。1208年,他决意跨过萨卡里亚河 进攻赫拉克里亚·庞提卡,以打击大卫·科穆宁的扩张。大卫随即派人向拉丁皇帝求援,信使于1208年9月到达君士坦丁堡[ 29] 。亨利皇帝之后率军渡过马尔马拉海 ,占领尼科米底亚,威胁狄奥多尔的后方,迫使其撤军回国,尼西亚军损失不小,萨卡里亚河爆发洪水,过河时约1千人丧命[ 29] 。
虽然此次进攻不成,但狄奥多尔没有放弃,1211年,在门雷德斯河畔安条克战役 中击败塞尔柱突厥人后,他与新苏丹凯考斯一世 签订合约,共同进攻特拉比松帝国的领土[ 30] 。尼基塔斯·霍尼亚提斯 记载,狄奥多尔最终未经抵抗地占领了赫拉克里亚·庞提卡和阿玛斯拉 [ 31] [ 32] 。
这一时期,大卫·科穆宁从对抗的战场中消失了,一份阿索斯山 的手抄本显示,大卫作为瓦托派季乌修道院 的一名修士于1212年12月13日去世[ 33] 。他如何从阿莱克修斯的共治者变为一个僧侣,没有文献记载,但这很有可能是强制的。舒库罗夫(Shukurov)认为,记载是被有意抹去的,大卫是因犯罪被阿莱克修斯囚禁在修道院中[ 34] 。关于他的罪名有种解释,他可能在另一次面对狄奥多尔的攻击时,选择了投降拉丁帝国,成为其附庸,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解释道:“他更有兴趣做拉丁帝国名义上的附庸,而不是被尼西亚帝国吞并”[ 35] 。
米海尔·库尔塞基斯(Michel Kuršanskis)称,阿莱克修斯也参与了塞尔柱突厥的内部斗争,支持凯考斯一世之弟凯库巴德 与他争位。这个观点来源于他对穆斯林史家伊本·比比 的一段难懂的记载的解释,此人称当凯考斯一世在锡瓦斯 时,信使带来了阿莱克修斯越过边界,袭击苏丹国领地的消息。如果他的解释是对的,凯考斯一世与狄奥多尔结盟就有了理由[ 30] 。
凯考斯在与狄奥多尔结盟后,开始进攻锡诺普 这一黑海重要港口,一旦攻下此城,大海将再次向苏丹国开放。锡诺普城坐落在地峡上,并有坚固的城墙保护,但围城过程中,阿莱克修斯在一次小冲突中被俘虏,伊本·比比记载,当时他正带着500骑兵外出打猎,(学者米海尔·库尔塞基斯注意到,这样的规模并不像是打猎)。阿莱克修斯被俘后,成为了苏丹夺取锡诺普 的筹码[ 36] 。苏丹向守军展示了阿莱克修斯,并强迫他派亲信入城商议投降,但守军回答:“即使阿莱克修斯被俘,他还有几个孩子可以统治国家,我们将会拥立新皇帝,绝不把国家交给突厥人”[ 37] 。舒库罗夫认为,锡诺普人如此表态,是因为他们对阿莱克修斯囚禁弟弟大卫感到不满[ 38] 。
苏丹被守军的回应激怒,在城墙之下几次折磨阿莱克修斯,最后守军改变了主意,开始谈判,商定于1214年11月1日有条件投降,以换取阿莱克修斯的自由。阿莱克修斯向苏丹宣誓效忠,并承诺纳贡之后,被苏丹放回特拉比松[ 39] [ 36] 。
晚年
失去锡诺普后,特拉比松帝国的西方边界退至伊利斯河 及狄尔默顿河 一带,距特拉比松城只有250公里,更重要的是,特拉比松从此不再与尼西亚帝国及其他希腊政权接壤[ 40] ,之后的数代特拉比松皇帝不再关心拜占庭事务,把注意力放在了亚洲 [ 41] 。
关于阿莱克修斯此后的经历,人们所知不多。瓦西里耶夫 指出,格鲁吉亚编年史记载,国王乔治四世 在库拉河 附近作战时,曾有“来自赫拉尔(Khlar)和希腊的支脉前来送礼”;他认为赫拉尔就是凡湖 边的阿赫拉特 ,希腊实际指的就是特拉比松帝国,支脉就是阿莱克修斯[ 42] 。但米海尔·库尔塞基斯不同意其观点,认为阿莱克修斯不可能离开特拉比松如此之远,并强调在格鲁吉亚编年史中,特拉比松一直被称为“本都”而不是希腊[ 43] 。
阿莱克修斯死于1222年2月1日,时年约40岁,在位十八年。他把长子约翰 托付给女婿安德洛尼卡·吉多斯 [ 11] 。
家庭与继承
阿莱克修斯曾结过婚,但史家没有记载他妻子的信息,她可能名叫狄奥多拉·阿克苏海娜(Theodora Axuchina),此名出现在1978年出版的《欧洲族谱 》中,此书还在几个现代谱系中为其找到了位置。
米海尔·库尔塞基斯从约翰一世的姓阿克苏洪斯(Αξούχος)及阿莱克修斯的政治派系推断,他可能于1201年结婚,妻子是“胖子”约翰·科穆宁 (死于约1200年)的女儿,阿莱克修斯·阿克苏赫 的孙女[ 44] 。阿莱克修斯本人有两个孩子,未来的皇帝约翰 和曼努埃尔 ,还有一个女儿,与安德洛尼卡·吉多斯 结婚。舒库罗夫(Shukurov)则认为阿莱克修斯至少有三个儿子,在曼努埃尔成为皇帝时,一个名叫约安尼基欧斯(Ioannikios)的人被折磨,且被送进了修道院,此人可能就是阿莱克修斯的儿子[ 45] 。
脚注
^ Macrides, Ruth. 1975 ,第238-245頁
^ Kuršanskis M. 1988 ,第109-124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5-8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17頁
^ George Finlay 1877 ,第317頁
^ 6.0 6.1 A. A. Vasiliev 1936 ,第9-12頁
^ Cyril Toumanoff, 1940 & 299-312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Cyril_Toumanoff1940299-312 (幫助 )
^ Kuršanskis M. 1977 ,第237-256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18頁
^ Kuršanskis M., 1977 & p-238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uršanskis_M.1977p-238 (幫助 )
^ 11.0 11.1 Michael Panaretus & Bessarion 2019 ,第3頁
^ George Finlay 1877 ,第370頁
^ Miller, William, 1969 ,第14-19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18-20頁
^ Karpov 2012 ,第75f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19頁
^ Kuršanskis M. 1977 ,第243-245頁
^ Bryer & 1988-1999 ,第179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ryer1988-1999 (幫助 )
^ Claude Cahen 1968 ,第117頁
^ Miller, William, 1969 ,第15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1-23頁
^ Kuršanskis M. 1988 ,第109-111頁
^ Miller, William, 1969 ,第18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1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4頁
^ Bryer & 1988-1999 ,第181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ryer1988-1999 (幫助 )
^ A. A. Vasiliev 1936 ,第26-29頁
^ Alice Gardner 1964 ,第75-78頁
^ 29.0 29.1 Bryer & 1988-1999 ,第183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ryer1988-1999 (幫助 )
^ 30.0 30.1 Kuršanskis M. 1988 ,第112頁
^ Shukurov 2001 ,第185頁
^ Bryer & 1988-1999 ,第185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ryer1988-1999 (幫助 )
^ Bryer & 1988-1999 ,第184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ryer1988-1999 (幫助 )
^ Shukurov 2001 ,第129f頁
^ Miller, William, 1969 ,第17頁
^ 36.0 36.1 Kuršanskis M. 1988 ,第113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7頁
^ Shukurov 2001 ,第131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7f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6頁
^ Miller, William, 1969 ,第19頁,参见Kuršanskis M. 1988 ,第109-124頁
^ A. A. Vasiliev 1936 ,第29f頁
^ Kuršanskis M. 1988 ,第245-247頁
^ Kuršanskis M. 1970 ,第117-125頁,引自Kelsey Jackson Williams 2006 ,第173f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elsey_Jackson_Williams2006 (幫助 )
^ Shukurov 2001 ,第131f頁
来源
Macrides, Ruth. What’s in the name “Megas Komnenos”. Archeion Pontou. 1975, 35 : 238-245.
Kuršanskis M. L'Empire de Trébizonde et les Turcs au 13e siècle .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1988, 46 (1): 109-124 [2021-0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6-05) (法语) .
A. A. Vasiliev. The Foundation of the Empire of Trebizond (1204–1222) . Speculum. 1936, 11 : 3-37.
George Finlay. A History of Greece from its conquest by the Romans to the present time, B.C. 146 to A.D. 1864. 4 Mediaeval Greece and the Empire of Trebizond, A.D. 1204-1461. Oxford: Oxford Clarendon Pr. 1877. OCLC 1071014451 .
Cyril Toumanoff.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nder of the Empire of Trebizond and the Georgian Queen Thamar . Speculum. 1940, 15 (3): 299-312.
Kuršanskis M. L'Empire de Trébizonde et la Géorgie .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1977, 35 : 237-256 [2021-0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3) (法语) .
Michael Panaretus; Bessarion. Scott Kennedy , 编. Two works on Trebizo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0674986626 .
Miller, William,. Trebizond: The last Greek Empire of the Byzantine Era: 1204–1461. Chicago: Argonaut. 1969. OCLC 567790414 .
Karpov. New Archival Discoveries of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Empire of Trebizond (PDF) . Gamer. 2012, 1 : 73-85 [2021-0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12-23).
Bryer. David Komnenos and Saint Eleutherios. Ἀρχεῖον Πόντου. 1988-1989, 42 : 179 (gr) .
Claude Cahen. Pre-Ottoman Turkey: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history c. 1071-1330. New York: Taplinger Pub. 1968. OCLC 1130420210 .
Alice Gardner. The Lascarids of Nicaea : The story of an empire in exile. Amsterdam: Adolf M. Hakkert. 1964. OCLC 485567995 .
Shukurov. The Enigma of David Grand Komnenos. Mesogeios. 2001, 12 : 131.
Kuršanskis M. Autour des sources Georgiennes de la fondation de l'empire de Trebizonde. Archeion Pontou. 1970, 30 : 107-115.
Kelsey Jackson Williams. A Genealogy of the Grand Komnenoi of Trebizond (PDF) . Foundations. 2007, 2 (3): 171-189.
外部链接
阿历克塞一世 (特拉比松)
科穆宁王朝
出生于: 约1182年逝世於: 1222年2月1日
統治者頭銜
新頭銜
特拉比松皇帝 1204年4月–1222年2月1日
繼任者:安德洛尼卡一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第十代 第十一代 第十二代 第十三代 第十四代 第十五代 第十六代 相关条目 只包含较著名人物,皇帝与共治者用粗体 标识 注1:身份存在争议,一说为阿莱克修斯·科穆宁 (安德洛尼卡之子)之女,属第七代
注2:伊萨克·科穆宁 (约翰二世之子)的外孙,曾统治塞浦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