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交响乐团(德語:Wiener Symphoniker),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管弦樂團,主要的演出場地是维也纳音乐厅。
沿革
1900年,裴迪南·呂維創辦了樂團,當時的名稱是「維也納演奏團」(Wiener Concertverein)。1913年,他們開始使用维也纳音乐厅做為音樂會場地。1919年,樂團與聲藝家管弦樂團併團。1933年開始使用目前的團名。由於廣播在二〇年代的興起,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聽眾入場數銳減,但仍然勉力經營。隨著1938年奧地利遭德國吞併,他們被劃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文化樂團」(德語:Kulturorchester)[a]之一。1944年9月1日,納粹當局勒令樂團解散,原有人力則投入戰事後勤。
1945年9月16日,维也纳交响乐团舉行了戰後的首場演奏會,演出馬勒第3號交響曲。在约瑟夫·克里普斯的領導下,樂團參與了1946年夏季的布雷根茨音樂節,並逐漸收復了名聲[b]。此外,1946年起樂團與赫伯特·冯·卡拉扬展開一段密切的合作,卡拉揚以維也納樂友協會指導的身分,規劃了「卡拉揚系列」的音樂會,並率領樂團前往歐洲、北美各地巡迴。
1959年,在沃尔夫冈·萨瓦利希的指揮下,维也纳交响乐团赴梵蒂冈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演奏。萨瓦利希亦負責了1964年的美國巡迴,以及1967年的美、日兩地巡迴。1970年,樂團邀請克里普斯重回指導,擔任藝術顧問職務,直到1973年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到任為止。1986年,乔治·普雷特亦應允了同性質的應急任命,擔任首席客座指揮,他的職位則由1991年到任的拉斐爾·弗呂貝克·德·伯格斯所繼承。為了感謝他們的貢獻,樂團贈與萨瓦利希與普雷特「榮譽指揮」(德語:Ehrendirigent)之銜。
2006年起,维也纳交响乐团成为維也納河畔劇院的驻院乐团,在该場地演出歌剧時擔任伴奏。
2011年10月,维也纳交响乐团宣布與菲利浦·約丹達成協議,後者將於2014年樂季上任首席指揮[1],合約期為5年[2]。2016年12月,雙方議定延長合約,約丹的任期將延長至2020年樂季結束為止[3][4]。在約丹的帶領下,樂團亦展開史上第一次的商業錄音製作,曲目是貝多芬的全本交響曲[5]。2018年3月,樂團對外宣布約丹的繼任者將是安德烈斯·奥罗斯科-埃斯特拉达,他的任期將自2021年樂季展開,合約期為5年[4]。
目前,维也纳交响乐团在每个乐季固定推出150场左右的音乐会及歌剧演出。
歷任指揮
此外,樂團與富特文格勒(1927–30年,樂友協會指導)、卡拉揚(1948–64年,樂友協會指導)、克里普斯(1970–73年,藝術顧問)、普雷特(1986–91年,首席客座指揮)等指揮家皆有合作。
首演作品
近代許多經典作品都是由维也纳交响乐团所首演,包括布鲁克纳第9號交響曲、勋伯格《古列之歌》、拉威尔的《左手钢琴协奏曲》等[來源請求]。
注釋
- ^ 主要目的為政治宣傳的納粹黨營事業。
- ^ 乐团自1946年以来一直担任布雷根茨音樂節的常驻乐团,并与该音乐节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迄今。
參考資料
- 參照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