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尾蜥 (學名 :Corucia zebrata ),又名猴尾石龍子 、猴子尾石龍子 、所羅門蜥 或所羅門石龍子 ,是所羅門群島 特有的一種石龍子 。牠們是已知現存最大的石龍子。[ 2]
猴尾蜥是完全草食性 的,主要吃果實 及植物 。牠們是其中一種群居的爬行動物 。雄性及雌性是地盤性的,對非親屬帶有攻擊性。猴尾蜥是屬 內的唯一物種 。牠們其下有兩個亞種 ,即C. z. zebrata 及C. z. alfredschmidti 。[ 3] C. z. alfredschmidti 較為細小,眼睛 較為深色,鞏膜 黑色。
大量伐林對猴尾蜥來說是最嚴重的威脅。牠們也被原住民 獵殺為食物,且當作寵物 運往外地。牠們已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附錄二的保護,禁止出口。[ 4]
分類及命名
猴尾蜥最初是由約翰·愛德華·格雷 (John Edward Gray)於1856年描述。其屬 名是拉丁文 「閃爍」的意思,因格雷描述牠們身上的鱗片展現多種色彩。[ 1] 種小名 是「斑馬 」的拉丁化形態,指其有像斑馬的斑紋。牠們的尾巴可以抓住物件,幫助攀樹,故名猴尾蜥。[ 5]
在所羅門群島 的西部島嶼發現了一個亞種 ,並以阿爾弗雷德·施密特 (Alfred Schmidt)來命名。[ 6] 但是,其亞種的地位卻被受質疑,認為牠們可能只是島內群落的變異。
猴尾蜥的近親是青舌蜥蜴屬 及分佈在印尼 、澳洲 及新畿內亞 的胎生蜥屬 。牠們都是同屬於蝘蜓亞科 的。[ 7] [ 8]
分佈及棲息地
猴尾蜥原住於太平洋 西南部的所羅門群島 。[ 9] [ 10] 指名亞種的C. z. zebrata 分佈在喬伊索島 、新喬治亞群島 、聖伊莎貝爾島 、瓜達爾卡納爾島 、馬萊塔省 、馬基拉島 、Ugi及聖塔安那 。北方的C. z. alfredschmidti 分佈在布干維爾島 、布卡島 及肖特蘭群島 。布干維爾島及布卡島地理 上是屬於所羅門群島,但政治 上由巴布亞新畿內亞 統治。[ 11] 兩個亞種 都是樹棲的,很多時在森林 的上冠層 出沒。牠們一般會在榕屬 的樹上出現,因這種樹可以提供多種不同的食物。牠們會在半開發的地區及種植園中出沒,因當中的樹也可以提供所需的食物。[ 12]
生物學
Saint Louis Zoo的猴尾蜥
猴尾蜥是現存最大的石龍子 ,成年的可長達72厘米。[ 13] 牠們的身體幼長,四肢短壯,頭部 呈三角形 ,眼睛 細圓。[ 11] 牠們的顎部強壯,牙齒 細小,適合吃植物 。[ 11] 牠們的尾巴可以抓住東西,幫助牠們攀樹。[ 5]
猴尾蜥的鱗片呈深綠色,邊緣呈淺褐色或黑色。[ 5] 腹部 鱗片呈淺黃色至不同的綠色。[ 5] 腳趾很厚,趾甲彎曲,方便抓住樹枝。[ 5]
猴尾蜥是夜間活動的,極之依賴其嗅覺 ,來辨認地地盤及其他親屬成員。[ 14] 牠們會像蛇 般輕打舌頭 來嗅味,當舌頭縮回時,就會接觸到口腔上的犁鼻器 。[ 14]
雄性猴尾蜥的頭部較雌性的闊,身體也較修長。[ 14] 雄性的泄殖腔 附近的鱗片呈V型,雌性的則沒有。[ 14]
亞種
猴尾蜥的指名亞種C. z. zebrata 的鞏膜 白色,而C. z. alfredschmidti 的則是黑色。[ 15] C. z. alfredschmidti 的瞳孔 是綠色及黃色混合的,而C. z. zebrata 的則由綠色至橙色至深黑色不等。[ 15] C. z. alfredschmidti 的背部及腹部 鱗片都較大,而顱頂有7片鱗片,而非C. z. zebrata 的5片鱗片。[ 6]
C. z. alfredschmidti 較為短小,雄性及雌性分別平均體長31厘米及28厘米。[ 6] C. z. zebrata 稍長,雄性及雌性分別平均體長34厘米及31厘米。[ 6] C. z. zebrata 亦較C. z. alfredschmidti 重,體重接近500克。[ 6]
食性
猴尾蜥是草食性 的,吃葉子 、花朵 、果實 及嫩芽。[ 16] 就算是有毒的麒麟尾 [ 17] ,牠們吃後也沒有不良反應。[ 2] 幼蜥會吃成年的糞便 ,以獲取菌叢 來消化 食物。[ 9] 雛生的猴尾蜥首兩天會吃牠們胎盤囊,而不吃其他食物。[ 18]
繁殖
猴尾蜥是其中一種群居的爬行動物 [ 14] ,且是胎生的。妊娠期 為6-8個月,雌性會給幼蜥一個胎盤 。[ 19] 雛生的相對其母稍大,C. z. alfredschmidti 長29厘米及重80克,而C. z. zebrata 長約37厘米及175克。[ 6] 這種差距彷彿是一個母親產下6歲大的嬰兒 。[ 9] 差不多所有每次都只生一胎,但有時也會出現孖生的情況。[ 9]
雛生的猴尾蜥會留在群落中6-12個月,並受到雙親與其他成年的保護。[ 10] 約到了1歲,幼蜥會離開並組織新的群落[ 9] ,但也有一直留在群落內的。[ 14] 成年的也會收留被遺棄的幼蜥。雌性在生育期間會帶有攻擊性。[ 9]
保育
威脅
Buffalo Zoo的猴尾蜥
持續的伐林不斷威脅著猴尾蜥的生存。原住民 的獵殺及作為寵物 被捕獵也影響著牠們在野外的數量。[ 9] 由於大量被出口作為寵物,加上低繁殖 率,牠們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附錄二所保護的物種 ,限制了其貿易。[ 4] [ 19]
飼養
費城動物園 在過往的40年已經成功繁殖 了幾代的猴尾蜥。[ 9] [ 19] 由於牠們是樹棲的,需要大量垂直及分枝環境生活[ 14] [ 19] ,日間也需要地方躲藏。[ 9] 適當的濕度 及氣流也需仿造森林 冠層 。[ 9] 晚上溫度 不能低於20℃,日間溫度也不能高於27℃。[ 9]
參考
^ 1.0 1.1 Gray, J.E. New genus of fish–scaled lizards (Scissosarae) from New Guinea. Annual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1856, 2 (18): 345–346.
^ 2.0 2.1 Robert George Sprackland. Giant lizards. Neptune, NJ: T.F.H. Publications. 1992. ISBN 0866226346 .
^ Croft, Darin. Prehensile-Tailed Skinks . 2006 [2007-10-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3-22).
^ 4.0 4.1 Corucia zebrata . CITES. [2008-10-02 ] .
^ 5.0 5.1 5.2 5.3 5.4 Netherton, John; Badger, David P. Lizards: A Natural History of Some Uncommon Creatures, Extraordinary Chameleons, Iguanas, Geckos, and More . Stillwater, MN: Voyageur Press. 2002: 137 . ISBN 0760325790 .
^ 6.0 6.1 6.2 6.3 6.4 6.5 Köhler, Gunther. Eine neue Unterart des Wickelschwanzskinkes Corucia zebrata von Bougainvillle, Papua-Neuguinea. Salamandra. 1997, 33 (1): 61–68.
^ Reeder, Todd W. A phylogeny of the Australian Sphenomorphus group (Scincidae: Squamata) and the phylogenetic placement of the crocodile skinks (Tribolonotus): Bayesian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congruence and obtaining confidence in maximum likelihood inferred relationships (PDF)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Department of Biology,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2003, 27 : 384–397 [2009-06-17 ] . doi:10.1016/S1055-7903(02)00448-7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8-05-16).
^ Cogger, Harold; Zweifel, Richard. Reptiles & Amphibians . Sydney: Weldon Owen. 1992. ISBN 0831727861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Wright, Kevin M. Captivating Giants. Reptiles Magazine. 2007, 15 (12): 54–68.
^ 10.0 10.1 Wright, Kevin M. The Solomon Island Skink. Reptile & Amphibian Magazine. 1996, 3 (2): 10–19.
^ 11.0 11.1 11.2 Langerwerf, Bert. Monkey tailed skinks . [2007-10-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10-09).
^ Mccoy, Mike. Reptiles of the Solomon Islands . Australia: Pensoft Publishing. 2006: 212 . ISBN 9546422754 .
^ de Vosjoli, Philippe. The General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Prehensile-tailed Skinks . Lakeside, CA: Advanced Vivarium Systems. 1993. ISBN 1882770242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Satter, Celeste M. Corucia Zebrata . Southwestern Herpetologists Society journal (California: SWHS). 2007.
^ 15.0 15.1 Schnirel, Brian L. Subspecies comparison of the Genus: Corucia . 2006 [2008-10-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2-02).
^ Hazard, Lisa C. Sodium and Potassium Secretion by Iguana Salt Glands . Iguanas: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84 -85. ISBN 9780520238541 .
^ Toxicity of Common Houseplants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2006 [3 October 20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1-29).
^ Coborn, John. Prehensile-Tailed Skinks . TFH Publications. 1996: 64 . ISBN 0793802792 .
^ 19.0 19.1 19.2 19.3 Kirkpatrick, David T. Observations on Mating Behavior of the Solomon Island Skink. Reptile & Amphibian Magazine. 1996, 7 (5): 24–3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