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
陕县。
郏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1万人,县人民政府驻龙山街道行政路。
历史
历史沿革
郏县县境在春秋时期曾属郑国,在此置郏邑,后为楚国据有。战国时期为韩国地。秦朝时初置郏县,属颍川郡。西汉承秦制,属豫州刺史部。东汉时郏县建制撤销。三国时该地属曹魏,复置郏县,仍属豫州颍川郡。西晋改属襄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所占据。南北朝时初属北魏,先后改县名为郏城(属南阳郡)、龙山(属襄城郡)。后属东魏,置顺阳郡,为郡治所在地,至北周时期,一度曾改置辅城郡。隋初郡废,改龙山县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县名为辅城,大业初年复为辅城县,属襄城郡。唐朝以郏县建制属汝州。北宋初仍属汝州,崇宁四年(1105年)改属颍昌府,归京西北路辖治。金朝复改为郏城县,属汝州,归南京路管辖。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废除郏城县,并入梁县,后恢复该县建制,称郏县,归南阳府汝州管辖。明朝仍称郏县,属汝州直隶州。清承明制,政区建制不变,属南汝光道[2]。
中华民国时期,1914年将郏县划归河洛道管辖,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郏县先后属许昌专区、许昌地区管辖。1986年1月,郏县划归平顶山市管辖至今[2]。
历史事件
1955年,毛泽东为郏县大李庄乡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的”,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该乡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乡。
自然地理
郏县地处外方山前倾斜平原区,北汝河谷地东端。全县地势起伏呈马鞍状,西北及东南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其中西北部为箕山低中山丘陵区,海拔150-791米,全县地势最高处即位于最高点此区域郏县、汝州、禹州三地交界处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东南部为外方山余脉,主要由低山组成,海拔110-420米。中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海拔86-160米。全县山地面积占18.3%,丘陵面积占35.1%,平原面积占46.6%。北汝河是境内最大河流,过境长48公里,在境内有12条支流,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3]。
行政区划
郏县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4]:
龙山街道、东城街道、冢头镇、安良镇、堂街镇、薛店镇、长桥镇、茨芭镇、黄道镇、李口镇、王集乡、姚庄回族乡、白庙乡、广阔天地乡和渣园乡。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郟縣常住人口506377人。[5]
交通
郑栾高速从郏县东部过境,为郏县主要的联外高速公路。此外,郏县主要的公路干线还有 344国道。2019年通车的郑渝高速铁路经过郏县,在县城东南设郏县站。
经济
2022年,郏县生产总值为人民币232.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6,146元,在河南省各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中分别排第78位和第63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26.52亿元、101.97亿元和104.12亿元[6]。
郏县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产巩固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为主,常年粮食总产量在30万吨以上。郏县是烤烟的重要产区之一,烟叶常年种植面积7万亩以上。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一,常年存栏量6万头左右[3]。郏县是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和聚散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铸铁锅之都”称号。郏县铸铁锅年产量7000万口,占全国的2/3以上。2021年,“郏县铁锅铸造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
文化
郏县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郏县红牛之乡、中国铸铁锅之乡、中国美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等称号。
文物古迹
郏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
- 三苏祠和墓:位于茨芭镇,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墓冢和纪念祠。
- 郏县文庙:位于郏县老城南街中段东侧,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在原址上复扩建为官方文庙,后历经扩建,现存建筑22栋71间,被称为全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
- 临沣寨:位于堂街镇辖区,创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红石筑寨,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寨墙平面呈椭圆形,周长1100米,高6.6米,上有哨楼五座,垛子800个。寨西北、西南、东南分别设“临沣”、“来曛”、“溥滨”三门。寨外有13米宽的护寨河绕寨一周。临沣寨内现有明清建筑100余栋、400多间,属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8]。
- 郏县山陕会馆: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山西、陕西二省客商捐资兴建,为山陕客商往来的驿站和洽谈生意、迎宾宴客、联络交流的商会场所。现存照壁、戏楼、钟楼、鼓楼、东西廊房、正殿、后殿等古建筑,保存完好。
其他景点
特色饮食
郏县本地饮食号称有“六绝”:豆腐菜、炖三宝、茶水、饸饹、烧鸡、红牛肉[9]。豆腐菜源于郏县薛店镇,全称为豆腐粉条菜。豆腐菜的汤是由山羊羊骨、大骨等为原料熬制,原料包括切成丝的炸豆腐和红薯粉粉条,辅以茴香、八角、辣椒、胡椒、枸杞、肉桂等三十余种佐料[10]。郏县饸饹原以荞麦面,高粱面为主要原料,现今大部分以小麦面为主。佐料有党参、首乌、当归、枸杞等16种中草药,并以辣椒油为调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形成郏县特色的滋补饸饹[11]。
历史名人
历史上出生于郏县的著名人物有西汉武将韩千秋、韩延年父子,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的铫期和臧宫,唐朝官员孙处约和武将马燧,元朝官员迺贤和月鲁不花,明朝学者李希颜和官员王尚絅,清朝学者仝轨等。现当代较著名的郏县人还包括创造“速成识字法”的祁建华、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冯岭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张国栋等人[1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