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美國航空母艦的噸位為135,000噸,而且兩艘列星頓級航艦就占去了66,000噸,所以新航艦的適當噸位就變成主要的研究對象。雖然部份海軍軍官希望新航艦能有20,000噸左右,但海軍航空署署長威廉·莫菲特(William A. Moffett)少將力主建造13,800噸級的航艦,理由是根據英國與日本的經驗,這種噸位的航艦所能操作的飛機跟更大的船是差不多的。另一位海軍軍官,海軍部長的助手布魯斯·雷頓(Bruce G. Leighton)少校此時也提出他的研究報告,他也認為13,800噸級的航艦對於保護戰列、反潛、偵察、與對地攻擊等任務都很合適。還有一些因素也影響了海軍的決策,例如美國艦隊總司令查爾斯·休斯上將對航艦的使用方法雖然和莫菲特少將不同,但他也希望艦隊中能有一種較小型的航艦,以用他的飛機來保護他的戰鬥艦。
在這些考量之下,美國海軍在1927年所提出新的五年造艦計劃中,他們預備建造5艘13,800噸的新航艦。1929年海軍工程署提出設計案,跟有大型艦島結構的列辛頓級航艦不同,新航艦沒有艦島,構型類似蘭利號。第1艘的預算在1929會計年度提出,預定造價1,520萬美金,但由於新一轮的倫敦海軍會議預備在1930年初舉行,而且還有許多細部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中包括夜間降落的問題),因此胡佛總統在1930年初暫停了整個計劃。美國國會批准條約之後,海軍部在9月份再度提出計畫;本艘船艦由三家造船廠商競爭: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紐約造船廠、伯利恆造船公司,最終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得標,海軍在1930年11月簽訂造艦契約,1930年12月10日由海軍航海署命名為遊騎兵號。1931年9月26日安放龍骨,1933年2月25日下水,擲瓶式是由當時的第一夫人,盧·亨利·胡佛夫人執行。1934年6月4日正式服役,由亞瑟·布里斯托(英语:Arthur L. Bristol)上校擔任艦長。
遊騎兵號服役時與當初的設計略有不同。首先,該艦多了約700噸的排水量,其次,根據多次艦隊解難演習所獲得的經驗,遊騎兵號還是裝設了一個相對較小的艦島。第一架在遊騎兵號起降的飛機是由亞瑟·戴維斯(Arthur C. Davis)少校所駕駛了沃特O3U-3偵察機,時間是1934年6月21日。8月6日遊騎兵號離開乞沙比克灣(Chesapeake Bay),至南美洲海域進行試航訓練,並訪問了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蒙特維多等港口。1935年4月15日抵達圣迭戈,之後到1939年初都在太平洋地區執勤,並參與了四次艦隊解難演習。1939年2月,遊騎兵號前往加勒比海地區參加艦隊解難第20號演習,演習結束後就回到諾福克港,並執行從美國東海岸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巡邏任務。德國於9月1日侵入波蘭,而英、法兩國在9月3日對德國宣戰後,美國海軍遂組織一個「中立巡航」任務,以保護中大西洋的貿易航線。遊騎兵號也被納入,並巡弋從百慕達到紐芬蘭之間的海域。
遊騎兵號於1942年12月16日進入諾福克港進行整修,至1943年2月7日結束。航艦又載運75架P-40驅逐機至卡薩布蘭加,然後至北大西洋,在新英格蘭地區至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之間的海域進行巡邏與訓練任務。到8月份,遊騎兵號前往英國的斯卡帕灣,加入英國本土艦隊。10月2日,遊騎兵號與英國本土艦隊從泊地出發,至挪威海域攻擊德國船隻。這個作戰代字為「領袖」(Operation Leader),這個由英、美兩國海軍組成的特遣艦隊是由英國海軍上將布魯斯·佛雷塞爵士(Sir Bruce Fraser)指揮,包含2艘戰鬥艦,1艘航艦(即遊騎兵號),4艘巡洋艦,與10艘驅逐艦。遊騎兵號負責特遣艦隊的戰鬥巡邏與空中攻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