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刈香 |
---|
|
八份姑媽宮新刻的下馬碑與西港刈香發源地紀念碑 |
位置 | 臺南市 |
---|
当前用途 | 舉辦時間:農曆丑(牛)、辰(龍)、未(羊)、戌(狗)年四月 |
---|
|
|
官方名称 | 西港刈香 |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
---|
评定时间 | 2008年6月27日 |
---|
詳細登錄資料 |
|
---|
|
西港刈香 |
---|
位置 | 臺南市 |
---|
当前用途 | 舉辦時間:農曆丑、辰、未、戌年四月 |
---|
|
|
官方名称 | 西港刈香 |
---|
類型 | 登錄等級:重要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
---|
评定时间 | 2009年2月17日 |
---|
詳細登錄資料 |
|
---|
|
西港香是由西港玉勅慶安宮主辦的「香醮合一」宗教活動[1]:218[2]:32,又稱「西港仔刈香」、「西港仔香」[1]:224。該活動是在每逢丑、辰、未、戌年的農曆四月舉行,但確切的日期則依神明指示,也就是所謂的「定期不定日」[1]:250。
而起源可追溯到由八份姑媽宮舉辦的請水遶境活動,早期僅有到西港八份下宅仔「十八欉榕凹湖」處請水繞境[3]:187。後來因曾文溪大水導致該廟香火沒落,改由西港慶安宮接手主辦,到了道光廿七年(1847年)慶安宮重修落成後始有王醮[3]:188[2]:28。咸豐六年(1856年)起,改到鹿耳門媽祖廟請水[3]:188。鹿耳門媽祖廟毀於洪水後,改到鹿耳門溪請水[3]:188。昭和十五年(1940年),慶安宮將請水地點改為土城保安宮(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並請鹿耳門文舘媽祖回西港鑑醮看熱鬧,直到民國47年(1958年)同時邀請北港朝天宮媽祖,導致發生主壇之爭,雙方因而斷香[3]:189。民國53年(1964年)起,西港香改到媽祖宮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2]:46。該活動原本只是西港仔堡一帶的宗教活動,後來發展成跨區域的大型活動[1]:224。
沿革
依照黃文博的分法,將西港香的演變過程分成七個階段[1]:224[2]:36。分別是「姑媽宮請水時期」、「慶安宮曾文溪請水時期」、「慶安宮香醮請水時期」、「慶安宮媽祖宮請水時期」、「慶安宮往鹿耳門請水時期」、「慶安宮往土城仔(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請媽祖時期」、「慶安宮往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請水時期」,而前兩個階段是屬於傳說階段[1]:224、225[2]:36。又有說法認為西港香的起源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因有王船[註 1]漂到南海埔(今西港區南海里),後來因慶安宮重修而決定在該年建醮[1]:224[4]:294、301。
而西港香的香境規模最初只有十三庄,後來逐漸增加[1]:226。1988年已有「78村鄉」[註 2],1991年增加到「90村鄉」,後來又變成「96村鄉」[2]:46。
姑媽宮時期
西港香的起源,據說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時,有姑媽宮陳姓居民在曾文溪「十八欉榕凹湖仔」處發現一艘王船,之後居民將王船迎回,並進行遶境活動,之後更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1]:226[2]:36[5]:8。這次遶境也就是首次的西港香甲辰科[2]:32,參與聚落含姑媽宮在內共有13個[註 3][1]:226[2]:36[5]:8。而姑媽宮所迎回的王船,據傳是安定區蘇厝長興宮所流放[1]:226[2]:36[5]:8。此時期的活動主要是遶境和前往發現王船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而已[2]:36。
而在首科之後,請水遶境的規模逐漸變大,先是增加成24個聚落[註 4],再增加到36個聚落[註 5][1]:226[2]:38。然而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曾文溪大水,重創八份姑媽宮一帶,該廟的「下馬樟牌」被沖走,香火也因災中落,無力負擔儀式[1]:226[2]:38。最後各庄代表擲筊請求神示後,同意由西港慶安宮接辦請水遶境,於是此後該儀式便由慶安宮主辦[1]:226[2]:38。
而雖然八份姑媽宮不再是主辦廟宇,但在西港刈香中仍有一定地位[2]:40。從民國83年(1994年)甲戌香科起,八份姑媽宮有不必抽轎號(固定6號轎)和可以直接進入衙門參拜的禮遇[2]:40。民國89年(2000年)庚辰香科,慶安宮首次迎請八份姑媽宮仙姑娘媽返廟鑑醮,之後成為慣例[2]:40。而原「13庄」的文武陣頭在前往慶安宮「開館」前,也會到姑媽宮參禮[2]:40。
慶安宮時期
西港慶安宮是在八份姑媽宮遭遇大水後才開始接辦儀式,但確切的接辦時間卻有兩種看法。一般說法是自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開始,但也有從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才開始的說法[註 6][6]。另外據說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慶安宮重修落成舉行慶成王醮後,儀式活動才變成「香醮合一」的狀態[1]:228[2]:40。
請水
西港慶安宮接辦刈香後,仍繼續請水遶境活動,並在道光廿七年(1847年)加入「王醮」儀式[1]:228[2]:40。後來大約是在咸豐六年(1856年)的第25科,慶安宮將請水地點從原本的「十八欉榕凹湖仔」改成北汕尾鹿耳門媽祖宮(天后宮)[1]:232[2]:41。顯示慶安宮已經掌握了刈香活動主導權,西港香的影響範圍也往西擴展[1]:232。而其理由可能是因為慶安宮天上聖母分靈自鹿耳門,或是要回應慶安宮天上聖母實為姑媽宮仙姑娘媽的傳言[註 7][2]:41、42。
然而因為同治十年七月廿八日(1871年9月12日)鹿耳門媽祖宮被大水沖毀[註 8],刈香活動改成在舊廟址水路(鹿耳門溪)請水[1]:232[2]:42、43。而在到鹿耳門溪請水的時期,西港香的參與聚落擴張成了所謂的「七十二庄」,實際的大小聚落約有77個[1]:232[2]:43。
請媽祖
昭和十五年(1940年),因為感覺前往鹿耳門溪請水交通不便,且剛好受到土城仔邀請,於是改成到土城仔保安宮(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請媽祖到西港建醮看熱鬧,並奉為主壇[1]:233[2]:44。然而在民國47年(1958年),因為慶安宮同時請來「土城仔媽」與「北港媽」,且將北港媽奉於上位,導致土城仔不滿,兩地因而斷香[1]:233[2]:44。根據林森澤[註 9]〈周牛[註 10]先生訪問稿〉(1988年)的說法,當時之所以會請北港媽來,是總裁郭泰山所提議,為的是希望增添一處交誼廟,並藉北港媽的名聲來對官廳產生影響[1]:337[2]:45、46。而由於北港媽是遠來貴賓,遂奉於頂桌上位[1]:337[2]:46。而土城媽之所以在下桌,則是因慶安宮會計李長榮的建議[1]:337[2]:46。他認為土城媽每天要恭請出香,安奉在下桌進出較為方便[1]:337[2]:46。然而土城仔神轎出香回來見到北港媽在上桌,土城仔的信徒大為不滿,揚言不再參與西港香[1]:337[2]:46。之後該科結束後,慶安宮人士前往土城仔致歉,但並不為當地人士所接受[1]:338[2]:46。
而在下一科(1961年),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遂自行舉辦首科土城香[1]:318,慶安宮則改去舊廟地請水[2]:46。再下一科(1964年),西港香遂改至媽祖宮里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2]:46。而後西港香的規模仍逐漸擴大,陸續演變成「78村鄉」(1988年)、「90村鄉」(1991年)、「96村鄉」(2012年)[2]:46。
儀式
「西港仔香」主要內容分「刈香繞境」及「王醮」兩部份,故稱之為「香醮合一」[2]:62[5]:9。刈香繞境又細分成南下臺南府城一帶的「南巡」、前往鹿耳門天后宮的「請媽祖」,和一連三天的轄域遶境[2]:62[5]:9。黃文博《西港刈香》一書將西港香的內容分成四大面向,分別是「序曲」(「落廟」到造船)、「陣頭」(入館到謝館)、「刈香」(南巡到3日香)、「王醮」(從請王到送王)[2]:62。
準備期
西港香的第一個步驟稱為「落廟」,於每科前一年正月初九(天公生)舉行,是各村鄉代表齊聚慶安宮的聯席會議[2]:64[5]:12。主要是檢討前一科的舉辦情形並徵詢對下一科的意見,各村鄉是否繼續參加也是在此時決定[2]:64[5]:12。之後若再舉行第二次聯席會議,則會在香科舉辦當年的正月初九舉行[2]:64。
「落廟」之後,會在四月十五日千歲爺聖誕[註 11]時「杯(桮)選主會」[2]:64[5]:12。西港香有所謂的「五主會」,指的是「主會首」、「副會首」、「協會首」、「都會首」、「讚會首」[2]:64[5]:12。這些會首是境內信徒參與王醮的代表,和道士團密切配合,參與各項儀式[2]:64[5]:12。而會首限定由慶安宮「五角頭」信徒擔任,每個角頭會派一名代表參加「評桮」,在經過3次循環擲筊(跋杯)後,依照允杯(允筊、聖筊)總和數依序擔任主會首到讚會首的職位[2]:64[5]:12。
而在香科前一年會舉行「擇日」,確定各項儀式進行的日子[2]:65[5]:13。而在選好日子後,會在慶安宮神前「覆桮」確認[2]:65。從清末開始,歷科負責擇日的是七股竹仔港黃家,從初代黃養到2009年接手的黃文隆已傳了五代[註 12][2]:65。擇日又分成兩次,第一次是從「取『舟參』[註 13]」到「造王船」的日期,第二次是「王船進水出澳」到「謝燈篙」的日期[2]:65。另外傳說因慶安宮在鯉魚穴,鯉魚需水,醮期必須擇在有雨之日[2]:65。
「舟參」船儀式
香科前一年會有「『舟參』船儀式」,分成「揣寶『舟參』」(尋「舟參」)、「定寶『舟參』」、「取寶『舟參』」、「造寶『舟參』」、「請寶『舟參』」、「安寶『舟參』」六個階段[2]:68。王船龍骨(「舟參」)尺寸依各科有不同規定,分別是丑年9尺6寸、辰年9尺6寸4、未年9尺6寸8、戌年9尺7寸2[2]:68。「揣寶『舟參』」是在香境各處尋找合適的枝幹並加以編號,歷來多使用榕樹[2]:69[5]:15。之後「定寶『舟參』」,依照擲筊(跋桮、卜杯)結果選定要用的枝幹,然後慶安宮人員會擇日前往當地廟宇上香致意,並攜帶紅綵前去繫在枝幹上作記號[2]:69[5]:15。「取寶『舟參』」則是指將枝幹取回,此一階段相當重要,還會有友宮派香陣來襄贊[2]:70[5]:15。當日會先往「寶『舟參』」所在地廟宇上香,然後在臨時祭壇祭告眾神與樹神[2]:70。良時一到,便開始砍下枝幹,由香陣開路送回王船廠供奉[2]:70。
將「寶『舟參』」運回王船廠後,接下來的步驟便是「造寶『舟參』」[2]:71[5]:15。早期多是在王船廠內直接刨製,但後來有幾科因材料太大,「開斧」[註 14]之後送到工廠處理後再送回王船廠[2]:71[5]:15。刨製後的「寶『舟參』」會供奉在王船廠內,並漆上紅漆,求大吉大利[2]:71。接下來的步驟是「請寶『舟參』」,為整個「『舟參』船儀式」中最盛大的活動[2]:72,通常在香科前一年十月於南海埔王船地舉行[5]:15。儀式時會將「寶『舟參』」運到王船地,由道士團舉行迎請儀式,替「寶『舟參』」開光點眼[2]:72[5]:15。隨後也會迎請王船相關的神靈,在其紙糊神像上開光[2]:73[5]:15。其開光順序是總趕公、廠官爺、王船媽祖、天兵天將[2]:73。「請寶『舟參』」,隨即便是「安寶『舟參』」,是將「寶『舟參』」與神靈安置於王船廠與神殿的儀式[2]:74[5]:15。
另外有一「合『舟參』底」(合「舟參」)的儀式[註 15],是將慶安宮執事人員與五主會奉獻之龍銀(現為硬幣)放入「寶『舟參』」前後兩端鑽好的孔洞中,目的是為王船添載並祈求福財[2]:75[5]:15。
而因為代天巡狩的「先遣部隊」已被迎請,故在「請寶『舟參』」後每晚各更會「打更鼓」,持續到「送王」為止[2]:77。「打更鼓」有表示王爺官將兵卒會夜巡庄境,同時告知信徒王船祭典到了的意思[2]:77。這段期間每天日落時會升起「媽祖旗」,之後每更打鼓,每點(24分鐘)敲鑼[2]:77。不過確切的執行時間是「頭更三點鑼起,尾更三點鑼止」,另外「換更」時會放鞭炮昭示,但只在頭更[註 16]、二更[註 17]、五更(尾更)[註 18]執行,其餘換更是用「文武鼓」[註 19][2]:77。
造王船
王船的製作,可分成木工與彩繪兩部分[2]:77[5]:16。木工部分包括骨架、船堵坊、甲板、絞車、王爺廳、媽祖廳的製作搭建,慶安宮自1985年起禮聘高雄茄萣的王船師傅林良泰來負責此項工作[2]:77。另外造船期間,還會舉行「安樑頭」、「安崁巾」、「安龍目」、「王船出澳」等儀式[2]:80。
安樑頭又稱安龍頭,會在船首(樑頭)吊掛12條五色線,每條線還會繫有3枚銅錢,有招財進寶、平安發財之意[2]:82。另外還會在船上雙龍圖案中央放上一面銅製「獸面鏡」,除形成「雙龍爭珠」的構圖,還有照妖辟邪的用途[2]:82。而安崁巾則是在獸面鏡上再覆蓋方形紅布,有抑制「兇」氣、增加喜氣的意思[2]:82。安龍目則是在王船前方兩側釘上龍目,再用淨爐薰之,使王船開目顯靈[2]:82。傳統釘法是從船內往外釘,現在則大多直接從外往內釘[2]:82。另外在安龍目時,會將水從上方淋在龍目上,流下來的水便是「龍目水」,會放在王船廠旁供人乞用[2]:84。
王船出澳即相當於新船的下水典禮,會先「徛桅」(豎起前中後三支船桅)、「蓋帆」(升起船帆),再於王船周遭潑水,象徵開水路[2]:84。之後會將王船送到停泊地「拋碇」(拋錨),會將前後「碇齒」浸在盛水容器中,表示王船暫泊之意[2]:87。而後王船便開放信徒「添載」(米包、糖包、柴包、紙錢等等),以使王船能滿載出航[2]:87。而慶安宮也會在王船廠內設「七星平安橋」讓信眾改運[2]:87。
旗牌官、王船神職人員
香科當年的正月十五(元宵),會擲筊選出「旗牌官」、「王船長」[註 20]、「大副」[註 21]、「二副」[註 22]等神職人員[2]:66[5]:20。擲筊方式採3循環,聖筊總和最多者當選[註 23][2]:66[5]:20。旗牌官隸屬於中軍爺,在香期內會持捧「中軍爺令」騎馬巡視各村鄉[2]:66[5]:20。旗牌官的「添油標準」為新臺幣86萬,但多半都會捐100萬湊整數[2]:66。另外旗牌官的蟒袍、頂戴、師爺禮服等會由慶安宮提供,但朝珠、靴子和馬匹要自備,並要雇請兵勇至少16人(兵勇「排班」武器及食宿會由慶安宮安排準備)[2]:66。另外旗牌官在香科中可擇時回家「徛旗祭祖」,並在醮後將中軍令奉回鎮宅[2]:66。
王船長、大副、二副在送王時,會在王船上指揮「陸路行舟」,且沿途拋撒紙錢供人撿拾[2]:67。而各職的「添油標準」則是王船長20萬、大副12萬、二副8萬[2]:67。
起造王府、鑑醮
香科年的農曆二月到四月間,慶安宮會擇期起造王府,將原本的大殿改為王爺辦公、起居之處,並在拜亭搭建衙門(行臺)、東西轅門[2]:88[5]:21。此外還會擇期「徛燈篙」(豎立燈篙),邀請上界、四方眾神前來,並招引各方孤魂參加普施[2]:88[5]:21。
此一時期也會舉行鑑醮,是指邀請各方神明或神物蒞臨共襄盛舉[2]:88。而西港香中參與鑑醮的除了神像之外,還有慶安宮分祀出去的王令與「鯉魚公」[2]:88。在鑑醮的同時,慶安宮聘請的師傅會維修這些神物[2]:88。
另外從2000年開始,慶安宮會迎請八份姑媽宮的鄞仙姑前來鑑醮,以示飲水思源[2]:88。而原本是以轎車迎請,2012年首次改用大轎,但神轎與轎夫是八份姑媽宮負責[2]:90。
刈香與王醮
96村鄉的遶境,並非都在三天香期內完成,一部分是在「南巡」與「請媽祖」期間完成[5]:22。因此廣義的西港香是包括南巡、請媽祖與3日香,狹義者才僅指3日香的部分[2]:125。
南巡
南巡大約是在3日香半個月之前舉行,是含有請神、謁祖、遶境等目地的活動[5]:22。南巡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慶安宮原本以南海埔城隍境主為主神,故每科刈香之前會先到臺南府城隍廟謁祖[2]:125[5]:22。約是在1970年代,在往來府城隍廟中加入了千歲爺遶境的活動,而演變成「南巡」[5]:22。最初僅是慶安宮五角頭參與的活動,但後來開始加入其他庄頭的陣轎[2]:128[5]:22。
南巡活動為期一天,而第一站是先往北到佳里青龍宮迎請保生大帝[2]:125[5]:22。青龍宮保生大帝是千歲爺的隨陣醫神,在王府內也有專屬座位,習俗由來可追溯到姑媽宮13庄時期[2]:125[5]:22。過去該廟位在西港的土庫(頭庫),由土庫及打鐵庄共祀,然而日治時期兩庄散庄,土庫青龍宮更在1926年傾倒[2]:126、127[5]:22。之後青龍宮保生大帝寄祀在慶安宮內,直到原來的土庫庄民在佳里三五甲西邊定居後,才重建青龍宮並迎回保生大帝[2]:127[5]:22。迎請保生大帝之後,才往臺南府城隍廟出發,主要活動範圍是臺南市區,旁及仁德、新市[2]:125。
請王、請媽祖
自1997年開始,請王均在請媽祖的前一天的傍晚舉行[2]:168。在請王之前,道士團會先設置法場、焚油淨殿[2]:167。請王的地點在南海埔「王船地」,道長會在那裡舉行開光儀式,為王爺與紙糊兵馬開光[2]:168[5]:24。擲筊確認眾神降臨後,眾人會將之恭迎王府安奉[2]:168[5]:24。另外在請王之後會舉行「火醮」[註 24],請求「火王」[註 25]驅逐醮域內的火鬼,主要的程序有火王開光、驅逐火疫、恭送火王[2]:170。
請媽祖是從最早的請水儀式演變而來,有飲水思源之意,原本是只是由慶安宮五角頭參與的活動[2]:130。但從1940年開始請媽祖後,參與的香陣逐漸增加,後來規模已跟3日香不相上下[2]:130[5]:26。因請媽祖在3日香前一天,已可算是「4日香」,但可能因忌諱「4」,故仍稱3日香[5]:26。請媽祖的香路,是從慶安宮出發,跨越曾文溪之後向西,約在午前抵達媽祖宮里(媽祖宮仔)的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2]:131。回程向北跨越曾文溪到七股區,沿途遶境,返回慶安宮[2]:131。而由於香路頗長,所以出香的時間是從凌晨4點開始[2]:131,且採「入庄步行、出庄車行」的方式[2]:138。通常等到保生大帝轎、代天巡狩轎、天上聖母轎返回慶安宮安座後,已是凌晨2點左右[2]:144。
刈香遶境
3天的刈香遶境簡稱3日香,是西港香活動的主軸[2]:144。基本程序是從「請旨領令」、「拜廟出香」開始,之後會依照路關圖「出巡遶境」,最後回到慶安宮「入廟繳令」[2]:144。而在這三天中,乘坐代天巡狩轎的神明均不同,第一天是二千歲與作陪的二城隍境主,第二天是三千歲與作陪的三城隍境主,第三天是大千歲與作陪的大城隍境主[2]:146。另外在王轎出香的迎送禮中,會有「掛枷」的信徒,表示是有罪之身[2]:150。往昔他們會隨著王轎出巡,但現代則只行送行之禮,之後回王府取下,等王轎要入廟時才又掛上魚枷恭迎王轎,並在日廟後取下魚枷[2]:154。此一儀式重複3天後,才算是贖罪完成[2]:154。而通常是在每天凌晨5點先鋒領令,6點時王轎才正式起駕[2]:154。
3日香每天的香路與蜈蚣陣裝閣題材都有所不同[2]:155。第一天的香路是慶安宮西北庄頭為主,蜈蚣陣戲齣是「薛仁貴征東」[2]:155。第二天的香路是西南庄頭,蜈蚣陣戲齣是「薛丁山征西」[2]:155、158。第三天的香路是東北庄頭,蜈蚣陣戲齣是「羅通掃北」[2]:155、159。3日香也是採取「入庄步行、出庄車行」的方式,只有百足真人蜈蚣陣是完全步行[2]:159、160。
而每天遶境結束之後,各香陣都得要回到慶安宮入廟,再返回各自庄頭[2]:164。另外有請旨領令的掛帥宮廟,還要「繳旨、繳令、繳大旗」,押陣三轎(保生大帝轎、代天巡狩轎、天上聖母轎)還有「落轎」安座之禮[2]:164。而隨著刈香進行,第一天約在午夜11點完成,第二天則在凌晨1點左右,第三天則到凌晨4點[2]:164。而之所以時間會越變越晚,除了香路遠近外,主要是第三天開放各庄各廟陣頭、神轎進入衙門[註 26],且各庄各廟接受結綵披紅的關係[2]:165。另外掛帥諸廟在第三天不用繳回王令,而是迎回各廟,到下一科才「繳舊令、領新令」[2]:166。
王醮
西港香的三朝王醮在3日香第一天的凌晨開始[2]:172。每天道士要進王府三次,朝覲代天巡狩,報告醮典功果與相關情況[5]:34。而王醮所出的福章,也要送進王府由代天巡狩親閱、王府正案代為圈點(稱作「進榜」)後,才能對外張貼[5]:34。第一天主要的儀式有豎立天旗、懸掛金榜、分燈捲簾、勅水禁壇[2]:172─175。第二天主要的儀式是燃放水燈,第三天則是登臺拜表、通誠正醮[2]:172─180。
豎立天旗是升高天旗、天燈、七星燈、會首燈,布置平安軍,向神祇與孤魂野鬼表明道場所在,共同享受醮典功果[2]:172。懸掛金榜則是於醮壇樓下前面張貼「靈寶六師府」、「北極四聖府」、「三界萬靈府」、「勅封境主尊神」四張榜文,以通告人鬼神三界醮祭的相關訊息[2]:174。分燈捲簾又可細分成「分燈光真」[註 27]、「捲簾覲帝」[註 28]、「鳴金戛玉」步驟,是要為蒼生分燈延壽,祈請玉帝賜福,並敲鐘擊磬求陰陽交合進而消災解厄[2]:174。勅水禁壇則可再分成「啟師啟聖」、「勅水禁壇」、「收禁命魔」、「五方結界」,是請靈寶六師、北極四聖降臨護衛法場,然後道長「勅水」肅清五方,以七星劍降服「命魔」,最後安鎮五方真文,以內安民心,外鎮社稷[2]:175。
第二天的燃放水燈地點在西港大橋附近,共會放12座,以邀引水路孤魂野鬼受普拔渡[2]:175。第三天的登臺拜表(登棚拜表)則是向玉皇大帝呈送表文的科儀,以祈求保佑醮域平安,並請求玉帝恩准開葷[2]:176、177。得到玉帝恩准後,方能普渡與辦桌宴客[2]:177。通誠正醮(勅符正醮)則是要借助三清道祖的靈力與醮典的功果,化在平安符與令旗上,以分送給相關人員與參與者護身安宅[2]:178。
送王
送王的相關儀式,於3日香第三天便開始。午時宴王後,會到王船廠「點艙」,確認王船13艙[註 29]的物品皆備齊[2]:158。此外還有關五雷神燈、拍船醮(祭船)等科儀[2]:180、181。拍船醮包含「淨船」、「解纜」、「添載點艙」、「唱班點將」、「開水路」,雖說是在送王前一晚舉行,但確切的時間是3日香第三天入廟香陣散去,送王日的凌晨3、4點左右[2]:181。而在拍船醮之後,會迎請王爺與其兵將登船,中軍府、總趕公、廠官爺、王船媽祖等神明金身也會逐一請上船[2]:187。
送王日時,王船長會將下錨用的大水缸傾倒潑地,表示潮水已到可以啟航[2]:188。之後會以鋤頭劃地開水路,並滴灑清水表示潮水迎舟[2]:188。王船則在眾人努力下,前往南海埔王船地[2]:188。而在這路上,王船長等人員會拋灑金紙公民眾撿拾[2]:194。此儀式據說本是向沿途的好兄弟借路,後來演變成灑金紙給民眾撿拾當作平安符[2]:194。而在到了王船地後,王船會先豎起桅桿、掛起船帆,然後由五主會分頭點燃金紙,火化王船「遊天河」[2]:196、198。
而在這之後,則是恭送青龍宮保生大帝與鹿耳門天后宮媽祖回廟,以及謝燈篙[2]:200。
陣頭
西港香的文武陣頭[註 30]與藝閣數量龐大,近代每科約維持在60陣左右,其中半數是當地庄頭自組自練,平均三個村鄉就擁有一陣[5]:47。地方自組陣頭含蜈蚣陣在內,共有34陣[2]:90。這些陣頭多半是在每科香醮要舉行前數個月才開始組團操練,先是在各自庄廟「入館」演練,之後到慶安宮「開館」(展示演練成果)[註 31],到交陪庄頭、宮廟或捐款者家中「探館」(聯絡感情、表示謝意),最後在香醮結束後擇日「謝館」[2]:90[5]:48、49。
另外西港香的文武陣頭另一特色是有「腳巾分派」[註 32],是因師承、血緣、交陪等關係而結盟,並進一步發展而成之榮辱與共的歷史情感[2]:120。西港香計有紅腳巾、黃腳巾、青腳巾、藍腳巾和(淺)綠腳巾等5種,後面三色又統稱為「青腳巾系統」[2]:120[5]:58。腳巾的顏色有區分敵我的用途,尤其是在「宋江系統武陣」中此一現象更為明顯[5]:59。同腳巾者碰頭經常可見「恰陣」的情形,但不同腳巾者即使私交再好也不可任意「恰陣」(會被視為「背祖﹞),更嚴禁相互包圍、碰撞「傢俬」(會視為在挑釁、「咬陣」)[5]:59。但隨著時代演變,此種壁壘分明的氛圍似乎有逐漸淡化[5]:59。
宮廟 |
陣頭 |
腳巾 |
創設年代 |
備註
|
文陣
|
西港仔街瓦厝內吉善堂 |
八家將 |
黃腳巾 |
1976年 |
西港仔街出錢,瓦厝內出人而共同組成[2]:96。
|
南海埔境主公殿 |
水族陣(海反仔) |
黃腳巾 |
1967年 |
過去南海埔北管解散後,由葉協進另組,以符合過去當地近海的歷史[2]:96。
|
新港天后宮 |
水牛陣 |
黃腳巾 |
1982年 |
最初聘請學甲大灣的師傅傳授陣法,後來自行創新[2]:98。是西港香唯一的鬥牛陣頭[2]:98。
|
東港仔澤安宮 |
牛犁歌陣 |
|
1946年 |
到2012年只剩下2位藝師[2]:98。
|
雙張廍保天宮 |
大鼓花陣(跳鼓陣) |
黃腳巾 |
1910年左右 |
曾乞從屏東學成後返鄉組成,是西港香最早的跳鼓陣[2]:98。曾傳授到「下面厝」與「砂凹仔」,但前者於2003年中斷,後者於2006年中斷直到2012年恢復[2]:98
|
劉厝聖帝宮 |
紡車輪 |
|
19世紀末 |
|
東竹林保安宮 |
牛犁歌陣 |
紅腳巾 |
19世紀中葉 |
編有《東竹林保安宮牛犁歌譜》[2]:100。
|
後營普護宮 |
天子門生 |
藍腳巾 |
1901年 |
當地也有「宋江陣」,是少數同時組文武陣頭的庄頭[2]:100。
|
三五甲鎮山宮 |
八家將 |
|
1916年 |
蕭壠香壬子香科(1912年)後,黃水波、黃火山、林木(從母姓)三兄弟向麻豆林在學藝,之後組陣,為地藏王菩薩駕前護衛[2]:102。
|
三五甲鎮山宮 |
文武郎君 |
|
1836年 |
三五甲蔡姓家族組成,又稱「榮昌堂文武郎君」[2]:102。
|
港墘仔港興宮 |
天子門生 |
|
1874年 |
|
竹橋、七十二份慶善宮 |
牛犁歌陣 |
綠腳巾 |
1856年 |
1997年、2000年兩科未出香,雇用職業陣頭,但因千歲爺不許而再重新組陣[2]:104。
|
公地仔吉安宮 |
天子門生 |
|
1895年 |
原與義合、三股仔合組,1913年兩庄退出而由公地仔自組[2]:104。1961年創下先例,招收女性成員擔任歌唱者。
|
七股市場南千宮 |
高蹺陣 |
|
1984年 |
主委黃金城聘請學甲中洲高蹺陣邱土側教授組團,但參加1985年、1988年兩科後中斷[2]:106。1994年再組陣,但已非南千宮專屬[2]:106。
|
海寮普陀寺 |
南管 |
|
1856年 |
原稱「南樂清和社」,為西港香宴王專屬樂團,也是西港香唯一南管團,且可入王府參禮[2]:106。
|
海寮普陀寺 |
八美圖 |
|
1950年代 |
|
公親寮清水寺 |
天子門生 |
|
19世紀末 |
|
公塭仔萬安宮 溪埔寮安溪宮 |
蜈蚣陣 |
|
姑媽宮13庄時期 |
姑媽宮13庄時期由蚵殼港萬安宮組成,蚵殼港毀於大水後[註 33],一部分人在公塭仔重建萬安宮[2]:108。另一些人遷到溪埔寮,於1977年建安溪宮[2]:108。兩庄合組的蜈蚣陣最初是用肩扛,後來是裝輪推動[2]:108。參與蜈蚣陣的「蜈蚣神童」採家族世襲制,代代相傳[2]:108。1949年己丑科封為百足真人。
|
武陣
|
烏竹林廣慈宮 |
金獅陣 |
紅腳巾 |
19世紀中葉 |
西港香最初的金獅陣,有「獅母」之稱,是千歲爺的開路先鋒[2]:110。安南區溪南寮、七股區竹仔港、安定保安宮、麻豆區謝厝寮、學甲謝姓、高雄下茄萣仔金獅陣等等皆是烏竹林所傳授[2]:110。
|
八份姑媽宮 |
宋江陣 |
綠腳巾 |
1912年 |
相傳其八卦陣學自佳里番仔寮,「暗館」則是學自竹仔港[2]:106。
|
大竹林汾陽殿 |
金獅陣 |
黃腳巾 |
1949年 |
以「獅旦」為特色[2]:112。
|
大塭寮保安宮 |
五虎平西 |
黃腳巾 |
1946年 |
|
檨仔林鳳安宮 |
宋江陣 |
紅腳巾 |
1820年 |
|
後營普護宮 |
宋江陣 |
藍腳巾 |
1856年 |
|
外渡頭中社仔厚德宮 |
宋江陣 |
黃腳巾 |
19世紀中葉 |
|
南勢九龍殿 |
宋江陣 |
黃腳巾 |
19世紀中葉 |
原是蕭壠香一員(第16角),蕭壠香中斷後加入西港香,直到1947年[2]:114。1981年時恢復組陣[2]:114。
|
埔頂通興宮 |
宋江陣 |
藍腳巾 |
1946年 |
|
塭仔內、蚶寮永昌宮 |
金獅陣 |
綠腳巾 |
1979年 |
1986年代表臺南縣參加臺中「第1屆臺灣省觀光節舞獅比賽」獲得冠軍獅王獎[2]:116。
|
大寮龍安宮 |
宋江陣 |
黃腳巾 |
1983年 |
|
竹仔港麻豆寮德安宮 |
金獅陣 |
綠腳巾 |
1924年 |
|
樹子脚寶安宮 |
白鶴陣 |
淺綠腳巾 |
1928年 |
|
新庄仔保安宮 |
宋江陣 |
紅腳巾 |
1920年 |
|
管寮聖安宮 |
金獅陣 |
黃腳巾 |
1904年 |
西港香僅次於烏竹林的第2陣金獅陣,有「獅公」之稱[2]:120。
|
溪南寮興安宮 |
金獅陣 |
紅腳巾 |
1946年 |
|
本淵寮朝興宮 |
金獅陣 |
黃腳巾 |
1940年代 |
2009年首次在西港香出陣[2]:120。
|
中港廣興宮 新市榮安宮 |
宋江陣 |
紅腳巾 |
|
|
參與村鄉
以下所列為「96村鄉」時期的參與者[2]:47─55[1]:235─244:
庄頭 |
廟宇 |
所在區域 |
陣頭 |
加入時間 |
備註
|
西港仔街 |
慶安宮五角頭 |
西港區 |
吉善堂八家將 |
姑媽宮24庄時期 |
原有八家將、車鼓陣,今之八家將是1970年與瓦厝內合組[1]:290。
|
瓦厝內 |
|
南海埔 |
水族陣 |
原組北管陣,1970年改組水族陣[1]:290。
|
堀仔頭 |
|
原有北管陣,日治時期消失[1]:290。
|
茄苳腳 |
|
|
中州 |
妙玄宮 |
金獅陣 |
|
檳榔林 |
|
|
|
大竹林 |
汾陽殿 |
金獅陣 |
姑媽宮36庄時期 |
原有北管陣,二次大戰後再組金獅陣與天子門生陣[1]:290。1985年北管陣停組[1]:290。
|
劉厝 |
聖帝宮 |
|
聖帝宮原有北管陣與紡車輪[1]:290,但1994年北管陣因後繼無人而解散[5]:68。另劉厝三王壇曾有八家將[1]:290。
|
蚶西港 |
開仙真宮 |
鼓花陣(跳鼓陣)[1]:290 |
|
中社仔 |
|
|
約在清末 |
|
中港 |
廣興宮 |
|
姑媽宮24庄時期 |
|
東港仔 |
澤安宮 |
|
|
溪埔寮仔 |
|
|
|
新港 |
天后宮 |
水牛陣 |
姑媽宮36庄時期 |
|
溪埔寮 |
安溪宮 |
蜈蚣陣 |
1964年 |
1914年「蚵殼港」毀於大水,後來原址又形成「溪埔寮」[1]:290。其蜈蚣陣與公塭仔合組[1]:291。
|
大塭寮 |
保安宮 |
五虎平西 |
姑媽宮36庄時期 |
|
雙張廍 |
保天宮 |
鼓花陣 |
姑媽宮13庄時期 |
|
下面厝 |
慈聖宮 |
|
|
烏竹林 |
廣慈宮 |
金獅陣 |
其金獅陣是西港香歷史最久者[1]:291
|
八份 |
姑媽宮 |
宋江陣 |
最早主辦
|
東竹林 |
保安宮 |
牛犁歌陣 |
|
中周寮 |
|
|
日治初期 |
|
三合寮 |
三安宮 |
|
清末 |
|
檨仔林 |
鳳安宮 |
宋江陣 |
姑媽宮13庄時期 |
|
太西[註 34] |
北極殿 |
|
姑媽宮36庄時期 |
1928年翻筏事件(反棑事件)後中斷參與,1982年新廟落成後才再次參與[1]:292[2]:34。
|
後營 |
普護宮 |
宋江陣、天子門生陣 |
姑媽宮13庄時期 |
|
後營 |
周文王聖殿 |
|
1994年 |
因路過而加入
|
後營 |
慈鳳宮 |
|
1994年 |
原本和後營普護宮一起出香,1993年自購神轎後才單獨出香[2]:47。
|
後營 |
天武宮 |
|
1994年 |
因路過而加入
|
施寮仔、中社仔 |
|
|
清末加入 |
|
砂凹仔 |
金安宮 |
|
|
新寮仔 |
新安宮 |
|
|
學甲寮仔 |
進興宮 |
|
|
下宅仔 |
|
姑媽宮13庄時期 |
|
外渡頭 |
厚德宮 |
佳里區 |
宋江陣 |
姑媽宮36庄時期 |
與西港區中社仔合陣[2]:49。
|
塭仔內、蚶寮 |
永昌宮 |
金獅陣 |
清末 |
|
蚶寮 |
福安宮 |
|
|
埔頂 |
通興宮 |
宋江陣 |
|
港墘仔 |
港興宮 |
天子門生陣 |
|
東勢寮仔 |
通聖宮 |
|
2000年 |
東勢寮仔供奉的王府三千歲在未建廟前與埔頂通興宮合轎出香,2000年新廟落成後獨立出轎[2]:49
|
南勢 |
九龍殿 |
宋江陣 |
日治初期 |
因蕭壟香停辦而加入[2]:49
|
慈聖宮 |
|
2000年 |
|
三五甲 |
鎮山宮 |
八家將、文武郎君 |
日治初期 |
因蕭壟香停辦而加入[2]:49
|
溪仔底[註 35] |
青龍宮 |
|
1950年代 |
該廟前身是「土庫青龍宮」,是「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的村鄉[2]:49。該廟保生大帝為西港香千歲爺的隨陣醫生,地位特殊[2]:49。然而日治時期土庫敗庄,青龍宮在1926年傾倒,保生大帝寄祀於慶安宮內[2]:49。原土庫居民到「三五甲」西邊定居,重建青龍宮後才迎回保生大帝[2]:49。
|
頂看坪 |
福安宮 |
七股區 |
|
慶安宮72庄時期(1901年) |
|
下看坪(股尾仔) |
境安宮 |
|
下看坪境安宮因為沒有自己的神轎、涼傘、鑼鼓,所以出香的三尊神明是分別搭乘不同交陪廟神轎出香[2]:51。大境主是和塭仔內永昌宮出香,二境主則是和頂看坪福安宮出香,黃府元帥(1963年增祀)則與蚶寮角福安宮出香[2]:51。
|
西北寮仔 |
|
|
1991年 |
|
十一份仔 |
文昌殿 |
|
2012年 |
原本與頂看坪、西北寮仔共祀頂看坪福安宮,2012年建立庄廟文昌殿後獨立出香[2]:51。
|
七股市場 |
南千宮 |
高蹺陣 |
1991年 |
|
鹽埕地仔 |
永興宮 |
|
日治初期 |
|
三合仔 |
佛龍宮 |
|
|
番仔塭 |
隆明宮 |
|
|
大寮 |
龍安宮 |
宋江陣 |
清末 |
|
竹仔港 |
德安宮 |
金獅陣 |
清末 |
|
麻豆寮 |
|
|
|
南爿社仔 |
|
|
|
|
下竹仔港(黃姓) |
代天宮 |
|
2006年 |
|
樹仔腳 |
寶安宮 |
白鶴陣 |
清末 |
位在樹仔腳與塭仔內之間,大多為黃姓[2]:51。居民在信仰與參與刈香分成兩部分,各依樹仔腳寶安宮與塭仔內永昌宮[2]:51。
|
林投內 |
|
白鶴陣 |
|
頂義合 |
保安宮 |
|
慶安宮72庄時期(1901年) |
|
下義合 |
保興宮 |
|
日治初期頂義合、下義合、北槺寮仔、三百二十萬、公地仔5庄原本合轎參加西港香,後來陸續分出獨立出轎,但頂義合與下義合仍維持合轎[2]:51。神轎平常放在下義合保興宮,維修費用由兩庄分擔[2]:51。
|
北槺寮仔 |
玉安宮 |
|
|
竹橋 |
慶善宮 |
牛犁陣歌 |
清末 |
慶善宮東邊為「七十二份角」(黃姓為主),西邊是「竹橋角」(張姓為主)[2]:53。
|
七十二份
|
五塊寮仔 |
聖護宮 |
|
1964年 |
|
新吉庄仔 |
唐明殿 |
|
|
|
金德風 |
正王府 |
|
|
|
九塊厝仔 |
神帝府 |
|
1994年 |
1994年建神帝府後加入[2]:53。
|
三股仔 |
龍德宮 |
|
慶安宮72庄時期(1901年) |
|
公地仔 |
吉安宮 |
天子門生陣 |
|
三百二十萬 |
三和宮 |
|
|
新庄仔 |
保安宮 |
安定區 |
宋江陣 |
清末 |
|
海寮 |
普陀寺 |
南管、八美圖 |
姑媽宮36庄時期 |
|
管仔寮 |
聖安宮 |
金獅陣 |
姑媽宮13庄時期 |
|
中洲寮 |
保安宮 |
安南區 |
宋江陣 |
1985年 |
1985年因「旗牌官」為本庄人而加入[2]:53。
|
新寮 |
鎮安宮 |
|
1964年 |
因西港香路過而加入[2]:53。
|
十二佃 |
榕王武聖宮、南天宮 |
宋江陣 |
因西港香路過而加入[2]:53。
|
本淵寮 |
朝興宮 |
金獅陣 |
因西港香路過而加入[2]:53。
|
媽祖宮 |
天后宮 |
|
因西港香到此請媽祖而加入[2]:53。
|
新十二佃 |
龍安宮 |
|
因西港香路過而加入,與溪南寮合轎[2]:53。
|
溪南寮 |
興安宮 |
金獅陣 |
慶安宮72庄時期(1901年) |
|
公塭仔 |
萬安宮 |
蜈蚣陣 |
姑媽宮24庄時期 |
蚵殼港五角頭之一[2]:53。
|
學甲寮 |
慈興宮 |
宋江陣 |
慶安宮72庄時期(1901年) |
|
十份塭仔 |
清安宮 |
|
|
公親寮 |
清水寺 |
天子門生陣 |
1927年 |
|
外塭仔 |
和濟宮、崇聖宮、興護宮 |
|
1988年 |
因西港香請媽祖路過而加入,1997年因影響學生上課改為南巡廟[2]:55。之後有要求恢復請媽祖日的繞巡因西港香路過而加入[2]:55。
|
府城(公園路) |
慈雲寺 |
北區 |
|
|
南巡廟,大竹林郭萬裕姻親所崇祀,並由他牽線[2]:55。
|
府城(青年路) |
府城隍廟 |
中西區 |
|
|
南巡廟,南海埔境主公祖廟[2]:55。
|
府城(開元路) |
勝安宮 |
北區 |
|
|
南巡廟,原主委與慶安宮前會長黃圖交好[2]:55。
|
府城(逢甲路) |
慶福堂 |
南區 |
|
|
南巡廟,主神盧府千歲(王令)分祀自慶安宮[2]:55。
|
府城(新孝路觀光城) |
弘安宮 |
南區 |
|
|
南巡廟,主祀吳府千歲,是七股鹽埕地仔人所建[2]:55。
|
府城(大港寮) |
大興宮 |
北區 |
|
|
南巡廟,主祀謝府元帥,分祀自佳里區外渡頭[2]:55。
|
土庫 |
興安宮 |
仁德區 |
|
|
南巡廟,主神溫府千歲分祀自七股鹽埕地仔永興宮[2]:55。
|
移民寮仔 |
榮安宮 |
新市區 |
|
|
南巡廟,主神梁府千歲分祀自七十二份慶善宮[2]:55。
|
竹仔門 |
七顯寶寺 |
高雄市仁武區 |
|
|
主祀楊府太師,分祀自海寮普陀寺[2]:55。
|
車頭寮 |
代天府 |
高雄市楠梓區 |
|
|
主神三境主是1950年代分祀自南海埔[2]:55。
|
已退出
以下列出曾參與過西港香,但因為聚落消失或其他緣故退出的村鄉[2]:57:
庄頭 |
廟宇 |
所在區域 |
退出時間 |
備註
|
蘆竹崙 |
|
西港區 |
1887年 |
聚落因曾文溪改道毀於洪水,遷庄到今安定區新庄仔[2]:57。
|
蚵殼港 |
|
1914年 |
聚落毀於曾文溪大水,後來遷到西港區「溪埔寮仔」、安南區「公塭仔」[2]:57。是蜈蚣陣組陣庄頭[2]:57。
|
土庫庄(頭庫庄) |
|
日治初期 |
因為瘟疫而廢庄,後來部分居民遷居佳里區三五甲,1991年新建青龍宮[2]:57
|
打鐵庄 |
|
日治初期 |
因為瘟疫而廢庄[2]:57
|
許厝庄 |
|
|
|
田仔內(田仔墘) |
|
|
|
福安庄(新福庄) |
|
|
|
謝厝寮仔 |
|
|
|
芋寮庄 |
|
|
|
沙塵仔庄 |
|
|
|
荔枝林 |
|
二次大戰後 |
因人少而廢庄[2]:57。
|
三五甲 |
北極玄天宮 |
佳里區 |
|
1997年起連續參加3科,之後退出[2]:57。
|
瀨東場 |
|
19世紀 |
毀於洪水,1818年在北門井仔腳重建[2]:57。
|
洲北場 |
|
七股區 |
1845年 |
毀於洪水,1848年在北門嶼重建[2]:57。
|
土城仔 |
保安宮(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
安南區 |
1958年 |
1961年主辦首科土城香[2]:57。
|
砂崙腳 |
清聖宮 |
土城香八家將[2]:57。
|
虎尾寮 |
|
土城香宋江陣[2]:57。
|
鄭仔寮 |
|
土城香跳鼓陣
|
青草崙 |
紫金宮 |
土城香蜈蚣陣[2]:57。
|
中州角 |
保洲宮 |
土城香牛犁陣[2]:57。
|
郭岑寮 |
岑聖宮 |
土城香金獅陣[2]:57。
|
蚵寮角 |
|
土城香白鶴陣[2]:57。
|
府城(成功路) |
玉皇宮 |
北區 |
|
原為南巡廟,2003年起連3科,之後因「接待不熱忱」而中斷[2]:57。一說是開基玉皇宮透過陳榮盛道長居中聯繫,慶安宮遂在南巡中加入「覆旨」行程,貼出「玉皇宮覆旨」的香條,歷經2003、2006、2009年三科後圓滿[5]:23。
|
其他
轎號
南巡前一個月會抽轎號,以讓香陣順暢[2]:132。而轎號是從第7號抽起,逢4跳過,因為1到6號是固定的不用抽[2]:132。另外還有特殊的「特號」,給合組蜈蚣陣的公塭仔萬安宮、溪埔寮安溪宮兩廟,以及佳里青龍宮、鹿耳門天后宮、本淵寮朝興宮使用[2]:132。而出任「副帥」的宮廟,依俗也不用編轎號[2]:132。
過去「副帥」一職長期為郭姓「頂下寮」(大竹林汾陽殿、大塭寮保安宮)出任,直到1979年樹仔腳寶安宮有意擔任,引發紛爭[2]:133。1982年以抽籤決定,由鹽埕地仔永興宮擔任,直到1991年[2]:133。後來永興宮不願再擔任副帥,慶安宮有意商請頂下寮再回任但被婉拒,於是改請樹仔腳出任[2]:133。1994年,樹仔腳寶安宮便聯合七十二份慶善宮、溪南寮興安宮合轎接任副帥,之後2000年加入塭仔內蚶寮永昌宮,2003年加入埔頂通興宮[2]:133。2006年有加入分祀自埔頂的中港廣興宮,以及分祀自七十二份的移民寮仔榮安宮[2]:133。而從1994年開始,便有不成文規定,說除非「三王二佛」(樹仔腳康府千歲、七十二份梁府千歲、溪南寮普庵祖師、塭仔內蚶寮池府千歲、埔頂楊府太師)放棄駕前副帥,不然各村鄉不能有異議[2]:133。
固定轎號
|
轎號 |
宮廟 |
緣故
|
1 |
烏竹林廣慈宮 |
主神謝府元帥是「開路先鋒」[2]:132。
|
2 |
海寮普陀寺 |
主神楊府太師是「左先鋒」[2]:132。另有「2之1號轎」的大港寮大興宮,因為未領有旨令而與海寮合轎[2]:132。
|
3 |
仁武竹仔門七顯寶寺 |
主神楊府太師分祀自海寮普陀寺,是「右先鋒」[2]:132。
|
5 |
三五甲鎮山宮 |
榮封地藏王菩薩膺任「刀兵教主」
|
6 |
八份姑媽宮 |
西港香前主辦廟[2]:132。
|
俗諺
- 西港仔香若刈煞,番薯就毋免摖:據說是日治時期開始流傳的俗諺,「摖」是削的意思[8]:123。意思是說等到西港香結束後,時間也來到梅雨季,不適合曬削好的番薯籤了[8]:123。
- 西港仔香弄動鏗,蕭壠做戲無路用:是指西港香與蕭壠香相比之下,西港香的名氣與盛況比蕭壠香大[8]:123。這可能是因為蕭壠香曾中斷一段時間,改成神明誕辰時「做戲」慶賀[8]:123。此外又有「西港仔刈飽香」的說法,指西港香香陣遶境時家家戶戶都會辦桌宴請親友,各庄頭也會準備點心供香客食用[8]:123。相較之下,蕭壠香各庄頭準備點心較沒那麼豐盛,停止刈香後也只有「做戲」而少有「辦桌請人客」,所以人潮都被有提供豐富點心的西港香吸引過去[8]:123。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
古蹟 歷史建築 文化景觀 聚落建築群 考古遺址 | 中西區 | |
---|
東區 | |
---|
南區 | |
---|
北區 | |
---|
安平區 | |
---|
安南區 | |
---|
永康區 | |
---|
歸仁區 | |
---|
新化區 | |
---|
楠西區 | |
---|
仁德區 | |
---|
官田區 | |
---|
麻豆區 | |
---|
佳里區 | |
---|
西港區 | |
---|
七股區 | |
---|
將軍區 | |
---|
學甲區 | |
---|
北門區 | |
---|
新營區 | |
---|
後壁區 | |
---|
白河區 | |
---|
東山區 | |
---|
六甲區 | |
---|
下營區 | |
---|
柳營區 | |
---|
鹽水區 | |
---|
善化區 | |
---|
山上區 | |
---|
新市區 | |
---|
龍崎區 | |
---|
|
---|
其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