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哈尔
苏哈尔(阿拉伯语:صُحَار,Ṣuḥār),阿曼原巴提奈区最大城市,现为北巴提奈省首府,位于马斯喀特西北约240公里。2010年人口140006人,为阿曼人口第五大城市。[1]唐宋時稱之為沒巽、勿巡。[2][3] 苏哈尔自古便是海湾地区著名良港,在18世纪时曾成为阿曼首都,传说该城是航海家辛巴达的母港。2000年代兴建的苏哈尔港区使苏哈尔成为了阿曼主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名称苏哈尔(صُحَار)是阿拉伯语名称,曾经也被称作阿曼(见《自然史》和《世界境域志》等)。该地曾被波斯人称作“沒巽”(Mazun,或拼作Mezoen),东阿拉伯曾在约公元240年左右为萨珊波斯的阿尔达希尔一世所征服,建立了沒巽行省,这个名称用来称呼整个阿曼及其周边地区,如叙利亚文献中的贝特马祖纳耶(Beth Mazunaye)即是地区名和教区名,有时“沒巽”(Mazun)也指作为阿曼首府的苏哈尔。藤田丰八认为苏哈尔即《新唐書》卷四三下所说的没巽(Mezoen),《宋会要》、《宋史·占城传》等中的勿巡[2],即“沒巽”(Mazun),其后的学者大多认可此结论。[3] 此外,公元前2300年苏美尔人所记录的马干(Magan)可能在阿曼一带,有人认为这个名字与后来的沒巽(Mazun)有关,即苏哈尔。[4] 历史该城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重要港口,公元前3千年左右马干(Magan)的铜和闪长岩便通过贸易运往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4] 老普林尼《自然史》中记载该地被称作Omana或Omanum,一般认为这个地名也成为了阿曼这个名称的来源。[5] 公元九、十世纪时,随着阿巴斯王朝的衰落及阿曼海上贸易的兴盛,苏哈尔成为了一处商业中心。穆喀达西也盛赞苏哈尔之繁荣,称苏哈尔是“前往中国的门厅,东方及伊拉克的仓库,也门的支柱”。[6]《世界境域志》中说[7]:
弗拉基米尔·米诺尔斯基认为,此处提到的“阿曼”这一大城镇即是苏哈尔。[8] 当时苏哈尔与中国、印度的贸易十分兴盛,在苏哈尔的考古遗迹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中国制陶器。[9]公元971年,苏哈尔受到了日益强盛的白益王朝的洗劫,随后逐渐衰落。其后又遭到塞尔柱王朝及阿曼内陆部族势力的攻击,于14世纪衰落为一个小村庄。 ![]() 17至18世纪,苏哈尔先后为葡萄牙及伊朗阿夫沙尔王朝占领。18世纪时艾哈迈德·本·赛义德·阿布·赛义德赶走了波斯人,将苏哈尔做为阿曼赛义德王朝的首都。在阿曼的贸易中心转移至马斯喀特之后,苏哈尔仍然是该地区的农业、商业中心。 经济![]() ![]() 传统上,当地经济则以捕鱼、农业、贸易为主,还有铁匠业、银匠业、以椰枣树纤维为材料的纺织业等。附近有古代铜矿遗址。而目前,苏哈尔的经济以2004年建成的苏哈尔港为中心,此外,苏哈尔还有重工业、炼油厂、铝生产厂、石化厂等工业。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