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糖文物館 Hualien Sugar Museum |
---|
|
舊名 | 花蓮糖廠、大和工場 |
---|
成立 | 2008年2月7日 (2008-02-07) |
---|
关闭 | 全年開放 |
---|
地址 | 中華民國(臺灣) 976 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糖廠街19號 |
---|
類型 | 產業博物館 |
---|
館藏 | 地權契約、製糖器械、地圖謄本等 |
---|
公共交通 | 搭臺鐵至光復車站下車,再步行10分鐘。 |
---|
附近停車場 | 有(免費停車) |
---|
網站 | 官方網站 |
---|
|
|
花糖文物館是臺灣花蓮縣光復鄉的博物館,隸屬臺灣糖業公司的花蓮觀光糖廠,2008年2月7日開幕。[1][2]
沿革
花蓮糖業發展始於漢人經營的「糖廍」[2],具備工業化色彩的新式製糖廠則奠基於台灣日治時期。[3][4][5]明治32年(1899年),因應日本帝國議會通過「臺灣事業公債法案」,臺灣總督府大力推動公共建設。賀田金三郎同年成立「賀田組」,獲得北起花蓮港、南至臺東之間多達2萬公頃的開墾許可,藉此發展移民、農產、畜牧及運輸等事業,其中農產便包括「蔗糖」產業。[4][6]
製糖業需人力來大規模種植甘蔗,賀田組先於花蓮港廳花蓮郡的壽庄(今花蓮縣壽豐鄉)建立移民村,並著手改良舊有糖廍,即「壽工場[a]」,又作「鯉魚尾糖廍」。賀田組的製糖所面臨水土不服、政策資金支援不足、當地原住民反抗[b]等狀況,營運陷入困境。明治43年(1910年),賀田組將糖廠部門轉手,壽工場併入「台東拓殖株式會社[c]」。[2][4][6]大正四年(1915年),壽工場轉移至臺籍商人王雪農籌組的鹽水港製糖會社,陸續有增資情事,經營規模隨之擴大,鹽水港製糖會社遂在大正十年(1921年)於花蓮港廳鳳林郡另立「大和工場」[6](今花蓮縣光復鄉),全名「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5][7],「大和工場」廠區即為「花糖文物館」場館現址所在[2][1]。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壽工場、大和工場都被盟軍轟炸,各有損毀。1945年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兩所糖廠,將此區劃為台灣糖業公司第四分公司,台糖公司鑒於壽工場損害程度較高、產量也不及大和工場,決議僅修復大和工場,並拆除壽工場,將原大和工場更名為「花蓮港糖廠」,復於民國41年(1952年)易名為「花蓮糖廠」。隨時間推移,製糖生產成本逐年提高、糖價長期低迷,花蓮糖廠在民國91年(2002年)7月停止製糖業務,正式轉型為觀光工廠。[5][6][8]
由於花蓮糖廠歷史悠久,該區工廠、庫房及日式木造宿舍保存良好,硬體建築可謂見證台灣產業變遷,十分具有文化價值,花蓮縣政府在民國98年(2007年)9月28日公告「花蓮糖廠」為花蓮縣的文化景觀。[7]為讓參訪遊客易於理解台灣糖業各階段的發展與歷史任務,花蓮糖廠先於民國97年(2008年)2月7日在園區內設立「花糖文物館」,開放予各級學校於戶外活動時申請[5],館內收藏自日治時期以降各項地權契約,也展示早期的五分車軌、製圖測繪、照片寫真以及器械機組等等文史物品,便於訪客一覽糖廠往昔的風光。[1]
參觀資訊
花糖文物館全年開放並無休館日,可免費參觀,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1][2]
大眾運輸可搭乘台鐵至光復車站下車,再步行約十分鐘可抵達;自行開車者則行駛台九線,循路標進入園區,園區提供免費停車。[9]
圖輯
-
沿革
-
糖廠標誌
-
展場內部
-
展場展示
-
花蓮糖業發展年表
-
-
輪轂木模組
相關條目
注釋
- ^ 「工場」乃中文字「工廠」的日文漢字,此處為反應時空背景,保留初始用字。
- ^ 光復鄉的台灣原住民以阿美族為主。
- ^ 大正元年(1912年),「台東拓殖株式會社」再度更名為「台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23°39′33″N 121°25′18″E / 23.659048°N 121.421663°E / 23.659048; 121.421663
|
---|
概要 |
---|
沿革、事件 | |
---|
工廠型式 | |
---|
產品與產業 | |
---|
相關法律制度與其他 | |
---|
相關機構 | |
---|
|
|
|
|
|
|
---|
北北基 | |
---|
桃竹苗 | |
---|
中彰投 | |
---|
雲嘉南 | |
---|
高屏澎 | |
---|
宜花東 | |
---|
金馬 | |
---|
興建中/規劃中 | |
---|
已結束營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