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大楼,又称海青会大楼,全称美国海军基督教青年会大楼(英語:Shanghai Navy YMCA[1]/The Navy Young Man Association Building[2]),后曾为上海青年会第二分会、四川路体育馆,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位于上海市四川中路630号。海青大楼建于1923年,由美国机构基督教青年会出资兴建,目标是服务航经上海的美国海军兵员,为他们提供娱乐和住宿。大楼在上海战役后改为上海青年会第二分会,1959年7月交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最终成为锦江国际集团旗下的酒店。海青大楼为现代主义建筑,楼高六层,坐东朝西。
历史
筹备和兴建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进行了三次筹款活动,共筹得款项1.6亿美元[註 1]。这笔款项本来用作战时工作,不过战事完结后仍有所剩余。于是,基督教青年会属下的战争工作协会(National War Work Council)决定把余款用于兴建服务美国海军官兵的建筑物,其中有30万美元[註 2]用于在上海建立此类建筑,成为海青大楼建立的资金来源。当时,上海港经常有美国军舰停泊,船上海军兵员的待遇极差,不受上级和平民尊重,因此经常私下狂欢、饮酒、嫖妓,但军方难以压制。建设海青大楼就是为了服务船上的水手,为他们提供丰富娱乐,让他们远离不良活动。[3][4][5][5][6]
1910年代后期,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派员在海青大楼现址一带物色地皮,成功购得两块位于香港路和四川路交界的地皮(即现址),并在1920年7月注册地契(当时称为道契)。这两块地产本来已出租予另一个租户,不过租约已经到期,得以顺利易手。此前,基督教青年会已授权工作人员在物色到适当地皮后马上购买,以便海青大楼尽早落成。购得土地后,基督教青年会建筑部(YMCA Building Bureau)负责大楼设计,主事的建筑师为亚瑟·昆汀·亚当森(Arthur Quintin Adamson)[註 3]。海青大楼项目可谓鲜为人知,并没有受到多大关注。[1][3][5]
海青大楼的奠基仪式在1922年5月8日下午举行,共有逾150人出席,当中包括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埃德温·克宁翰(Edwin S. Cunningham)等。工作人员在工地里安放了一块内藏时间囊的奠基石,时间囊里面的物品除了大楼施工现状照片、奠基仪式程序文件以外,还包括美国海军法规文件、美国海军将领广播消息、海军青年会行政文书、一本《圣经》、一份海军水兵的遗嘱、一份母亲节信纸的抬头,这些物品突显了海青大楼与美国海军及水手的密切关联。此外,时间囊里面也有一些当时的上海报章和钱币,以反映建设海青大楼的时代。[3]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The China Christian Advocate. 1–3.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a. 1914.
Shanghai and Soochow to Build New Y. M. C. A.. The Far Eastern Republic: A Monthly Magazine Devot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National Welfare Society in America). 1919,. 1–3.
Bureau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United States Navy Department. United States Naval Medical Bulletin 23.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5.
Todnem, Annie Laurie; Todnem, Lawrence. Vignette of China that was, 1915-1945. 1974.
Service, Grace. Service, John S. , 编. Golden Inches: The China Memoir of Grace Servi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ISBN 9780520074163.
Rittenberg, Sidney; Bennett, Amanda. The Man Who Stayed Behind.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822326670.
Denison, Edward. Architecture and the Landscape of Modernity in China before 1949. Routledge. 2017: 110. ISBN 978147243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