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埔,是臺灣高雄市湖內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部略偏西北,並由該區北部邊界延續至西南部邊界。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劉家里不含南部東側凸出部分及西北端、海山里西北半部、大湖里西北端凸出部分、田尾里西部南側凸出部分、海埔里不含北部西側凸出部分的東北端、公館里不含西部中央凸出部分、太爺里不含北端及東端,以及因二仁溪河道變遷而改劃至臺南市仁德區中洲里北半部西南端。[1][2][3][4][5]
歷史
台灣日治初期,海埔地區為一(舊制)街庄,稱為「海埔庄」,隸屬於文賢里。昔日該庄北隔二層行溪(今二仁溪)與二橋庄、中洲庄為界,東與大湖庄、湖內庄為鄰,南邊為崎漏庄,西邊為頂茄萣庄、圍仔內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鳳山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圍仔內區」,隸屬於鳳山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圍仔內區改隸屬於臺南廳。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海埔」大字,隸屬於高雄州岡山郡湖內庄(新制街庄)。[6]
戰後湖內庄改制為湖內鄉,隸屬於高雄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3月10日,湖內鄉一分為二,本地區仍隸屬於湖內鄉。同年10月1日,高、屏分治,湖內鄉仍隸屬於高雄縣。2010年12月25日,因高雄縣市合併為新直轄市高雄市,湖內鄉改制為湖內區,村亦改制為里。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太爺、公館、拔仔林、中厝、下厝、海埔、劉厝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
省道台1線又稱「縱貫公路」,是臺北至屏東縣楓港的傳統平面幹道,經過本地區東北部。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臺南市仁德區、南區/東區邊界、東區、永康區等地,南行可前路竹區、岡山區、橋頭區、楠梓區等地。[1][2][7]
省道台17甲線是臺南市安南區至高雄市湖內區湖內橋的平面幹道,經過本地區海埔聚落。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茄萣區東北端、臺南市南區、中西區、北區、安南區,並止於新吉五路路口,可銜接國道8號;南行可前往崎漏地區東南部,並止於省道台17線轉角暨省道台28線起點路口。[1][2][7]
區道高2線是湖內至太爺的道路。[1][2][4]
區道高2-1線是太爺至劉厝的道路。[1][2][4]
區道高4線是圍仔內至田尾的道路。[1][2][4]
區道高4-1線是上崙至太爺的道路。[1][2][4]
區道高6線是海埔至田尾的道路。[1][2][4]
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