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陸軍(德語:Deutsches Heer)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地面部队,由二戰結束後分裂而成的西德陸軍與东德陸軍殘部所組成。德國是傳統陸軍強國,其陸軍規模遠大於空軍與海軍。從德意志统一至二戰結束期間,德國陸軍在質量和規模上長期位居歐洲前列。有時,為了區分其他歷史時期的德國陸軍,該部隊也被稱為聯邦陸軍或西德陸軍。
現況
德國陸軍2004年7月5日頒布了《德國陸軍進一步發展規劃》以及2006年出臺的“新陸軍”裁軍計劃,從而確立德國新型陸軍人數和裝備。
2009年整個陸軍部隊裁軍,重組為三類部隊,即3.5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7萬人的正規部隊和10.6萬人的後備部隊。減至5個師部及12個戰鬥旅,德軍原主力機械化部隊僅保留6個裝甲營,主戰坦克從2500多輛(豹2A5/A6)削減至350輛(豹2A6E),步兵戰車從2077輛(黃鼠狼)削減至450輛(美洲豹),火炮從1055門削減至120門(PzH2000),直升機從530架削減至240架(120架虎武直)。其野戰炮兵更是放棄了牽引式火炮,炮兵只保留2種主戰武裝,即155毫米自行火炮PzH2000與227毫米火箭炮MARS(MLRS德軍版)。
新型陸軍部隊的戰鬥序列和結構仍維持其傳統“組織、訓練和作戰”的指導原則。各炮兵和偵查單位都裝備有即時情資與通訊管理系統,可直接(在較廣的戰術區域範圍內)進行聯合火力投射,而不必進行傳統式的高密度單位集結與組織(即將部隊集中於一處)。德國為此開發了ADLER(炮兵資料和情報處理電腦系統),該系統通過數位電臺能夠將各級指揮和控制系統,監視、目標和偵察系統以及各武器平臺有機地組成一“聯合炮兵作戰體系”,導入網路中心戰概念,讓德國陸軍砲兵和其它軍種單位能在防禦戰中互相支援協同。
德国陸军一向十分注重砲兵,並在改革構想中致力於提升砲兵的數位化,彌補裁軍導致的戰力數量之降低,其技術標準强调炮兵应具备以下3种能力:
- 实时获取40公里范围内敌目标并摧毁敌目标的能力。
- 实时侦察70公里范围内敌指挥所、炮兵预备队、远程炮兵、敌后续部队等目标,在质量与数量上处于优势时,消耗敌人或破坏敌人行动的能力。
- 侦察150公里范围内有价值的目标并摧毁或干擾敌目标的能力。
陸軍指揮司令部
- 第1裝甲師
- 第10裝甲師
- 第13裝甲擲彈兵師
- 特種作戰師
- 航空機動作戰師
德法混合軍
法德混成旅中50%是法國人,50%是德國人,旅長由兩國輪流擔任。該炮營為第295營,駐地伊門丁根,轄1個戰場偵察連,裝備2部反炮兵雷達,1架KZO無人機和1部大氣測量分析系統;2個榴彈炮連,每連設有1名火力支援軍官,3個前沿觀察小隊和1個合成火控排,裝備8輛PZH2000榴彈炮和1部火炮戰場偵察雷達;1個火箭炮連,裝備8套火箭炮系統。
法德混成旅裝備有成建制的合成火炮系統的指揮控制設備,監視、目標獲取和偵察設備以及武器平臺。該營將會優化混成旅在歐洲軍中的戰術作戰職能。
德荷混合軍
荷蘭「第 13 輕型旅(13th Light Brigade)」將在2023年4月整合到德國陸軍「第 10 裝甲師(10th Panzer Division)」,有專家指出,此次荷德的軍事合作成為歐盟內部軍事整合的一大突破,有望推進「歐洲軍」組建[1]。
個人裝備
現役或將會服役的主要車輛
現役直升機
國防軍陸軍兵科色
階級章
軍官
|
將官 |
校官 |
尉官 |
見習軍官
|
北约代碼 |
OF-9 |
OF-8 |
OF-7 |
OF-6 |
OF-5 |
OF-4 |
OF-3 |
OF-2 |
OF-1 |
OF(D)
|
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
|
|
|
|
|
|
|
|
|
|
|
|
|
|
|
軍階
|
上將 (General)
|
中將(Generalleutnant)
|
少將(Generalmajor)
|
准將 (Brigadegeneral)
|
上校(Oberst)
|
中校(Oberstleutnant)
|
少校(Major)
|
大尉(Stabshauptmann)
|
上尉(Hauptmann)
|
中尉(Oberleutnant)
|
少尉(Leutnant)
|
首席军士长-军官学员(Oberfähnrich)
|
军士长-军官学员(Fähnrich)
|
军士-军官学员(Fahnenjunker)
|
士官與士兵
見習軍官於受訓期間也視同士官。需要注意的是德文中的"Korporal"雖然對應英文為"Corporal"(下士),但聯邦國防軍將此階級定義為資深的高階士兵,故翻譯為漢語中相似的兵長階級。
|
士官 |
士兵
|
北约代碼 |
OR-9 |
OR-8 |
OR-7 |
OR-6 |
OR-5 |
OR-4 |
OR-3 |
OR-2 |
OR-1
|
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
|
|
|
|
|
|
|
|
|
|
|
|
|
|
|
|
軍階
|
上等资深军士长 (Oberstabsfeldwebel)
|
资深军士长 (Stabsfeldwebel)
|
首席军士长 (Hauptfeldwebel)
|
上等军士长 (Oberfeldwebel)
|
军士长 (Feldwebel)
|
资深军士 (Stabsunteroffizier)
|
军士 (Unteroffizier)
|
资深上等兵(Stabskorporal)
|
上等兵 (Korporal)
|
上等资深豁免兵 (Oberstabsgefreiter)
|
资深豁免兵 (Stabsgefreiter)
|
首席豁免兵 (Hauptgefreiter)
|
上等豁免兵 (Obergefreiter)
|
豁免兵 (Gefreiter)
|
列兵 (Soldat)
|
军官学员
|
|
|
|
|
|
|
|
|
|
|
|
|
|
|
軍階
|
|
|
首席军士长-军官学员(Oberfähnrich)
|
|
军士长-军官学员(Fähnrich)
|
|
军士-军官学员(Fahnenjunker)
|
|
|
|
|
|
|
|
|
参考文献
- Hubatscheck, Gerhard, 50 Jahre Heer. Der Soldat und seine Ausrüstung, Sulzvach: Report-Verlag, 2006, ISBN 978-3-932385-21-6
- Wheeler-Bennet, Sir John, The Nemesis of Power: German Army in Politics, 1918-1945 2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ISBN 978-1-4039-1812-3
外部連結
德國陸軍歷史相關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