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外埔石滬群

後龍外埔石滬群
Āu-lâng Gōa-po͘ Chio̍h-hō͘ -kûn
合歡石滬
位置苗栗縣後龍鎮外埔里合興段
官方名称後龍外埔石滬群
Āu-lâng Gōa-po͘ Chio̍h-hō͘ -kûn
類型登錄等級:文化景觀
登錄種類:農林漁牧景觀
评定时间2015年11月4日
詳細登錄資料

後龍外埔石滬群臺灣話Āu-lâng Gōa-po͘ Chio̍h-hō͘-kûn臺灣客家語四縣腔:Heu liungˇ Ngoi puˊ sag fu kiunˇ),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為臺灣中部地區主要的石滬群。目前保存較完整的僅存合歡石滬與母乃石滬兩座[1],2015年,中華民國文化部正式將其登錄為文化景觀[2]

歷史

母乃石滬

根據《諸羅縣志.藝文志》中的「後壠港」記載「雙溪奔流西入海,海勢吞溪溪氣餒,銀濤翻逐綠波迴,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不事網罟,多築石扈;潮退,以竹箭射取。少婦家中藏米酒,共夫倒酌夜爐圍,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去頭家屋」。文中紀載中港溪後龍溪的河水向西流入大海;平埔族群道卡斯族已在此地落地生根,石滬建造者是本地的道卡斯族;從「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意思來看,當時的構造較簡單,「石滬」呈ㄇ字型,高度三尺多,沒有排水口,退潮後「石滬」浮出水面,滬內的水量仍多,難以捕捉魚隻,故用竹箭射殺捕獲之。而現今石滬退潮後水量減少,可輕易補獲魚蝦。最早石滬應為道卡斯族人所建,隨著福佬人到來,經營管理權漸漸轉移至福佬人手中。福佬人由簡單形式慢慢再修改至現在的模樣,能使魚蝦無法回到大海,能輕易捕獲[3][2]

參考資料

  1. ^ 苗栗後龍私房景點 後龍合歡石滬.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2. ^ 2.0 2.1 後龍外埔石滬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3. ^ 《諸羅縣志.卷11 藝文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