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女性主义 (英語:Difference Feminism ),是女性主義 的流派。該女性主義承認性別間有所差異,而要求提升受傳統貶抑的女性價值。[ 1]
簡述
差異女性主义,主張男女之间有生理或其他的差異,但該差異不能作為價值判斷性別間道德地位 的理由。 [ 2]
“差异女性主義”一词,誕生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美国女性主義的“平等与差异爭论”中[ 3] 。1990年代,女性主義者將“差异”与“平等”視為二元逻辑,透過后现代 或解构 的進路,消解或懸置这种二分法。 [ 3] [ 4] [ 5] 而差異女性主義一詞隨之失宠,變得鮮少使用。
差异女性主義不需要本质主义 作為前提。大多数差异女性主義都没有论证女性特質、女性传统價值觀、思维习惯(“认识方式” )[ 6] 或人格特征之间,存在著生理的、内在的、非历史的或其他“本質”上的联系. [ 7] 这些女性主義者只试著承认,在此刻,女性和男性存在明顯的差异,并探索被贬低的“女性化”氣質。 [ 8] 这种差异女性主義也被称为性别女性主義 (英語:gender feminism )。[ 9] [ 10]
某些差異女性主義的分支,如瑪麗‧戴莉 ,不仅认为女性和男性不同,具有不同的氣質,或不同的认知方式,更認為女性及女性氣質优于男性。[ 8] 尽管关于戴莉的女性主義是否是本质主义一直是爭議,但这种观点不需要本质主义作為前提。[ 11] [ 12]
历史
1980年代,一些女性主義发展差異女性主義,回應當時流行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在爭論脈絡中,称为“平等女性主義”)。平等女性主义,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似性,因男女在能力、理性等方面並無不同,故以此主张平等对待女性。虽然一樣以男女平等为目标,但差异女性主義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并认为为了男女平等,平等对待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不是必要的。 [ 13]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致力在社会和法律上促進性别中立化,因为社會法律上的性别差异對待是自由民主 中权利和参与的障碍。而差异女性主義则认为平等女性主義主張的性别中立化伤害了女性,藉由“強迫她们模仿男性,剥夺她们对社会的独特贡献,或讓她們參與有利於男性的社會競爭”。 [ 14]
差异女性主義追溯其自身來源至19世纪的早期思想,如德国 作家Elise Oelsner [譯名請求 ] 。她认为除应该允许女性进入本來男性限定的领域和机构,如科学界,这些机构同時需要改变,需要承認被传统贬低的女性价值。Elise Oelsner認為,「女人的優越天性」能改革科學,使其更平等、更自由。[ 15] 在護理方面,差異女性主義影響了护理伦理 。在后一点上,许多女性主義者以“女性主義有什么不同?”的方式重新阅读了“差异女性主義”一词。 (例如科学实践)而不是“男女之间有什么区别”? [ 6]
本质主义
某些第二波女性主義者的思想,如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 和激進女性主义 神学家玛丽·戴利 ,常被論者視為是“本质主义 ”。[ 1] 哲學上的本质主义中,是相信事物擁有使自身成為自身的本质與屬性。[ 16] 性別政治中,性別的本质主义意味着“女人”和“男人”具有无法改变的固定本质或特性,例如行为習慣、思考慣性及人格特征等。
然而,克瑞西達·海斯 等女性主義学者批評以“本质主义”解釋戴利和吉利根的思想。她们认为“本质主义”的指控通常是滥用术语,而不是基于证据的批评 [ 17] [ 18] ,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吉利根[ 17] 或 戴利[ 19] 的观点。
參見
外部連結
参考
^ 1.0 1.1 女性主義 . 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友善與知識創新. 中華民國科技部. [2021-10-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2). 差異女性主義普遍強調男性與女性的差異。這種方法產生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主張提升受傳統貶低之「女性化」價值,例如:主觀性、照護、感覺或是同情。此方法可以從女性視角觀察研究中恐遺漏的部分,以辨識科學和科技領域可能存在的偏差,此外,有時也以「女性了解的方式」表現。差異女性主義因其本質主義的色彩而受到批評。差異女性主義傾向浪漫化傳統的陰柔特質和陽剛特質,並且加強了傳統的刻板印象。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跨越階級和文化的男性與女性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
^ Carol Gilligan . Psychology's Feminist Voices. [2017-05-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2-22).
^ 3.0 3.1 Scott, Joan. Deconstructing Equality-Versus-Difference: Or, the Uses of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for Feminism . Feminist Studies. 1988, 14 (1): 32. doi:10.2307/3177997 .
^ Bock, Gisela; James, Susan. Beyond Equality and Difference. Routledge. 1992. ISBN 9780415079891 .
^ Voet, Rian. Feminism and Citizenship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8. ISBN 9781446228043 .
^ 6.0 6.1 Schiebinger, Londa. Has Feminism Changed Science?. : 8.
^ Grande Jensen, Pamela. Finding a New Feminism: Rethinking the Woman Question for Liberal Democracy. : 2 footnote 4.
^ 8.0 8.1 Tandon, Neeru. Feminism: A Paradigm Shift. : 68.
^ Fowler, Robert Booth. Enduring Liberalism: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Since the 1960s .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9: 133. ISBN 978-0-70-060974-1 .
^ Ford, Lynne E.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American Politics .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8: 187. ISBN 978-0-81-605491-6 .
^ Hoagland, Sarah Lucia; Frye, Marilyn.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Mary Daly.
^ Sandilands, Catriona. The Good-Natured Feminist Ecofeminism and the Quest for Democracy . 1999: chapter 5: "Cyborgs and Queers".
^ Voet, Rian. Feminism and Citizenship .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8.
^ Grande Jensen, Pamela. Finding a New Feminism: Rethinking the Woman Question for Liberal Democracy. : 3.
^ Schiebinger, Londa. 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 . 柯昀青翻譯.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21-10-12 ] . ISBN 978986050908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6). 『女人優越的天性』可以改革科學,能讓知識不被用於權力的追逐,並轉向追求更寬廣的平等、自由與博愛。
^ Accidental vs Essential Properties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1 March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7-10).
^ 17.0 17.1 Heyes, Cressida J. Anti-Essentialism in Practice: Carol Gilligan and Feminist Philosophy. Hypatia. 1997, 13 (3): 142–163. doi:10.1111/j.1527-2001.1997.tb00009.x .
^ Braidotti, Rosi. "Essentialism" i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 A Critical Dictionary. 1992.
^ Suhonen, Marja. "Toward Biophilic Be-ing: Mary Daly's Feminist Metaethics and the Question of Essentialism" in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Mary Daly.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