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作者不詳,道教善書,托稱太上老君所授,是流傳最廣的善書。其內容主要取自於東晉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起源時間不詳,最早可知的記錄來自於南宋

台北市木柵區一貫道天恩宮中擺放《太上感應篇》等善書的書架(2013年1月攝)

內容

《太上感應篇》文句多取自東晉葛洪抱朴子》「對俗」及「微旨」兩篇,全文1277字,分總論、善行、惡行和結論4部份,共列舉22項善行,155項惡行。

歷史

《太上感應篇》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南宋李石於1164年把《太上感應篇》收入他編輯的《樂善錄》中。名儒真德秀曾為《太上感應篇》作序,宋理宗在篇首御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並協助其出版與流通。

《太上感應篇》為後人編寫善書的典範,在傳統社會幾乎無人不曉,在清代與《文昌帝君陰騭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三聖經」。

《太上感應篇》在漢傳佛教淨土宗信徒之中也非常盛行,如印光法師淨空法師等人,都曾提倡過此書。

註解

參考書目

  •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民間宗教的經典」,頁6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