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努克提图特音节文字
|
---|
伊努克提图特音节文字. 附点文字表示长元音,但在拉丁转写中无区别。 |
类型 | |
---|
使用时期 | 1870年代至今 |
---|
书写方向 | 從左至右 |
---|
语言 | 伊努克提圖特語 |
---|
|
父体系 | |
---|
|
ISO 15924 | Cans (440), Unified Canadian Aboriginal Syllabics |
---|
|
别名 | Canadian Aboriginal |
---|
范围 | Unified Canadian Aboriginal Syllabics, U+1400–167F (chart) |
---|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
伊努克提图特语音节文字(伊努克提圖特語:ᖃᓂᐅᔮᖅᐸᐃᑦ,羅馬化:qaniujaaqpait ,[1]或ᑎᑎᕋᐅᓯᖅ ᓄᑖᖅ、titirausiq nutaaq)是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魁北克省努纳维克和拉布拉多努纳齐亚福特地区因纽特人使用的一种元音附标文字。1976年,因纽特文化研究所语言委员会将其与拉丁字母一起列为伊努克提图特语的共同官方文字。
文字名称ᖃᓂᐅᔮᖅᐸᐃᑦ源自词根qaniq (嘴)。而另一种基于拉丁语的文字系统名为ᖃᓕᐅᔮᖅᐸᐃᑦ/qaliujaaqpait,源自qaliit 一词,意为岩石中的纹理。
该文字的另一名称ᑎᑎᕋᐅᓯᖅ ᓄᑖᖅ意为“新的文字”,以区别于1976年改革前使用的“旧式文字”(ᑎᑎᕋᐅᓰᑦ ᓄᑕᐅᓐᖏᑦᑐᑦ/titirausiit nutaunngittut)。[2]
历史
19世纪中叶,格陵兰岛和拉布拉多的摩拉维亚弟兄会传教士首次尝试使用拉丁文字书写伊努克提图特语。第一本使用克里语音节文字印刷的因纽特语书籍是一本名为《小鲸河方言福音书精选》 ( ᒋᓴᓯᑊ ᐅᑲᐤᓯᐣᑭᐟ,直译为“耶稣的话”)的仅有8页的小册子[3],该书由约翰·霍登于1855至1856年在驼鹿工厂为埃德温·亚瑟·沃特金斯印刷,供给乔治堡的因纽特人使用。 1865年11月,约翰·霍登、埃德温·亚瑟·沃特金斯和亨利·维恩三人在伦敦将克里语音节文字改编为适于书写伊努克提图特语的新型文字。 [4] 19世纪70年代,圣公会传教士埃德蒙·派克开始按照该标准印刷书籍。而其他传教士及受雇于加拿大和美国政府的语言学家则选择使用拉丁字母拼写马更些河三角洲、西北极群岛和阿拉斯加地区的伊努克提图特语方言。
伊努克提图特语音节文字是加拿大原住民音节的一种变体,可以使用Unicode标准进行数字编码。伊努克提图特音节文字的Unicode区段名为统一加拿大原住民音节文字。
伊努克提图特语音节文字的辅音可以是g、j、k、l、m、n、p、q、r、s、t、v、ng、ł 或无辅音,元音可以是 a、i、u、ai (目前仅在努纳维克地区使用),或无元音。
字母表
该种文字通常以音节文字的形式出现。通过附点字母表示长元音,但长元音不在拉丁转写中作特殊标识。表示双辅音时,辅音符号需放在CV音节之前,例如-kku-、-nnu-分别写作ᒃᑯ和ᓐᓄ。
元音(国际音标)
|
无元音
|
/ai/ [a]
|
/i/
|
/u/
|
/a/
|
短元音
|
拉丁转写
|
短元音
|
长元音
|
拉丁转写
|
短元音
|
长元音
|
拉丁转写
|
短元音
|
长元音
|
拉丁转写
|
|
拉丁转写
|
国际音标
|
ᐁ
|
ai
|
ᐃ
|
ᐄ
|
i
|
ᐅ
|
ᐆ
|
u
|
ᐊ
|
ᐋ
|
a
|
|
|
|
ᐯ
|
pai
|
ᐱ
|
ᐲ
|
pi
|
ᐳ
|
ᐴ
|
pu
|
ᐸ
|
ᐹ
|
pa
|
ᑉ
|
p
|
/p/
|
ᑌ
|
tai
|
ᑎ
|
ᑏ
|
ti
|
ᑐ
|
ᑑ
|
tu
|
ᑕ
|
ᑖ
|
ta
|
ᑦ
|
t
|
/t/
|
ᑫ
|
kai
|
ᑭ
|
ᑮ
|
ki
|
ᑯ
|
ᑰ
|
ku
|
ᑲ
|
ᑳ
|
ka
|
ᒃ
|
k
|
/k/
|
ᕴ
|
hai
|
ᕵ
|
ᕶ
|
hi
|
ᕷ
|
ᕸ
|
hu
|
ᕹ
|
ᕺ
|
ha
|
ᕻ
|
h [b]
|
/h/
|
ᒉ
|
gai
|
ᒋ
|
ᒌ
|
gi
|
ᒍ
|
ᒎ
|
gu
|
ᒐ
|
ᒑ
|
ga
|
ᒡ
|
g
|
/ɡ/ - /ɣ/
|
ᒣ
|
mai
|
ᒥ
|
ᒦ
|
mi
|
ᒧ
|
ᒨ
|
mu
|
ᒪ
|
ᒫ
|
ma
|
ᒻ
|
m
|
/m/
|
ᓀ
|
nai
|
ᓂ
|
ᓃ
|
ni
|
ᓄ
|
ᓅ
|
nu
|
ᓇ
|
ᓈ
|
na
|
ᓐ
|
n
|
/n/
|
ᓭ
|
sai
|
ᓯ
|
ᓰ
|
si/hi
|
ᓱ
|
ᓲ
|
su/hu
|
ᓴ
|
ᓵ
|
sa/ha
|
ᔅ
|
s/h [c]
|
/s/ - /h/
|
|
|
𑪶
|
𑪷
|
ši
|
𑪸
|
𑪹
|
šu
|
𑪺
|
𑪻
|
ša
|
|
š [d]
|
/ʂ/
|
|
|
𑪰
|
𑪱
|
hi
|
𑪲
|
𑪳
|
hu
|
𑪴
|
𑪵
|
ha
|
|
h [e]
|
/h/
|
ᓓ
|
lai
|
ᓕ
|
ᓖ
|
li
|
ᓗ
|
ᓘ
|
lu
|
ᓚ
|
ᓛ
|
la
|
ᓪ
|
l
|
/l/
|
ᔦ
|
jai
|
ᔨ
|
ᔩ
|
ji
|
ᔪ
|
ᔫ
|
ju
|
ᔭ
|
ᔮ
|
ja
|
ᔾ
|
j
|
/j/
|
ᑦᔦ
|
jjai
|
ᑦᔨ
|
ᑦᔩ
|
jji
|
ᑦᔪ
|
ᑦᔫ
|
jju
|
ᑦᔭ
|
ᑦᔮ
|
jja
|
ᑦᔾ
|
jj
|
/jː/
|
|
|
ᖨ
|
ᖩ
|
ři
|
ᖪ
|
ᖫ
|
řu
|
ᖬ
|
ᖭ
|
řa
|
ᖮ
|
ř [f]
|
/ɟ/
|
ᕓ
|
vai
|
ᕕ
|
ᕖ
|
vi
|
ᕗ
|
ᕘ
|
vu
|
ᕙ
|
ᕚ
|
va
|
ᕝ
|
v
|
/v/
|
ᕂ
|
rai
|
ᕆ
|
ᕇ
|
ri
|
ᕈ
|
ᕉ
|
ru
|
ᕋ
|
ᕌ
|
ra
|
ᕐ
|
r
|
/ʁ/
|
ᙯ
|
qai
|
ᕿ
|
ᖀ
|
qi
|
ᖁ
|
ᖂ
|
qu
|
ᖃ
|
ᖄ
|
qa
|
ᖅ
|
q
|
/q/
|
ᖅᑫ
|
qqai
|
ᖅᑭ
|
ᖅᑮ
|
qqi
|
ᖅᑯ
|
ᖅᑰ
|
qqu
|
ᖅᑲ
|
ᖅᑳ
|
qqa
|
ᖅᒃ
|
qq
[g]
|
/qː/
|
ᙰ
|
ngai
|
ᖏ
|
ᖐ
|
ngi
|
ᖑ
|
ᖒ
|
ngu
|
ᖓ
|
ᖔ
|
nga
|
ᖕ [h]
|
ng [i]
|
/ŋ/
|
|
|
ᙱ
|
ᙲ
|
nngi
|
ᙳ
|
ᙴ
|
nngu
|
ᙵ
|
ᙶ
|
nnga
|
ᖖ [j]
|
nng [k]
|
/ŋː/
|
|
|
ᖠ
|
ᖡ
|
łi
|
ᖢ
|
ᖣ
|
łu
|
ᖤ
|
ᖥ
|
ła
|
ᖦ
|
ł [l]
|
/ɬ/
|
|
|
|
|
|
|
|
|
|
|
|
ᖯ
|
b [m]
|
/b/
|
|
|
|
|
|
|
|
|
|
|
|
ᕼ
|
h [n]
|
/h/
|
|
|
|
|
|
|
|
|
|
|
|
ᑊ
|
ʼ
|
/ʔ/
|
- ^ 在努那维克(ᓄᓇᕕᒃ)使用
- ^ 在努那维克使用
- ^ 在东努那武特为s,在西努那武特为h
- ^ 在拿特斯凌米尤图特(ᓇᑦᓯᖕᒥᐅᑐᑦ/Natsilingmiutut)使用
- ^ 在拿特斯凌米尤图特使用
- ^ 在拿特斯凌米尤图特使用
- ^ 在努拿乌特(ᓄᓇᕗᑦ/Nunavut)使用
- ^ ᖕ在大多数地区是ᓐᒡ的合字,但在努那维克是ᓐᒃ的合字[5][6](可能会写得像8)[來源請求]。
- ^ 这行的字母通常拉丁转写为ng,但在拿特斯凌米尤图特转写为ŋ
- ^
ᖖ在大多数地区是ᓐᓐᒡ的合字,但在努那维克是ᓐᓐᒃ或双ᓐᒃ(ᓐᒃᓐᒃ)的合字[6](可能会写得像ᓐ8或88)[來源請求]。
- ^ 这行的字母通常拉丁转写为nng,但在拿特斯凌米尤图特转写为ŋŋ
- ^ 在北奇基克塔卢克(North Qikiqtaaluk)、拿特斯凌米尤图、艾伊维林米尤图特(Aivilingmiutut)与帕西尔米尤图特(Paallirmiutut)使用;有时转写为&
- ^ 在艾伊维林米尤图特使用
- ^ 在努那乌特使用
修改
马基维克委员会曾对官方版本文字进行过修改,恢复了ai-pai-tai列字母。在此之前,为了便于输入,双元音ai常通过将a列字母与独立字母ᐃi 组合来表示,例如ᐯpai写作ᐸᐃ。目前ai-pai-tai列字母仅在努纳维克使用。
参考
外部链接
{{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