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海

达海
觉尔察
旗籍满洲正蓝旗
世居地觉尔察
出生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逝世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
盛京
谥号文成
親屬
父親艾密禅
兄弟丹谭、丹布
雅秦、辰德、喇扪、常额
  • 巴克什

达海[注 1]满语ᡩᠠᡥᠠᡳ转写Dahai;1595年—1632年),觉尔察氏满洲正蓝旗人,通晓汉语清太宗皇太极赐号“巴克什”。他在噶盖额尔德尼创制满文的基础上使之最终完善,因而在满洲人中有“圣人”之美誉。

生平

达海的先世居住于觉尔察[注 2],以地名为姓氏[1]。祖父博洛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之时归附,隶属于满洲正蓝旗。父亲艾密禅官至散秩大臣,达海是其第三子[1]。达海的长兄丹谭,曾任乌赫理大;次兄丹布任武备院大臣,在大凌河之役阵亡[2]

达海自幼聪颖,九岁的时候就通晓满、汉语言文字[1]。二十岁时,清太祖召入文馆,与明朝蒙古朝鲜遣使通信,皆由达海起草;在国内传令,有兼用汉文的时候,也都由达海奉旨传宣,皆称清太祖本意[1]。不久,奉命翻译《明会典》及《素书》、《三略》[1]。此后,有人告发达海与清太祖侍女扎纳有染,被拟定死罪,后因达海通晓汉语,得以免死,改为囚禁[3]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将文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记录国政,而达海则与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负责翻译汉字书籍[4]。天聪三年(1629年),清太宗绕道蒙古直接攻打北京,途中击破满桂等四路总兵的部队。后因北京城久攻不下,清太宗派遣达海作书与明朝议和,明朝闭关拒绝接受。于是清太宗命达海作书二通,一封放置在德胜门外,另一封放置在安定门外,随后班师[1]。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再度攻打明朝,行军至沙河驿,清太宗命达海用汉语发布上谕进行劝降[5]。不久后金攻克永平,达海奉命持黄旗登城,用汉语发布上谕,城中军民望见,都跪呼“万岁”[5]。降将孟乔芳杨文魁杨声远跟随贝勒阿巴泰入见清太宗,也由达海用汉语慰劳[5]。三屯营、汉儿庄投降后,明军袭击了三屯营。清太宗担心汉儿庄趁势复叛,命达海以汉语进行安抚[5]。同年,由达海等人所翻译的书宣告完成,得授游击之职。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赐号“巴克什”[5]。九月,再度攻打明朝,击破大凌河守军,清太宗命达海用汉语招降总兵祖大寿。赐宴之时,再命达海传谕慰劳[5]

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因之前由噶盖和额尔德尼二人创制的满文照搬蒙古语字母,存在着诸多清浊辅音以及元音o和ū采用相同字母以至于难以分辨的情况[6],所以清太宗谕令达海改制满文[5]。达海在满文旁加圈点以分辨不同辅音和元音。又添加双元音字头,使得满文同汉字对音之时更加准确,自此满文才创制成功[5]。同年六月,达海患病。次月,病情急转直下。清太宗听说后,十分悲伤[注 3],派遣侍臣前去探病,赏赐达海蟒缎,并表示将优恤其子。达海十分感激,但已经无法说话,几日后去世,时年三十八岁[7]。当时达海正负责翻译《通鉴》、《六韬》、《孟子》、《三国演义》、《大乘经》,皆未能完成[7][8]。达海有子四人,其中长子雅秦袭骑都尉世职,任佐领[注 4]。天聪十年(1636年),赐谥文成。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清圣祖听从其孙禅布的请求,立碑以纪念达海创制满文的功绩[7]

达海因为完善满文创制,在满洲人中被公推为圣人[9]。他的子孙,男子系紫带,地位仅次于爱新觉罗氏;而女子则不参加八旗选秀[9]

轶事

另见

注释

  1. ^ 《八旗通志初集·儒林传》作“大海巴克什
  2. ^ 位于今长白山地区
  3. ^ 清太宗听闻达海病重,曾垂泪说道:“朕以达海偶尔疾病,犹冀其痊愈。今闻病笃,深轸朕怀!其及身未曾宠任,当优恤其子,尔等以朕言告之。”(来源见引证7)
  4. ^ 后金初期文臣本无世职,这在当时尚属特例。(来源见引证7)
  5. ^ 根据《福陵觉尔察氏谱书》记载,达海的先世本为红带子,后与清太祖因逃奴问题发生口角而遭到废黜。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起,觉尔察氏入宗人府蓝档,成为觉罗的另册。(来源见引证10)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22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佚名 & 王钟翰注解 1987,第187頁
  2. ^ 鄂尔泰等 1985,第5324頁
  3. ^ 佚名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 1998,第133-134頁
  4. ^ 赵尔巽等 1998,第9256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佚名 & 王钟翰注解 1987,第188頁
  6. ^ 佟永功 2009,第10-13頁
  7. ^ 7.0 7.1 7.2 佚名 & 王钟翰注解 1987,第189頁
  8. ^ 朱志美. 满文本《三国志演义》(善本掌故). 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08版). 2008年10月6日 [201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13日). 
  9. ^ 9.0 9.1 9.2 赵尔巽等 1998,第9258頁
  10. ^ 佟永功 2009,第17-20頁
  11. ^ 李林 2006,第128-131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