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Siddhartha),又译《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德国小说家黑塞在1922年所著的三部式文学作品,也是其第九部作品,描写主人公悉达多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自己的三个重要历程的过程。從自觉的禁欲主义,通过自我放逐和视觉感官享受,最终知识及和平成为他追求生命的最终目标。用一种简单,诗意化的语言写就。黑塞将书的第一章献给了罗曼罗兰,第二章献给了他的表兄,威廉·贡德特。
Siddhartha是由两个梵语中的词组成:Siddha(意为已获得)+artha(寻求之物)。而这两个词连接在一起的意思即时“已找寻到(存在的)意义之人”或“已完成目标之人”、“修行圆满之人”。
情节
故事
发生在尼泊尔的迦毗罗卫:悉达多为获得觉悟,决然离开了家,并成为苦行僧。在他最好朋友乔文达加入后,悉达多开始禁食,放弃所有财产,并且近乎狂热地冥想。最终找到并和乔达摩──已觉悟之人,进行私人对话。后来,悉达多、乔文达都认识到乔达摩教义中优雅之处。但乔文达匆忙地加入了乔达摩的教义,悉达多却没跟从。悉达多声称,尽管乔达摩哲学理论甚具智慧,但不能解释人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个人所寻求的独特“意义”,是不能被老师传授的,智慧或真正的悟道,并不能通过所谓的教义或者言语来实现。他于是独自进行他的征程。
悉达多渡过了一条河,但并没钱付给摆渡人。摆渡人预测说悉达多以后一定会回到这条河来,来补偿他。悉达多到了一个城市,遇见了他此生所见最美丽的女子──伽摩拉,当地的名妓。悉达多要求伽摩拉教导他爱的艺术。伽摩拉则告诉悉达多他要变得更富有,来获取她的注意,来让她教导他爱的艺术。尽管悉达多作为沙门一直禁欲,但也动摇了念头。伽摩拉帶悉达多去见一位当地富商,并要求富商以平起平坐的态度对待他。悉达多运用他作为苦行僧时所习得的耐性和技艺,很快获得成功。悉达多成为一名富人,和伽摩拉的爱人。多年后,悉达多认识到这种奢华生活,并非他所追求,且这样生活只是一种游戏。他回到了那条河,想要投河自尽。在那时,“唵”字给他带来了一种神圣的内在体验,而那种体验救赎了他。
悉达多决定在这条河流旁度过余生,并因此与摆渡人──维苏德瓦 再聚。悉达多开始了一种低调的、卑微的生活。尽管维苏德瓦普通人一个,但他能听出这河有无数声音处於其中,并且给那些愿意倾听之人,带来个中含义。
数年后,成为了乔达摩的子弟的伽摩拉,带着她年幼儿子,去瞻仰乔达摩的圆寂。路上,到了悉达多所在的河旁。伽摩拉被一条蛇咬伤。悉达多认出了是伽摩拉。在伽摩拉因蛇咬伤死后,悉达多试图去抚养他孩子,直到有一天,孩子却逃走了。悉达多渴望找回儿子,但维苏德瓦敦促他,让男孩去找自己的路,就像悉达多年青时那样。在倾听河流的声音时,悉达多意识到,时间是一种幻觉。他所有的感受和经历,即使是痛苦,都只是自然轮回一部分。出生者的哭泣和垂死者的呻吟融合在一起,在那一刻 悉達多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在悉达多功成圆满之后,维苏德瓦声称他的使命已经完成,要离开他。维苏德瓦独自走进树林,留下悉达多一人,继续感受覺悟后带来的崇高感。
在悉达多逝世前,乔文达听说河流旁住着一位已经觉悟的摆渡人。乔文达找到了来,并认出了那是悉达多。乔文达向悉达多询问如何做到这一切。悉达多说 每个人坚持地相信,并不能獲知世界的真相,只因自然界有着一种轮回,而每个实物都有其潜力和使命,因此世人必须以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悉达多鼓勵人们去体认到爱,并且要求乔文达亲吻他前额。在乔文达亲吻悉达多的那一刻,乔文达体验到了永恒的意義,而悉达多也看到了站在河边的维苏德瓦。乔文达向悉达多鞠了一躬,悟出了大道。
人物
- 悉达多:主角。
- 乔文达:悉达多的朋友,乔达摩的跟随者。
- 悉达多的父亲:一位不能满足悉达多对觉悟的渴求的婆羅門教僧茄。
- 乔达摩:以佛教開創者釋尊瞿曇的形象為原型所塑造出來的角色。其觀點的正確性为悉达多所否定,但其本人則為悉达多所尊敬。
- 伽摩拉:名妓,教導悉达多性與愛的导师。
- 维苏德瓦:一位觉悟的摆渡人,并给悉达多带来精神上的指导,原型是印度教神話裡地位極高的克里希那神所轉生而為的奎師那在世時的生父 富天 的形象,其名字有着包含世間一切事物的意思。
- 婆蘿門:悉达多和伽摩拉的儿子,和悉达多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離家出走。其名字來自於婆羅門教教義中最重要的種姓 婆羅門。
影视作品
康纳德•鲁克斯导演的悉达多于1972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