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婚姻

波士頓婚姻(英語:Boston marriage)歷史上指的是兩名富裕女性的同居關係,她們不依賴男性的經濟支持。這個詞語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新英格蘭地區流行。這些關係有的是浪漫性質的,現在或許視會為女同性戀關係;但也有不是如此的。[1]

詞源

print of the Ladies of Llangollen
莎拉·龐森比(Sarah Ponsonby)和艾萊諾·巴特勒(Eleanor Butler)俗稱「蘭格倫小姐英语Ladies of Llangollen」,一同生活在波士頓婚姻中。

女性之間相對正式化的浪漫友誼終身伴侶關係,早於「波士頓婚姻」一詞而存在,在英格蘭和其他歐洲國家都有悠久記錄。[2]「波士頓婚姻」一詞則與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波士頓人》(1886年)有關,該小說描述兩名未婚女性的長期同居關係,她們都是「新女性英语New Woman」,儘管詹姆斯本人從未使用過這個詞語。詹姆斯的妹妹愛麗絲·詹姆斯英语Alice James凱瑟琳·珀博迪·洛林英语Katharine Peabody Loring也有這樣的關係,是他寫這本小說的靈感來源之一。[3]

有一些身處「波士頓婚姻」的著名女性。18世紀末,例如英愛爾蘭上流社會的艾萊諾·巴特勒(Eleanor Butler)和莎拉·龐森比(Sarah Ponsonby)被視為一對情侶,暱稱為「蘭格倫小姐英语Ladies of Llangollen」。伊麗莎白·梅沃爾(Elizabeth Mavor)認為,18世紀英格蘭的浪漫友誼制度達到頂峰。[2]在美國,著名的例子是小說家莎拉·奧恩·朱威特英语Sarah Orne Jewett和她的伴侶安妮·亞當斯·菲尔茲英语Annie Adams Fields,後者是《大西洋》的編輯遺孀,他們在19世紀晚期相處。[4]

莉莉安·法德曼英语Lillian Faderman在她的著作《超越男性愛情》(1981年)中提供了最全面的波士頓婚姻研究。[5]20世紀的電影評論家在描述朱威特與菲爾茲關係時使用過這個詞,例如1998年的紀錄片《永遠消逝的往事(Out of the Past)》。[6]大衛·馬梅英语David Mamet的劇本《波士頓婚姻英语Boston Marriage (play)》於2000年首演,也助推這個詞語的普及。

社會學

有些參與波士頓婚姻的女性選擇這種關係,是因為她們感覺與女性有更好的聯繫,而非男性。[5][7][8]有些女性是出於生活所需而共同生活;這些女性通常由於家庭遺產或職業收入而經濟獨立。選擇從事事業(醫生、科學家、教授)的女性,形成一個稱為「新女性英语New Woman」的新群體,[9]她們不依賴男性的經濟支援。受過良好教育、有事業的女性想與其他女性同住,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社會接受和自主生活的自由。[7]她們通常是有共同價值觀的女性主義者,參與社會和文化事業。這些女性通常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給自足,但為了在一個常常充滿偏見、性別歧視,有時甚至敵對的社會中獲得支持而走到一起。[7]

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些安排普遍視為自然而值得尊敬的。[10][8]20世紀2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人懷疑這些關係是女同性戀性關係,導致越來越少的單身女性選擇共同生活。[10]

衛斯理婚姻

combined photographs of Coman and Bates
凱瑟琳·科曼英语Katharine Coman凱瑟琳·李·貝茨英语Katharine Lee Bates共同生活了25年,這就是所謂的「衛斯理婚姻」。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维斯理学院,波士頓婚姻如此普遍,以至於「衛斯理婚姻」(英語:Wellesley marriage)這個詞語成為一個流行的描述。[7]:185這種關係通常涉及兩名學術界女性。這種現象從1870年代一直持續到1920年代。直到20世紀後期,女性一結婚就必須辭去學術職位,因此任何想保持學術事業的女性都必須做出其他安排,比如與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單身女性教授共同居住。[10]此外,正如莉莉安·法德曼英语Lillian Faderman指出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普遍通過與其他女性結伴而獲得更多的獨立性、支持和志同道合。[5]此外,這種替代性關係也使女性免受撫養子女、照顧丈夫以及其他家庭職責的困擾,從而讓像學院教員這樣的專業女性更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工作。[7]

歷史記錄中有許多衛斯理婚姻的例子。法德曼記錄,在19世紀末,在维斯理学院的53名女性教員中,只有1人是按常規嫁給男性;大多數人與女性伴侶共同生活。[7]:192其中最著名的一對是凱瑟琳·李·貝茨英语Katharine Lee Bates凱瑟琳·科曼英语Katharine Coman。貝茨是詩歌教授,也是《美麗的美國》詞曲的作者,而科曼是撰寫美國第一部工業史的经济史學家。[7][9][8][11][12]

現代

雖然「波士頓婚姻」概念大多有歷史性質,但現今世界仍有女性伴侶將同居生活與之聯繫。[13]許多女性認為,不論性取向,與摯友同居在經濟和心理上均有利。[14]

參見

參考文獻

  1. ^ Bronski, Michael. A queer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ReVisioning American history. 波士頓, 麻薩諸塞: Beacon Press. 2011: 71–74. ISBN 978-0-8070-4439-1. 
  2. ^ 2.0 2.1 Mavor, Elizabeth. The Ladies of Llangollen. 倫敦: The Bostonians英语The Bostonians. 1971. 
  3. ^ Margaret Cruikshank, "James, Alice" in George Haggerty and Bonnie Zimmerman, eds., Encyclopedia of Lesbian and Gay Histories and Cultures (Taylor & Francis, 1999), 411, 可在線瀏覽, 2015年2月12日訪問
  4. ^ Gollin, Rita K. Annie Adams Fields. 阿默斯特: 麻省大學. 2011. 
  5. ^ 5.0 5.1 5.2 Faderman, Lillian. Surpassing the Love of Men. 紐約: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1981. ISBN 0688003966. 
  6. ^ Holden, Stephen. Finding Courage and Anguish Along the Road to Gay Pride. 紐約時報. 1998年7月31日 [2014年1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25日).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Faderman, Lillian. To Believe in Women: What Lesbians Have Done For America - A History. 波士頓: Houghton Mifflin. 1999. 
  8. ^ 8.0 8.1 8.2 D'Emilio, John; Freedman, Estelle. Intimate matters: A history of sexuality in America 第3版.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0226923802. 
  9. ^ 9.0 9.1 Ponder, Melinda M. Katharine Lee Bates: From Sea to Shining Sea. 芝加哥: Windy City Publishers. 2017. ISBN 9781941478479. 
  10. ^ 10.0 10.1 10.2 Gibson, Michelle. Lesbian Academic Couples. Routledge. 2012-12-06: 3–5. ISBN 9781135834593. 
  11. ^ Schwarz, Judith (Spring 1979). "'Yellow Clover': Katharine Lee Bates and Katharine Coman".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英语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內布拉斯加大學出版社. 4(1): 59–67. doi:10.2307/3346671. .
  12. ^ Vaughn, Gerald F. (2004). "Katharine Coman: America's first woman institutional economist and a champion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8(4): 989–1002. ISSN 0021-3624.
  13. ^ Teresa Theophano. Boston Marriages (PDF). An Encyclopedia of Gay, Lesbian,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er Culture. 2019-02-14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14). 
  14. ^ Бостонский брак: Почему женщины решают жить вместе — Wonderzine. web.archive.org. 2018-09-14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