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字韶起[2],男,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市渌口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
1928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南起义。历任红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红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一师一团团长,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红2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344旅代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生平
早期革命生涯
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南阳桥乡)的一个小山村,生活在一个极贫困的家庭,所住的两间茅屋都是别人的。家庭人多,有十四个兄弟姐妹,由于生活所困,最后活下的无几。杨得志只读过几天书,其父亲是铁匠,后就从父学打铁。11岁,其母病逝,家愈贫,杨得志不得不其给人家当放牛娃。14岁,随哥到江西安源煤矿做当挑夫。16岁回湖南衡阳在筑路工地做工。
1928年2月,杨得志与25名工友一起投奔中国工农红军第1师(朱德、陈毅在湘南起义时建立的),后随上井冈山会师。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红四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后任红十五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一军团第7师20团团长[3]。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杨得志接任的红一军第1师第1团团长职务。曾奉命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在长征中,杨得志领导的红1团一直担当着开路先锋或掩护后卫的重任[4][5]。长征到达陕北后,杨得志率红1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杨得志担任红1师副师长,参加东征战役。红军东征胜利回师以后,6月开始西征,杨得志调任红2师师长。10月初,西征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为了稳固根据地,红2师参加了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杨得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七七事变后,他提前结业,回到老部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杨得志任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6][7],参加了平型关战役[8]。因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有病,朱德命杨得志任第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1938年,第344旅与韩先楚部689团会合,肃清了平汉线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区以内的各路部队。
1939年2月初,杨得志率部与冀鲁豫边区的游击队组编成八路军冀鲁豫支队,进攻石友三、高树勋和卢翼之部,鞏固了冀鲁豫的中共根據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立即成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为司令员[9][10],下辖直南、豫北、鲁西南三个军分区。后又在1941年多次粉碎日军在黄泛区内對中共游擊武裝的扫荡進攻。1944年,杨得志到达延安,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1945年,他作为冀鲁豫军区的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5年“七大”闭幕后,冀鲁豫军区部队与其他部队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下辖三个旅。随后参与了平汉战役。中共中央为了和国民黨政府軍争夺东北,电令杨得志率晋冀鲁豫1纵北上,到达晋察冀后被留下。1946年,杨得志率1纵队参加了保卫晋察冀边区主要城市承德的战役,但失利。后中央令政委苏振华率1纵南下归还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应聂荣臻要求,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指挥野战军,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11]。
1947年7月,杨得志任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这年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及石家庄战役,战役中杨得志随机应变,首创晋察冀军区歼灭战战例和解放军攻克大城市模范战例[12]。1948年1月,晋察冀野战军发起涞水战役,歼灭傅作义部32师,35军军长鲁英麟兵败自杀[13]。
1948年5月,杨得志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14],楔入热西、冀东地区,切断了东北与华北国军的联系[15]。随后在平汉路北段发动进攻,吸引国军华北主力。1948年12月,参与平津战役,进攻新保安,歼灭第35军[16]。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17],继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杨得志任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第19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1951年,率部队参加朝鲜战争并直接參與指挥了上甘岭战役。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杨得志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1954年10月,又任志愿军司令员。朝鲜战争結束后,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授予杨得志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参加朝鲜战争回国后,杨得志入军事学院学习并兼任战役系主任。1955年毕业后,3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7年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杨得志任第一副主任,1971年3月,任山东省革委会主任,4月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12月,杨得志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8]。1979年1月,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并担任中越戰爭西線人民解放軍总指揮,受命负责西线云南边境的战事,军事界普遍认为西线战绩优于广西边境由许世友负责的东线。也正是由于西线战功的卓越,杨得志事后得以晋升总参谋长[19]。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常委、國防部副部长,2月,杨得志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20],3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6月,任国家中央军委委员。1987年11月,杨得志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另据《美国之音》间接引述胡绩伟的说法,杨得志在六四事件中反对出动军队进行戒严[21]。
杨得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杨”之一(另二人是杨成武、杨勇)[22][23][24]。1994年10月25日因病逝世,終年83歲[25]。他留有《横戈马上》、《为了和平》等著作。
著作
- 《横戈马上》1984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再版《杨得志回忆录》1993年解放军出版社
- 《为了和平》回忆抗美援朝战争,1987年长征出版社
荣誉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
---|
|
6 常委会委员 | |
---|
25 委员 |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习仲勋(中央书记处书记) · 王震(中央党校校长) · 韦国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乌兰夫(国家副主席) · 方毅(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至1984年) · 邓小平 · 邓颖超(全国政协主席) · 叶剑英 · 李先念 · 李德生(沈阳军区司令员至1985年) ·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 宋任穷 · 张廷发(空军司令员至1985年) · 陈云 · 赵紫阳 · 胡乔木 · 胡耀邦 · 聂荣臻(中央军委副主席) ·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1984年兼天津市委书记) · 徐向前(中央军委副主席) ·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廖承志(1983年逝世)[注 2] |
---|
3 候补委员 | 姚依林(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 陈慕华(国务委员,外经贸部部长至1985年→1985年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
|
|
---|
|
5 常委会委员 |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注 1]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国家体改委主任至1987年)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
---|
20 委员 | 按姓氏笔划为序: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习仲勋 · 方毅(国务委员) · 邓小平 · 田纪云(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秘书长至1985年)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1986年兼国务院副总理) · 李鹏(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委主任) · 李先念 ·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 吴学谦(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 陈云 · 赵紫阳 · 胡乔木 ·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 · 胡耀邦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1987年兼国家计委主任) ·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天津市委书记至1987年) ·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
2 候补委员 |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 陈慕华(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
|
|
---|
|
主席 | |
---|
6-2 副主席 | |
---|
42-17 委员 | |
---|
军委办事组 1971年10月撤销 | 黄永胜 (组长) · 吴法宪 · 叶群 · 刘贤权 · 李天佑 · 李作鹏 · 李德生 · 邱会作 · 温玉成 · 谢富治 · 纪登奎(1971年4月增补) · 张才千(1971年4月增补) |
---|
军委办公会议 1971年10月设置 | 叶剑英 · 谢富治 · 张春桥 · 李先念 · 李德生 · 纪登奎 · 汪东兴 · 陈士榘 · 张才千 · 刘贤权 |
---|
|
|
---|
|
主席 | 华国锋(中共中央主席,1981年6月辞职) → 邓小平(1981年6月六中全会决定) |
---|
5-1 副主席 | |
---|
秘书长 | 罗瑞卿(1978年8月逝世) → 耿飚(1979年1月任) → 杨尚昆(1981年7月任) |
---|
8-4+8 常委 | 李先念 · 汪东兴(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 陈锡联(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 韦国清 · 苏振华(1979年2月逝世) · 张廷发 · 粟裕 · 罗瑞卿 · 王震(1978年3月增补) · 耿飚(1979年1月增补) · 许世友(1980年1月增补) · 杨得志(1980年1月增补) · 韩先楚(1980年1月增补) · 杨勇(1980年1月增补) · 王平(1980年1月增补) · 杨尚昆(1981年7月增补) |
---|
63-5 委员 | |
---|
|
|
---|
1982年9月12日 十二届一中全会决定军委主席、副主席,9月30日任命秘书长、副秘书长,任期至1987年11月2日 |
主席[注 1] | |
---|
4-1 副主席 | 叶剑英(中央政治局常委至1985年,1986年逝世) · 徐向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至1985年) · 聂荣臻(中央政治局委员至1985年) · 杨尚昆(常务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
---|
秘书长 | 杨尚昆(兼) |
---|
4 副秘书长 | 张爱萍(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 · 余秋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总政治部主任) · 杨得志(中央政治局委员、总参谋长) · 洪学智(总后勤部部长) |
---|
- ^ 第十二届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不设常委;由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军委常务会议,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 第十一届 → 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 » |
|
---|
1982年9月—1992年10月 |
1982年9月13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2年9月-1985年9月) | |
---|
1985年9月24日 中顾委第五次全会选举 (1985年9月-1987年11月) | |
---|
1987年11月2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1992年10月) | |
---|
修改 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
---|
|
主任 | |
---|
副主任 | |
---|
委员 | |
---|
|
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
---|
|
主任委员 | |
---|
副主任委员 | |
---|
委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