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Peña Isasa西坡的Yacimiento de Fuente Amarga发现一处化石产地。1993及1994年从此处发现了十块含化石的石板,包括大量脱节化石骨骼及骨骼碎片,其中部分属于一种翼龙。[1]
模式种曲喙普雷哈诺翼龙(Prejanopterus curvirostra)由卡罗琳娜·富恩特斯·维达特(Carolina Fuentes Vidarte)与曼努埃尔·梅杰德·卡尔沃(Manuel Meijide Calvo)于2010年(英语:2010 in paleontology)命名并描述。属名取自村庄普雷哈诺和拉丁化希腊语pteron(翅膀)。种名取自拉丁语curvus(弯曲的)及rostrum(吻部),指吻部独特的左向弯曲,据称存在于所有吻部化石中。[1]一项后期研究显示吻部“并无真正的侧向弯曲”,且“仅有轻微背向弯曲”。该研究还将种名更正为curvirostris,因为阴性形式curvirostra并不符合语法。[2]
正模标本F. A. 112由一个破碎的吻部组成。另一只残破吻部即标本F. A. 185被选为副模标本(英语:paratype)。大量其它颅骨及颅后(英语:postcrania)材料亦已归入该物种,主要来自翅膀、骨盆及后肢。仍缺乏肱骨或椎骨。此标本代表西班牙保存最完整的翼龙,也是该国命名的首个早白垩世翼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