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 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請邀請 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新亞研究所 (英語: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 ),創立於1953年,是錢穆 等中國大陸 政權易手後南渡香港 的學者,繼創辦新亞書院 後在香港創立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以中國文學 、中國歷史 及中國哲學 三大範疇為專攻領域。研究所為中華民國教育部 承認,畢業生通過論文可獲教育部驗印的碩士、博士學位。新亞研究所與新亞中學 共用校舍。
簡介
新亞書院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 》。《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天地萬物以誠實運作;誠,是大自然的真理。達至誠,是人人應做的。一舉一動合乎誠,就無不明白了。明白了,不僅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萬物。達到誠明,需要通過學習和堅持。博學、求教、思考、辨別、實行,是學習的方法;能夠堅持學習,明白自身和萬物的本性,我們能獲得真正的智慧,與天人合一[ 1] 。
據創辦人錢穆 述及,新亞草創初期經濟極為拮据,設備簡陋而規模狹小(而在脫離中文大學後亦然),但仍然憑藉如此可憐的物質條件而致力表現出一眾學者的教育文化理想,就是新亞的精神;同時,當時新亞學生多歷顛沛流離,亦多為窮困所迫,但仍有志上進,努力進學,亦是新亞精神的體現[ 2] 。
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藏書逾十三萬冊,其中線裝書五萬餘冊。新亞研究所歷來出版專書五十餘種,《新亞學報》三十一卷,《中國學人》六期,《新亞研究所通訊》九期,共約三千餘萬言。四十年來,導師﹑訪問學者﹑研究員生之論文﹑演講﹑月會報告等共五百餘篇。
簡史
新亞書院時期
位於深水埗桂林街的舊校舍遺址
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後,張其昀 南渡香港 決定創立學院,隨後由錢穆 、唐君毅 、張丕介 等學者辦理,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即亞洲文商專科夜校)[ 3] ,及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 。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 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錢穆 於新亞書院草創後,即有意興辦中國文史哲研究所之理想,教學及研究中國人文學術,以保存及發揚中國文化為宗旨,並且為有志於中國歷史文化之研究的大專畢業生提供深造的機會。遂於1953年秋,創辦新亞研究所,初時受亞洲基金會資助,規模甚小設備簡陋,只有研究生數人,其後接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於1955年正式公開招考研究生,導師有錢穆 、唐君毅 、牟潤孫 、潘重規 等。
新亞研究所於1956年遷入九龍 靠背壟 農圃道 新校舍[ 4] ,並於1960至1961年開始招收外籍研究生。1962年,再增設東南亞研究室。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 成立,新亞書院與聯合書院 、崇基學院 同為成員學院之一,新亞研究所隨新亞書院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之一員,並受中文大學經費補助,同時4名負責導師獲授予中大講師職位,繼續負責所務。在最初的中大顯徑邨 現址建校方案,新亞研究所設於現時的顯徑邨顯貴樓位置;但在馬料水 建校方案中,已經沒有為研究所預留專用房舍。香港中文大學先後於1966及1967年開設研究院及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學部由此包辦),新亞研究所因而在1970年停招研究生,改為招聘研究助理學習員。而自唐君毅 1968年出任所長後,新亞研究所與大學間關係的問題白熱化。
獨立研究所
新亞研究所位於新亞中學 西北面A座教學樓,為原新亞書院農圃道 校舍
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沙田後,研究所原擬在翌年亦一併遷入,並加設佛學研究組;但在1974年,中文大學停止對新亞研究所的經費補助,新亞書院董事會遂決議將研究所脫離中文大學(遷入計劃亦告中止),並將之改隸新成立的「新亞教育文化基金會」(同年6月向台灣教育部門重新備案,7月23日在新亞校董會上通過,並於8月15日正式脫離中大[ 5] ),繼續營辦,並恢復招收研究生,分文學,史學,哲學三組,但東南亞研究室則併入由大學本部開設之中國文化研究所,而來自美國哈佛燕京學社 之援助亦改撥中國文化研究所。
1976年,香港政府建議中大改制,將學科教學的工作統一歸由大學中央辦理,書院僅負責學生福利及通識教育等工作。新亞書院校董會九位董事,包括唐君毅 、李祖法 、錢穆 、沈亦珍 、吳俊升 、徐季良 、劉漢棟 、任國榮 、郭正達 ,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由此,唐君毅等人不再兼任任何中文大學教席或公職,專注於研究所所務。
1981年,新亞研究所增設博士 班,招收有中國文學、史學或哲學之碩士學位者,學位由台灣教育部頒發。
在脫離中文大學後,新亞研究所早期一直受台灣教育部津貼,而且由於有諸如唐君毅 、牟宗三 等名儒任教,吸引有志人士報讀,因此研究所仍能發展;但在90年代,名儒先後退休或去世,且後繼無人,加上香港主權移交後,台灣政府減少對研究所支援(取消定期資助),研究所發展備受限制。而在2003年後,台灣政府除頒發碩博士學位外不再在財政上支援研究所(包括不定期資助),經費日益減少,研究所將會面對在中長期內停辦的風險。
現況
新亞研究所的流通處
新亞研究所圖書館收藏的經史古籍
新亞研究所位於在土瓜灣農圃道的新亞中學舊有三層高圖書館翼的三樓,一樓的一個圖書館大半被中學部圖書館佔用。原來的研究所圖書館仍保留書庫的一樓及二樓空間。圖書館內的書籍遠至先秦,近至現代,線裝書、百衲本一應俱全,一共十三萬冊。圖書館沒有電腦設備,尋書都要依作者或書名的筆劃查冊。
2015年起,研究所所長由劉楚華擔任,她是香港的古琴家,曾任教浸會大學,亦是七十年代在研究所讀書的舊生。根據她2015年的訪問,研究所因講課的大師相繼辭世,加上脫離中大新亞書院 之後,資源更形緊絀,入不敷支,全靠有心人的捐助,現時很多講師都是退休教師,只收取微薄酬金,但是艱難的環境,不減研究所人員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現時研究所每年只是收取大約三十名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的課程未獲香港政府認可,但是該研究所碩博士學位仍由台灣教育部頒發認可。未來他們還會舉辦講座和其他活動,推廣傳統文化。[ 6]
歷任所長
錢穆 教授(1953-1964,兼任新亞書院校長)
吳俊升 教授(1964-1968,兼任新亞書院校長)
唐君毅 教授(1968-1978)
嚴耕望 教授(代理)(至1978/12)
孫國棟 教授(1978-1983)
全漢昇 教授(1983-1995)(教務長兼任)
陳佐舜 教授(1995-1998)
李杜 教授(代所長)(至1999/8)
李杜 教授(1999-2002)
陳志誠 教授(2002-2011)
廖伯源 教授(2011-2014)
劉楚華 教授(2014-)
著名教授
知名校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