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桐 |
---|
|
大清體仁閣大學士 |
旗籍 | 漢軍正藍旗 |
---|
字號 | 字豫如,号廕軒 |
---|
出生 | 大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京師 |
---|
逝世 | 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1歲) × 京師 |
---|
親屬 | (父)徐澤醇 (子)徐承煜 (孫)徐培芝 |
---|
|
|
|
|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豫如,号廕軒,清末守舊派官僚。漢軍正藍旗人,尚書徐澤醇之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徐桐是保守派人物之一,固守理學,極端愛清愛國,對西方文化技術不屑一顧,光緒時身居高位,讒言慈禧力挺義和團等民粹運動,其子徐承煜也很排外,但私下好玩洋物。庚子事變時,徐桐家反遭到拳民掠奪,大受羞辱。北京陷落後,受兒子建議,懸樑自殺,以免被聯軍與慈禧追究。著有《治平宝鉴》。[1][2][3]
生平
徐桐為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檢討,實錄館協修等職。坐修改中卷乾磨勘,罷職。咸豐十年(1860年),特賞檢討。
同治帝登位後,在上書房行走。任太常寺卿、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企圖为光绪皇帝收繼義子溥儁的己亥立储事件,徐桐力主支持,其实幕後为劉豫師之谋划。[4]
徐桐治理學,敵視西洋文化。徐桐府邸位于东交民巷,他厭惡與洋人為鄰,署其門聯曰:“望洋興嘆,與鬼為鄰。”徐桐主张借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奏請慈禧太后下詔「無論何省何地,見有洋人在境,徑聽百姓殲除」。亦信陰門陣[5]。
但義和團進據北京期間,徐宅被拳民搶掠[6],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審,此時已八十歲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過虐待[7]。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徐桐懸樑自缢。[8]
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亦爲主戰派,慈禧太后處死主和五大臣[9]時任監斬官。徐桐自盡後,徐承煜埋其屍於後院。而徐家婦女由幾歲至八十多歲集體自殺[7]。後徐承煜為日軍捕獲,被清廷處死。《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太后按約懲辦主戰大臣,褫徐桐職務,剝奪卹典,隨即論罪棄市,以其先死免於追究。[10]徐桐六子徐仁昭和八子徐忠昭逃往易州白楊村居住,民國初前綏遠將軍貽穀亦投靠徐家在此居住。
徐桐府邸位于今东城区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处的东南角。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府邸为比利时使馆占用,现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紫金服务中心[11]。
曾收藏宋徽宗舊藏的古琴「春雷」。[12]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清史稿·卷465》,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外部連結
官衔
|
前任: 萬青藜
|
禮部漢尚書 光緒四年五月戊辰-光緒十年三月庚寅 (1878年6月19日-1884年4月10日)
|
繼任: 畢道遠
|
前任: 李鴻藻
|
吏部漢尚書 光緒十年三月庚寅-光緒二十二年十月己丑 (1884年4月10日-1896年12月2日)
|
繼任: 李鴻藻
|
|
---|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 |
---|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04名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105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