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尔-斯特伦茨分类(Nickel–Strunz classification)也稱史特倫茲分類,是一种根据矿物化学成分对矿物进行分类的方案,由德国矿物学家卡尔·雨果·斯特伦茨(Karl Hugo Strunz,1910年2月24日至2006年4月19日)在其《矿物学家备表》(1941年)中提出[1]。第四版和第五版也经克里斯特尔·坦尼森(Christel Tennyson)在1966年校正,随后是由波瓦伦尼赫(A.S.Povarennykh)修改的分类(1966年俄语版,1972年英语版)。
作为弗里德里希-威廉斯大学(现为柏林洪堡大学)的矿物博物馆馆长,史特倫茲主要负责对博物馆地质馆藏按晶体化学性质进行分类[1],他发表的《矿物学备表》历经多次修改,2001年出版的最新版本为第九版(雨果·斯特伦茨和欧内斯特·亨利·尼克尔合编矿物学表,1925年8月31日至2009年7月18日)[3],由詹姆斯·费拉里奥罗(James A. Ferraiolo)发布在Mindat.org网站[4]。尼克尔-斯特伦茨分类数据库得到了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和矿物名称委员会(CNMMN)的认可[5]。
尼克尔-斯特伦茨编码体系
尼克尔-斯特伦茨编码体系为NN.XY.##x,其中:
- NN:尼克尔-斯特伦矿物分类号;
- X:尼克尔-斯特伦矿物类别符;
- Y:尼克尔-斯特伦矿物族别符;
- ##x:尼克尔-斯特伦矿物/组号,x 附加符。
尼克尔-斯特伦茨矿物类别
目前方案将矿物分为十大类别,根据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进一步将其分为类、族和组[4]。
- 自然元素矿物
- 硫化物和硫代酸盐矿物
- 卤化物矿物
- 氧化物、氢氧化物和亚砷酸盐矿物
- 碳酸盐和硝酸盐矿物
- 硼酸盐矿物
- 硫酸盐、铬酸盐、钼酸盐 和钨酸盐矿物
- 磷酸盐、砷酸盐及钒酸盐矿物
- 硅酸盐矿物
- 有机礦物
IMA/CNMNC 矿物分类
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和矿物名称委员会利用尼克尔-斯特伦茨分类(第十版)提出了一种新类别划分方案(Mills et al. 2009),具体为:
- 矿物分类(非硅酸盐)
- 第一类:自然元素
- 第二类:硫化物和硫代盐矿物
- A–G 类: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包括砷化物、锑化物、铋化物)
- H–M 类:硫代盐类(包括硫砷石、硫锑石、硫锑石等)
- 第三类:卤化物
- 第四类:氧化物
- 第五类:碳酸盐和硝酸盐
- 第六类:硼酸盐
- 硼酸盐类
- 亚类:岛硼酸盐(nesoborates)
- 亚类:双硼酸盐(soroborate)
- 亚类:环硼酸盐(cycloborates)
- 亚类:链硼酸盐(inoborates)
- 亚类:页硼酸盐(phylloborates)
- 亚类:网硼酸盐(tectoborates)
- 第七类: 硫酸盐、硒酸盐、碲酸盐
- 硫酸盐、硒酸盐、碲酸盐类
- 铬酸盐类
- 钼酸盐、钨酸盐和铌酸盐
- 第八类:磷酸盐、砷酸盐、钒酸盐类
- 第十类:有机化合物
- 矿物分类(硅酸盐)
另请查看
备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