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簡稱泰源監獄,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防部對「叛亂犯」執行徒刑的監獄之一,位於今臺東縣東河鄉北源村32號,1962年竣工啟用。1970年發生「泰源事件」後,中華民國國防部改將「叛亂犯」集中至臺東縣綠島鄉監禁,1973年結束關押政治犯而僅管理一般軍事犯的監獄,並更名為「國防部泰源監獄」。原址幾經變遷,現為「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
歷史
1953年,臺東縣綠島鄉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發生獄中再叛亂案,涉案人員包含叛亂、感化及匪俘等三類政治犯,中華民國國防部事後檢討,提出「叛亂犯」應專設監獄的提案,總統府於1957年4月核准此案。國防部規劃後,於1960年8月向總統府呈報,基於臺東縣東河鄉泰源村的公有地,位於群山環抱中,僅一隧道與外界相通,對外形成半隔離狀態,適合興建特種監獄。同年9月,總統府同意後軍方即動工興建,並於1962年竣工啟用。國防部也核定自同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泰源感訓監獄的臨時編組,並於5月16日正式成立。1963年2月改成正式編制,隸屬國防部並受軍法局督導,典獄長為少將官階。[1][2]
1962年,泰源感訓監獄成立後,國防部提出「叛亂犯移撥軍監接管實施計畫」,先接收500名新生訓導處的新生,其餘的343名新生則移監軍人監獄。同年7月,泰源感訓監獄籌備工程竣工後,從8月開始接收人犯,新生訓導處的移撥作業一直至1966年6月,「叛亂犯」大多已遷移至此。[3]:47-48 1970年2月,泰源感訓監獄發生政治犯江炳興等人搶奪衛兵槍枝、倡導臺灣獨立的「泰源事件」。[4] 事件過後,國防部提出檢討報告以及改進措施,計畫將「叛亂犯」集中至臺東縣的離島鄉-綠島監禁管訓,總統府也於該年7月核定,將泰源感訓監獄第二、三期工程款移做興建綠島新的監獄使用,1972年綠島感訓監獄完工。4月23日,軍方將泰源感訓監獄170名政治犯移監至綠島。[5] 1973年9月,國防部將泰源感訓監獄改成一般軍事犯監獄,10月16日更名為「國防部泰源監獄」,正式結束收押政治犯的任務。1974年,國防部再將泰源監獄搬遷至臺南縣,並更名為「國防部臺南監獄」。原址幾經變遷,現為「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3]:70-74
編制與管理
依1963年的正式編組,泰源感訓監獄設有正、副典獄長,下設政治室、第一科、第二科、醫務所及電台等單位。政治室負責思想控制,政工官主管思想教育,每星期安排一天政治犯思想教育課程。保防官監控政治犯行為舉止,記錄監房各種情況,以維護監房安全,且允許政治犯投稿賺錢,但稿件都需保防官審查。第一科是行政科,負責一般行政事務,如生產隊即由其管理,設有科長、監獄官、人事官、行政官、文書官、資料管理官、經理補給官、預財官,以及13名士官、4名士兵。第二科負責管理監房,5名監獄官必須掌握每位政治犯基本資料,必要時與30名監護士檢查監房是否有刀、武器等違禁品,以確保監房安全。醫務所則由主任、軍醫官、牙科醫官各1名及3名士官組成。電台有無線電通信官、無線電機務官各1名。此外,負責監獄外圍安全的違警衛連,由附近部隊輪調駐守,每個哨站有兩個衛兵防守,大多由臺籍義務役士兵擔任。[2]
泰源監獄分成仁監、義監,每監走廊兩側各有20多間押房,外役的押房在前面的3-5間,後面則為一般押房,兩者差別在於外役的房門可以自由出入。[4] 監獄初期管理較為鬆散,除無期徒刑無法外役,其餘受刑者都能申請外役監,並分成監獄圍牆內工作的內外役,如菜園重菜、醫務室配藥;以及圍牆外工作的外外役,如上山砍柴、種樹、養豬等,由獄方管理人員帶隊,並於午後回監。[6] 泰源感訓監獄的政治犯與新生訓導處相同都要接受政治教育,不同處在於每星期只有一次小組討論時間,分高、中、初級組,政治犯就指定題目陳述己見。政治犯們不因省籍而分群,反而是依政治立場而分成臺獨民主派和共產派,不同派別常會相互對立。[7]
參見
參考資料
- ^ 「原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 不義遺址資料庫. [202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3).
- ^ 2.0 2.1 謝英從. 〈戰後臺灣東部地區政治犯監獄成立始末研究〉. 《臺灣文獻》. 2019-12, 70 (4): 200-203.
- ^ 3.0 3.1 陳進金. 《空間.記憶.歷史:戰後東臺灣的政治監獄》. 新北: 稻香出版社. 2021.
- ^ 4.0 4.1 陳儀深.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9: 183–207.
- ^ 陳儀深主持.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八卦樓)文史資料調查研究」成果報告〉. 臺中: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資總管理處籌備處. 2007: 2–4.
- ^ 賴亮郡主持. 〈搶救台東歷史:「泰源監獄事件」口述歷史與研究結案報告〉. 臺東: 臺東縣政府. 2009: 25–26.
- ^ 柯旗化. 《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高雄: 第一出版社. 2008: 182–18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