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拜厄特

A·S·拜厄特女爵士
Dame A. S. Byatt
拜厄特2007年6月在法国里昂
出生Antonia Susan Drabble
1936年8月24日
 英国谢菲尔德
逝世2023年11月16日(2023歲—11—16)(87歲)
 英国倫敦
職業作家、诗人
國籍英格兰
創作時期1964年至2016年
官方網站
www.asbyatt.com

安东尼娅·苏珊·达菲女爵士,DBE(英語:Dame Antonia Susan Duffy,1936年8月24日—2023年11月16日),通常以A·S·拜厄特(A. S. Byatt)之名为人所知,出生于谢菲尔德英国小说家诗人布克奖得主。2008年《泰晤士报》将其评为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1]

生平

拜厄特原名安东尼娅·苏珊·德拉布尔,是法官约翰·德拉布尔和布朗宁学者凯瑟琳·布卢尔的女儿。[2]她在谢菲尔德高中和贵格派的蒙特学校接受了教育,2009年拜厄特在采访中说自己不是贵格派,因为自己反对基督教而贵格会是基督教的一种形式,但他们的宗教很精彩——你只要静静的坐着,聆听事物的本性。[2]她在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美国布林莫尔学院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接受了高等教育。[3] 拜厄特是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和历史学家海伦·兰登的姐姐,她于1962-1971年在伦敦大学校外学习部讲过课。[4]1972至1983年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1972年至1983年在伦敦大学学院任教。[4]

创作

拜厄特的第一部小说《太阳影子》(1964)讲述了一个在威权父亲阴影下成长的少女的故事。《游戏》(1967)描写两姐妹的关系,[4]四部曲《花园处子》(1978)、《宁静生活》(1985)、《通天塔》(1996)、《吹笛女人》(2002)依然处理家庭伦理的主题,1989年《宁静生活》获麦克米伦笔会银奖。[4]小说四部曲受到D·H·劳伦斯的启发,尤其是受到《》、《恋爱中的女人》的影响。四部小说设定在20世纪中叶的不列颠,讲述了弗雷德利卡·波特的一生,她是一名年轻女知识分子,在剑桥学习,那时候剑桥的男生远多过女生。拜厄特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她“最大的恐惧是简单的家庭生活……当我从下面上来,一会儿看到了灯光,之后被锁在厨房里,便看到了这番景象,这是我那一代的女人司空见惯的景象。”[2]与《通天塔》类似,《吹笛女人》涉及了1960年代乌托邦和革命的理想。她称自己是“天生的悲观主义动物”:“我不相信人类本质上是好的,所以我认为所有乌托邦运动都注定要失败,但我仍对它们着迷。”[2]

她为艾丽丝·默多克撰写过评论,后者是她好友、顾问,对她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拜厄特的书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风格。[4]她说:“写作经常是危险的。它具有毁灭性。写书的人是毁灭者。”[2]隱之书》(1990)对比了两个当代学者与和他们正研究两个19世纪(虚构)诗人的关系。它获得1990年布克奖,并在2002年改编成电影。她的另一部长篇《天使与昆虫》也被改编成电影。《儿童书》获詹姆斯·布莱克纪念奖

拜厄特的短篇小说也很有名,受到亨利·詹姆斯乔治·艾略特,以及艾米莉·狄金森T·S·艾略特罗伯特·布朗宁的影响,将幻想糅合进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书写之中。她的短篇集包括《糖和其他故事》(1987);《南丁格尔眼中的巨灵》(1994),以及一部童话故事集;单篇有《火与冰的故事》(1998)和《小黑皮故事书》(2003)。《马蒂斯的故事》(1993)有三个小段,每个故事讲述亨利·马蒂斯的一幅画,每个故事由主角生活中最初较小的危机开始,最终由于长期发展而导致崩溃。她的著作反映了对动物学。昆虫学、达尔文主义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持续不断地关注。拜厄特还为媒体写作,包括英国《展望》杂志、《卫报》、《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4]她还担任许多文学奖的评委,包括霍索恩登奖布克奖大卫·海曼小说奖贝蒂·特拉斯克奖

关于写作在生活中的作用,她说:“我觉得写作仅仅就是为了获得乐趣。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创造事物。就像我爱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我爱它们只因为我是它们的创造者。我,我是谁,是有做事情的计划的人。好吧,这是一种傲慢 - 但也是建设。我的确看到它的三维结构之类。而因为我这个人确实在用所有的时间来创造它们,这个人就是能够热爱所有这些角色。”[2]

个人生活

A·S·拜厄特和伊恩·查尔斯·雷纳·拜厄特在1959年结婚,并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11岁在车祸中丧生的儿子。1969年她和第一任丈夫离婚。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得·约翰·达菲有两个女儿。[2]

拜厄特一直和妹妹、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有嫌隙,因为她了解到德拉布尔描写了他们家人的茶具,这套茶具拜厄特本来准备自己在文章中描写。两姐妹对怎样描写她们的母亲也有不同意见。所以她们很少见对方,也不读对方的书。[5]

作品

参考资料

  1. ^ The 50 greatest British writers since 194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January 2008. The Times. Retrieved on 2010-02-1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Writing in terms of pleasure" 25 April 2009 The Guardi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0-09-11.
  3. ^ Sir Ian Byatt biog.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4. ^ 4.0 4.1 4.2 4.3 4.4 4.5 Contemporary Autho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site.
  5. ^ Why Margaret Drabble is not A.S. Byatts cup of te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22nd September 2011.